黄春生,张愿宁
CTCS2-200K型列控车载设备(简称“200K车载设备”)是根据国铁集团《CTCS-2级列控车载设备暂行技术规范》(铁总运〔2014〕29号)[1],基于三取二安全冗余平台开发的,主要包括ATP单元、接口组匣+隔离开关、人机交互界面(DMI)、数据记录单元、轨道电路接收器(TCR)、应答器接收器(BTM)、TCR天线、BTM天线、雷达和速度传感器等[2]。其中,TCR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经模数转换后解码、编译成数字信号传递至ATP单元,参与控车曲线的计算,达到控制列车运行的目的[3]。在现场列车运营过程中,200K车载设备在同一地点出现了多次掉码,给运输秩序带来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掉码原因,给出解决方案并进行验证。
2021年7月3日13:47,大西高铁C9338次列车(装备200K车载设备)运行至大荔站3G停车时,DMI显示接收轨道电路信息异常,ATP输出B7级制动停车,13:48按目视模式对标,13:49停稳。
按照《西安局集团公司电务部关于进行CTCS2-200K型列控车载设备兼容性试验的通知》(西电电〔2021〕11号)电报要求[4],6月4日该车担当的55512次试验车进行兼容性试验,查询试验记录,该车进入大荔站3G时运行正常,未发生故障或异常。利用信号集中监测和DMS(动态监测系统)运行交路回放数据,该车7月3日担当的C9336次进入大荔站3G时运行正常。
当出现轨道电路信息异常问题后,一般先根据动车组运行交路,检查地面发码设备是否正常,重点排查地面设备电气特性是否满足动车组运行要求[5];然后排查车载接收天线及译码设备是否正常,车载ATP能否正常接收轨道电路发送的信息;最后排查是否是特殊运营场景[6]。
大荔站信号设备平面布置见图1。图1中,S-X3进路上的区段信息为:2DG,127 m/2 000 Hz;4DG,152 m/2 300 Hz;8DG,152 m/1 700 Hz;10DG,91 m/2 300 Hz。股道3G的信息为:3G2,155 m/1 700 Hz;3G1,489 m/2 300 Hz。
图1 大荔站信号设备平面布置
经“天窗”时间排查该动车组运行径路各区段,机车信号入口电流正常,载频、低频信息与设计图纸一致,符合接车进路轨道电路发码逻辑;动车组入库后,对车载设备进行循环发码试验,车载设备显示码型与地面发码一致;测量TCR天线距轨面高度在(150±5)mm正常范围内(含保护套)[7]。
分析2021年6月4日55512次车载数据,S进站应答器组(075-5-46-012)距S进站信号机40 m[8],[CTCS-1]信息包中预告的无码区段长度为522 m(2DG+4DG+8DG+10DG)。在车速为69 km/h的情况下,200K车载设备在距进站应答器组493 m处,收到8DG的1 700 Hz载频的低频信息27.9 Hz(见图2),此时距离200K车载设备接收3G2的前窗起始点(S进站应答器距无码区段末端为562 m,按走行偏差为5%计算,开窗大小为40+562×5%=68.1 m,因此前窗起始点为562-68.1=493.9 m处)仅0.9 m(只有在3G2的前窗起始点范围内收到1 700 Hz载频,才能判断进入3G2)。由于车载数据记录1 700 Hz的载频只持续了1个车载运算周期(车载运算周期包含主控板运算周期0.33 s和通信板运算周期0.1 s,一个车载运算周期内列车的走行距离=69 km/h×(0.33 s+0.1 s)≈8 m),在下一车载运算周期收到2 300 Hz载频的27.9 Hz,此时距进站应答器组501 m,列车位于10DG,与3G2的载频不一致,不认为进入到3G2区段,直至收到3G2的1 700 Hz载频,判断进入3G2,符合ATP处理逻辑,运行正常。
图2 2021年6月4日兼容性试验数据分析截图
分析2021年7月3日C9336次相同进站场景数据,11:36:55,在车速为74 km/h的情况下,在3G2的前窗起始点内未解析出8DG的1 700 Hz载频的27.9 Hz,在504 m(10DG)处收到2 300 Hz载频的27.9 Hz(见图3),与3G2的载频不一致,不认为进入到3G2区段。直至收到3G2的1 700 Hz的载频,判断进入3G2,列车运行正常。
图3 2021年7月3日C9336次运行数据分析截图
分析7月3日C9338次数据,13:47:10,在车速为73 km/h的情况下,车载设备在距进站应答器组490 m处开始收到8DG的1700 Hz载频的27.9 Hz低频,在504 m处仍然收到8DG的1700 Hz载频的27.9 Hz低频(见图4),此时已进入3G2前窗起始点内(3G2前窗起始点为493.9 m处),与[CTCS-1]信息包预告的3G2的载频一致,错误判断列车已进入3G2;继续运行至513 m时,接收的载频变为2 300 Hz(10DG),与3G2的载频不一致,故ATP报轨道电路信息异常,输出最大常用制动,转入部分监控模式(PS)[9]。
图4 7月3日C9338次故障数据分析
200K车载设备上、下行载频切换的逻辑为:完全监控模式(FS)下,车载判断下一个轨道区段有上、下行载频变化时,在车头至本轨道区段末端距离小于配置参数100 m时,ATP开始向TCR发送上、下行载频切换命令。由于岔区由4段轨道电路组成,10DG长度为91 m,与载频切换点仅差9 m,且其两端的轨道电路8DG和3G2载频均为1 700 Hz,因此在当前运行区段末端提前进行下一区段载频信息的核查,车速不同时,受车载运算周期、TCR主控板运算周期、译码时间内走行距离等的影响,会出现车载设备已完成载频切换,但列车依旧运行在本区段且接收到的载频与切换后区段载频一致,导致后续运行出现载频与期望值不一致而输出最大常用制动的情况。
该运营场景中,列车从上行线转线至下行线3G停车,200K车载设备按照S进站应答器组中[CTCS-1]信息包控制TCR主机进行上、下行载频切换[10]。列车在越过S进站应答器组约462 m处(8DG区段内),ATP向TCR发送切换到下行载频的指令。考虑到车载运算周期偏差、译码时间内的走行距离、地面轨道电路信号接收时间等因素[11],车载设备根据列车当前位置和运行状态不一定能在3G2前窗起始点内解析出8DG载频,若车速较快(如74 km/h),在3G2的前窗起始点内未解析出8DG载频,则不影响列车运行;若车速较慢(如69 km/h),虽然在接近3G2前窗起始点位置解析出了8DG载频,但仅持续了1个车载运算周期,前窗起始点内未再解析出8DG载频信息[12],也不影响列车运行;但车速在临界点,如故障案例中的73 km/h时,由于在3G2前窗起始点内解析出了8DG载频,则会判断载频错误。
为解决该问题,车载设备厂家修改了ATP向TCR发送上下行载频切换命令的时机,将载频切换命令发送时机由车头距本轨道区段末端距离小于100 m修改为小于50 m[13]。2021年8月1日对200K车载设备配置文件进行现场升级,由于不同车速会影响到8DG载频能否解析出来,因此现场试验时设计了不同速度进站的场景进行验证[14],测试结果见表1。
表1 列车不同速度进站测试结果
由表1可知,载频切换命令配置参数修改后,TCR未再解析到8DG的1 700 Hz载频,列车以不同速度进站的情况下,200K车载设备均在3G2前窗起始点内收到了10DG的2 300 Hz载频。现场试验结果符合车载配置参数修改的预期[15-17]。
通过对本次故障的分析处置,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加强对动车组异常信息的追踪分析,特别是车载、地面设备均正常,但故障原因不明的情况。为彻底查明掉码原因,需要联合信号专业地面及中心人员,结合车载数据、DMS数据、信号集中监测数据、列控中心维护终端数据、CTC数据,以及ZPW-2000R轨道电路维护终端数据等进行联合分析,最终解决问题。
2)深入研究新型列控车载设备的控车原理及系统配置,掌握与其他车型不同的软件处理逻辑,在新型列控车载设备运用初期,站段维护人员需主动与设备厂家技术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和技术交底,积累车载设备结构、参数配置、算法选择等方面的知识,便于发现问题后深入查找原因,根据维护经验查找设计缺陷,真正实现源头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