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泾婷 (甘肃庆阳市博物馆,甘肃 庆阳 745000)
传统博物馆的职能主要是保护物质文化遗产,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在全球的普及推广,积极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已成为现代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博物馆不仅能够对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文物进行有效发掘和保护,也能够对民俗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作出贡献。将两者结合,贯通古今,观众既能看又能做,大大增加了参观的人数,增强了展览效果。
庆阳非遗蕴藏丰厚,随着价值观念的转变,观众的审美诉求增加,迫切需要建设一个文物与民俗相结合的博物馆。庆阳市博物馆新馆于2012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正式向大众开放。新馆在完善基本展览的基础上,增设了庆阳剪纸、庆阳香包和庆阳皮影三类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出面积达1 625平方米,占整个展区面积的32.5%。这是庆阳市博物馆的时代革新之举,也是庆阳民俗保护成效的体现。庆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事业特征由临时变为常设,由一年一度的节会展演转变为常年固定展示,成为庆阳市文化建设的亮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基础是调查。2009年,我国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这次普查收集、整理了大量记录手稿、录音、录像等原始资料。工作人员还将普查成果汇编成册,出版印刷了专著丛书,形成了珍贵的资料。这为庆阳市博物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业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庆阳市博物馆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展出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庆阳当地民俗学者拥有较高的素养和知识储备,由他们对陈设主题进行定位和考量。民俗专业毕业的青年团队积极参与了收集资料和撰写大纲的工作。后由专家评审会商讨和修改,最终形成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大纲文稿。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独特的属性,博物馆民俗展览必须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符合民间文化展览在文化精神上的本质追求,体现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的灵魂。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保护原则是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程序及生存空间实施的全方位保护。庆阳市博物馆民俗展览整体性首先表现在全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背景、发展历史、代表性传承人以及制作方式、制作流程、制作工具,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展示。例如庆阳皮影展不但展示了皮影藏品,还保存和展示了皮影制作工具、道情皮影乐器以及剧目剧本(图1),这些工具、乐器和剧本都是研究陇东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的宝贵资料。
图1 庆阳皮影展展出的皮影剧本
2.真实性原则
博物馆藏品鉴定首要目标是真实性,民俗展品更应如此。民俗艺术应是民间艺术家自己创作的能真实反映艺术家水平的作品。有些传承人已经逝去,首先考虑由他们的直系传承人复制,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先辈技艺和风格。庆阳已逝剪纸艺术大师祁秀梅的部分作品就是由她的孙女惠富君复制的。如果没有直系传承人的话,则要对作品进行原模原样复制。为了体现庆阳剪纸原始古拙的特点,笔者挑选了1987年出版的《陇东民俗剪纸》一书中的20余幅作品,并组织剪纸艺人拓样剪出。尊重展品的真实性,就是保留展品的原始基因,这样的展品价值最高,展览才更具意义。
3.独特性原则
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民俗风情造就了庆阳极富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庆阳剪纸粗犷大气,环县道情皮影戏酣畅淋漓,庆阳香包精巧细致,这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明地反映了庆阳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每一个藏品都有其代表性,体现了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庆阳香包展览中展出了清代《福禄枕顶》《男性肚兜》《三寸金莲》以及民国的《云肩》《褡裢》《片夹》,这些藏品成为庆阳服饰文化的历史见证和珍贵的文化记忆。《老虎枕》《针扎》《荷包》《肚兜》是庆阳民俗艺术的传统题材,纹样典型,拥有独特的工艺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图2、图3)。
图2 清代《绣花门帘》
图3 民国《鱼戏莲》马甲
传统博物馆展览核心是藏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蕴含在人们日常“无形”的生活中。庆阳市博物馆民俗展览设计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注重展览的辅助设计,弥补了博物馆侧重展品的局限性。
1.地域民间文化特色
庆阳博物馆民俗艺术展打破了以往文物设计庄严肃穆的感觉,设计大胆、形式活泼。庆阳剪纸展厅采用暖色调,以红色为背景,贯穿整个展览路线。庆阳剪纸展厅的剪纸装裱进行了新的尝试,与剪纸的风格、质地较为契合。皮影展厅设计以黑色灰色为基调,加强了皮影的历史感和厚重感。皮影的展出方式也很独特,将皮影固定在大画幅的灯箱表面,经过灯光映射,形象清晰,色彩通透(图4),可取得和皮影表演一样的效果。
图4 庆阳香包展厅
2.全面、立体展示特色
展板设计注重影像资料与文字资料结合,辅助装饰类的展品也精心设计,全面呈现庆阳民俗艺术独特的魅力。笔者以剪纸展厅为例,通过追溯各历史时期剪纸的发展,揭示庆阳剪纸文化渊源。庆阳剪纸近代发展史以大事年表表现,简洁清晰。庆阳剪纸工艺(熏样剪纸)通过对庆阳西峰剪纸艺术家马秀珍剪纸过程的追踪拍摄,以图片的方式排列展示,附加文字说明;通过庆阳剪纸代表传承人,细化传承系谱。展览最后设计了庆阳剪纸大师艺术墙,介绍了庆阳剪纸艺术家的创作情况,展示非遗成果。
3.非遗传人现场展演特色
庆阳剪纸展厅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窑洞,还原剪纸的创作空间,炕、炕桌、花箱柜、窗花都有。在传统节日,剪纸艺术家还会在炕头进行表演,与观众互动。庆阳皮影展厅也创建了皮影戏班表演后台,让观众知晓皮影谜底的同时,还可以观看。这种展演方式使观众可以近距离接触展品,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
庆阳市博物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工作也存在许多局限和不足,许多方面还有待加强。我认为,当下地方市级博物馆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遗产内容很丰富,是多形态、动态化、活态性的。博物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面临着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决定了博物馆必须打破旧有的静止状态转向动态化发展。
1.戒除一劳永逸思想,适应文化变革
“文化”不是“遗产”,文化不是过去式,而是长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于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正在进行时,我们所传承的文明是从历史演化而来的,却也推动着未来的发展。博物馆“动态化”的思路是时代所需,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实现时代所赋予的历史革新任务,这意味着博物馆以无比广阔的视野在审视着人类文化的整体环境,使得自己的展览内容和方式融入大的文化生态之中。要注意保留机动的非遗项目的展览时间、空间、资金,做好整体的工作规划。
2.坚持田野调查,参与完成国家非遗保护工作
具体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也要长期坚持动态化的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它所生存的环境、传承方式、传承人、制作工艺以及遗产本身都会改变。博物馆要坚持长期田野普查,借鉴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注重口述史的记录,不断充实普查成果。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数据需要在基本的信息外,对每件作品予以功能描述和文化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是传承人,博物馆应开展对传承人个案的研究,持续更新信息检索,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本”的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很多关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如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美学、艺术学等,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究应该在多种学科交叉的背景下开展。逐步深化以“双文化遗产”“双研究”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我们要组建学术团队,设立学术研究项目,形成长远规划,落实“双文化遗产”“双保护”“双研究”,在“三个双”上做出成绩。
1.从理论上打通文物研究和非遗研究的隔阂
中国著名民俗学家靳之林先生是这一学术领域的开拓者,他正是以一种人类文化整合比较意识为主体的思维,打破了学术门类的界限,将民间习俗生活、民间艺术、民间文化遗存的地域与地下出土的文物及考古文献相互印证,揭示了隐蔽在民间文化之中的生命意识,揭开了中国本原文化研究的序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活化石”,地下出土的文物又是民俗文化历史的见证,实现两者交叉研究,博物馆是最有优势的研究机构。
2.在技术层面借鉴博物馆文物修复经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材质、防护都不同于文物,对收藏管理保护的要求都较高。文物的分类修复、科学实验、保护措施等方面的经验都可以吸纳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形成契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修复管理体系。修复人员要善于修复破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研究濒临灭绝的非遗技艺。
3.积极主动承担非遗教育任务
庆阳市博物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常组织各个学校的学生参观。如果能够在博物馆组织民俗艺术的学习,让市民和青少年学生在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得到文化熏陶,将更有利于学生体验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庆阳博物馆民俗文化的建设实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保存、研究、交流。文物、民俗、民艺并重的职能改变是地方博物馆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通过对其形成原因和发展特色的分析,我们看到这一博物馆发展模式有继承、有创新、有明显的成效,值得学习。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抢救保护的任务日益加重,如何面对新的问题,从博物馆的角度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又是新的课题,这需要博物馆从自身和民众等不同层面继续探索,找到新的发展点、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