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华(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玦一字在古代文献中记载包含器物的含义以及“决断”的意味。本文所研究的“玦”指的是玉器的一个种类,形状为圆环形或近似圆环形并有缺口的玉石器。古文献中从史籍、诗文或是绘画中均能发现有关“玦”的内容,最早的记载为春秋时期,在东汉出现了对于“玦”的解释。《说文解字》释“玦,佩玉也”①,南朝《玉篇》说“玦,玉佩,如环缺不连”②,随后在唐代《汉书》、北宋《光韵》以及明代唐寅《小亭良夜图》的题款等文献中均有关于“玦”的记载,并可以看出对于“玦”字的解释不断发展变化,但共同点均是装饰用玉且形态为带有缺口的圆环形。
近代学者对玦的研究逐步展开,中国学者在金石学范畴内对玉玦研究,代表人物有吴大澂、王国维。清末吴大澂的《古玉图考》释玦“如环而缺”③;王国维先生也对玦和环做过考证,虽为简单考证,但仍通过古文献的解读,他认为环应为几片玉所串联而成,玦应为缺少其中的一片④。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展现了不同的形制或用途。整体而言,玦大多是以耳饰的形式存在。
梁带村芮国墓葬遗址位于陕西省韩城市西南部的梁带村,文献中关于芮国记载较少,内容存疑。时间上,芮国为西周立国后的姬姓国之一,也是重要的诸侯国之一。梁带村芮国墓葬考古发掘发现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墓葬共1 300多座 ,众多出土的玉器均使得梁带村芮国墓葬展现了极丰富的芮国文化特征,也为研究陕西关中地区考古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芮国墓葬中玉器按照墓葬等级分布,等级的划分根据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周代约800年的历史当中,天子以下的贵族主要为三个等级,包括诸侯、大夫和士;其次,根据墓葬的形制、规模及出土的器物划分。墓地的发掘经历了两个阶段:2005—2006年发掘了M27、M19和M26三座大型墓葬,2007年则清理各类墓葬36座⑤。整体芮国清理出土的墓葬可以分为四个等级,玉玦在以下四种不同等级的墓葬中均有出土。
第一等级的墓葬主人为诸侯、大夫及其配偶,其墓葬形制通常为带四条或两条墓道的墓葬。包括中字形大墓M27和甲字形大墓M502、M26、M19、M28,共5座。考古挖掘发现,M27、M26和M19应为同一组墓葬,经推测,三座大型墓葬的主人对应情况如下:M27为春秋早期的芮桓公,M26为芮桓公夫人仲姜,M19为芮桓公次夫人。另外,M28和M502两座大墓尚未出土相关的文字资料,据其墓葬形制和出土的随葬品可推测墓主人应也是芮桓公。
第二等级的墓葬主人为大夫家族的近亲成员及其配偶,其墓葬形制通常为中型竖穴土坑墓。包括北区的M586和西区的M18两座墓葬,两座墓葬的形制为中型竖穴土坑墓,且随葬青铜礼器。
第三等级的墓葬主人为士级贵族及其配偶,其墓葬形制同样通常为中型竖穴土坑墓,与第二等级的区别在于墓葬规模相对较小,且随葬的青铜器数量也较少。包括南区的M17、M31和M35和西区M2、M49、M51等6座。
第四等级的墓葬主人为庶人及其以下各阶层,其墓葬形制通常为小型竖穴土坑墓,面积更小。芮国墓葬中属于第四等级的数量最多,包括剩下的25座墓葬,墓葬主人均是芮国的平民,不排除有极个别的墓葬主人为没落的低级贵族。
玉玦作为一种装饰用玉,出土数量较多,以墓葬等级划分其出土玉玦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玉玦不同等级墓葬分布情况
根据以上统计可知,玉玦在各个等级墓葬中均有出土,表明玉玦在当时属于社会各阶层均可使用的装饰用品,基本上作为耳饰使用,形制上包括扁体环形玉玦和圆管形玉玦两种。
根据以上统计,芮国墓葬第一等级的墓葬出土的玉玦都刻有纹饰,剩余等级的玉玦只有个别刻有纹饰,大部分无纹饰。本文中以第一等级墓葬出土的玉玦为纹饰研究对象,具体以M19、M26、M27三座墓葬中出土的玉玦为例。
整体特征指的是欣赏者在面对玉玦的整体纹饰时所产生的艺术感受。芮国墓葬所出土的玉玦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晚段,其纹饰整体特征分别为西周晚期的“圆转流畅”和春秋早期的“疏朗平直”两种。玉玦纹饰形成不同的整体特征也是由多个方面共同影响所产生的,西周晚期以及春秋早期的整体特征也有所不同,对其分析具体从三个方面展开。
1.对称融合构图
玉玦纹饰中左右对称的构图在西周晚期极为常见,在第一等级中出土的玉玦里,西周晚期的一对玉玦如M26:174、180(图1),整体纹饰左右对称,并于中央融合互用。玉玦的左右分别为神龙居中,两神龙以其眼鼻嘴可以分辨,神龙的身躯一致延伸至玉玦的下方,最终两条神龙的身躯相互融合,使得整体玉玦的纹饰既形成规则的左右对称构图,于尾部融合,更具整体性,又因此增加了圆转流畅的风格特征。
图1 M26—174(左)、180(右)玉玦
2.对称几何解体构图
除了左右对称的融合互用构图外,由西周晚期过渡到春秋早期时,构图中“融合互用”减少,“几何解体”的构图形式逐渐成为主流,在西周晚期偏晚时期到春秋早期的玉玦纹饰也可见构图的几何解体。如M27:199—2玉玦,纹饰虽同为常见的神龙、神人题材,且整体呈现的仍是左右对称结构,但不再在尾部融合互用,而是增加了短线以及母题的解体,逐渐形成了几何形式,线纹之间的间隙也相仿。整体形成了均匀铺列、方直的构图形式,使得整体纹饰呈现疏朗平直的风格特征。
1.具象化
西周晚期的玉玦纹饰母题中,神龙和神人仍以具象化为主。玉玦M26:180中,神龙母题(图2)能够分辨其具体的眼、鼻、嘴等特征,此时的龙鼻为上卷的逗点纹;龙角为上扬的短平角;龙眼为圆形眼。神人母题(图3)已初具抽象意味,以圆形表现人的眼部;简单线条勾勒出人的圆形头部以及鼻部;此时的神人以几条线纹表现了头发飘扬的特点。
图2 M26:180 神龙母题
图3 M26:180 神人母题
2.抽象化
春秋早期的玉玦纹饰母题中神龙及神人逐渐简化、抽象化。在玉玦M27:199—2的纹饰母题上,神龙首(图4)简化体现在外部线条的连续性,更加整体,以线条的转折和弯曲将整个龙首的鼻、嘴和下颚表现出来,仍在中央以圆形表现龙眼,但整体相对于西周晚期更抽象和简单。神人首(图5)则是更抽象的表现,在前者的基础上,吸收其五官要素,进一步创新神人母题的形式,以圆形表示神人的眼部,将耳部以逗点纹简化表现,头发仅用轮廓线勾勒。
图4 M27:199—2 神龙母题
图5 M27:199—2 神人母题
1.单一线条的刻制
线条的制作手法与纹饰的整体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西周晚期玉玦的整体纹饰风格圆转流畅。单一线条的刻制为展现其特点,均以宽窄几乎统一的弧线刻画,此时的线条更流畅和圆润,例如玉玦M26:180(图6)。春秋早期玉玦的整体纹饰风格转向疏朗平直,为了展现此特点,弧线减少直至为直线取代且直线细密舒缓,例如玉玦M27:199—4(图7)。
图6 M26:180 线条相交
图7 M27:199—4 线条相交
2.线条相交处的刻制
不同的线条相交处理手法不同,整体纹饰的风格就不同。在西周晚期的玉玦纹饰中,线条与线条相交,延续了西周昭穆时期的细密刻制手法,即以细密接续的方式将线条与线条相连,这样的刻制手法使得线条之间的连接更流畅,整体的玉玦纹饰风格便形成圆转流畅的特点,例如玉玦M26:180。在春秋早期的玉玦纹饰中,线条相交的处理手法不再以细密接续为主,如玉玦M27:199—4,线条与线条之间反而呈现明显的转折,线条的折叠感更强,弧度也变得舒缓,整体更具备几何规整的特征,此时的纹饰特征便由圆转流畅转向了疏朗平直。
夏商周时期,玉器承担的主要责任转向宗教祭祀,承担着人类与天地沟通的功能,玉器纹饰的美学意义也向神化转变。芮国墓葬中出土的西周晚期玉玦纹饰以神化为主。
中国的玉器从使用之初便已展现其神秘色彩,首先从墓葬中出土的玉玦造型也可发现,虽其功能以装饰为主,但在造型的处理上以圆为主,体现了对太阳的崇拜。此外,玉石特有的颜色也引发了人们对玉器神秘感的好奇,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其中玉屑篇引北宋苏颂说:“王逸《玉论》,载玉之色曰,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截肪,黑如纯漆,谓之玉符,而青玉独无说焉。”⑥
在商代殷墟墓中出土的玉器已无使用痕迹,一方面成为统治者彰显身份的装饰品,另一方面作为祭祀天、神等的工具,承载着宗教、祭祀的作用。此时人们对于玉器纹饰美的追求增加了浓郁的神化色彩,纹饰在动物纹、植物纹和几何纹等的基础上增加了神化的兽面纹、饕餮纹、蟠螭纹等等,增强了纹饰的神秘感。
西周晚期的玉玦纹饰中的神龙及神人纹饰仍占主流,仍然体现了纹饰中的神化色彩。神龙形象或源于飞禽,或结合了走兽,相较于之前的纹饰复杂许多,且在刻画时以具象生动为主,此时的形象仍能分辨动物或走兽的原型。“龙”作为中国千百年来一直存在且占据重要地位的形象,具有神力、庇佑等内在含义,为人们利用此形象达到祭祀宗教的目的提供了方式和途径。
西周中期的玉玦纹饰减少了神性,但仍可看出时人想要通过神化了的玉器与天、地、神沟通交流,西周晚期的神化美色彩已逐渐减少,但最终玉玦的纹饰也由史前远古时代的物化美转变为玉器纹饰的神化美。
装饰是玉器纹饰的主要功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玉器刻制技艺的提高、社会实践的深入以及人类审美意识的改变等因素,都深刻影响着玉器纹饰的发展变化。
1.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政治素质是灵魂,是方向,是工会干部素质中的关键。工会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一是表现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和党保持一致;二是要牢记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广大职工是企业的主人,离开企业职工的参与和支持,企业将一事无成,工会将一事无成。所以,工会干部说话办事始终要着眼于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这个基本点,通过学习不断的提高并展示自己的工作才能,使人信服,受人尊敬,塑造博学多能的服务者形象。
随着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过渡,周王朝的统治和宗法制度逐渐动摇,人们从神化色彩浓厚的环境中走出。王权衰落的同时,诸侯各国争霸,纷纷进行改革,而宗教礼仪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纹饰的宗教祭祀意味减少。在这样的环境下,芮国玉玦纹饰也展现了新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春秋早期玉玦纹饰整体相较于西周晚期的圆转流畅转变为疏朗平直,且整体由生动、形象转向了简单、抽象。而形成如此特征也与人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关,人们对事物感性认知转为了对理性的追求,表现了美在人心中已改变。人在主动地对玉玦纹饰做出抽象化理解以及刻制时,展现了极强的“人化”,纹饰除了装饰玉器以外,传达了人们对美的意识、对美的把握以及审美观念。“天人合一”同样也能够体现在玉玦纹饰的改变上。“天人合一”不仅有“人的自然化”,而且还有“自然的人化”,这正是儒道互补的中国美学精神⑦。“人化”并非只有人的主观意识,还包括人们在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意识。春秋早期玉玦纹饰中,构图的几何解体、线条的几何化、风格的转变等,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新的美学表现方式,既承载感性,又超越感性,转向理性。
除了纹饰的美学意味改变外,玉器纹饰的使用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商周时期的玉器多是与宗教祭祀相关,且纹饰中同样展现宗教意味。随着后期社会环境的影响,玉器的实用功能减弱,更多作为装饰用品,成为统治者地位与财富的一种象征。玉器更多为人本身服务,更贴近人们的生活,玉器及其纹饰便从神化的美走向了人化的美。
芮国作为姬周封国之一,出土器物与晋国、虢国相似,文化上以周文化为主,同时体现了独属于芮国的文化特色。其墓葬出土的玉玦,无论是形制、纹饰还是蕴含的美学内涵,均体现了芮文化的独特性。
本研究在芮国墓葬出土的玉玦纹饰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纹饰的整体特征、构图、纹饰母题、刻制手法四方面对芮国墓葬中第一等级墓中出土的玉玦纹饰进行风格分析。芮国墓葬出土的玉玦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其纹饰风格以时间划分为西周晚期的圆转流畅和春秋早期的疏朗平直。构图方面以左右对称融合和几何解体对称为主;纹饰母题从具象化转向抽象化;纹饰的刻制手法以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为两类,通过单一线条、线条的相交处以及逗点纹线条的三个刻制方式分析,不同的刻制手法均是为了更好地展现玉玦纹饰在不同时代的风格。
本文针对芮国墓葬出土的玉玦纹饰的分析,最后深入其纹饰变化背后所蕴含的美学内涵,从西周晚期的圆转流畅至春秋早期的疏朗平直,从具象化至抽象等,能够展现不同时代背景下,玉玦纹饰美学内涵的转变。西周晚期玉玦纹饰仍具备的“神化”色彩变为春秋早期玉玦纹饰的“人化”,展现了人们对美的意识的转变。
注释
②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中华书局,1987 年。
③吴大澂:《古玉图考》,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年。
④王国维:《观堂林集》,中华书局,1959 年第160 页。
⑤孙庆伟:《礼以玉成 早期玉器与用玉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 年第397 页。
⑥蒋莉:《先秦玉器纹饰艺术研究》,山西大学,2017 年第103 页。
⑦李泽厚:《华夏美学》,三联书店,1988 年,第12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