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张元晶,秦颖,张慧卿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 100029)
创新是一种极其综合的能力,主要由两个层面构成:一是创新思维能力;二是创新实践能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一种旨在增加科学技术知识、发展新的探索领域的创新性活动。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流程,首先是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发现问题,提出创新;然后开展实验、论证和研究;最后进行成果发表。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都离不开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性能力培养,因为科学研究过程中拥有的创新都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持。创新需要获取知识,知识从信息中得来。基于创新性能力培养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创新意识产生的源泉,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在科学研究中,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吸收和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高校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提出,一个成功的研究型大学,必须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要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研究,了解并参与前沿科学,提出问题,从而挖掘创造潜力和培养创新精神[2]。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信息素养教育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重要的育人场所,一直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力量。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对大学生全科研生命周期中的创新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Research Libraries,ACRL)颁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简称《框架》),《框架》关注信息素养对增强学生知识创造和学术研究过程的理解[3]。张雪莲提出信息素养教育可以让学生发现自身在科研生命周期的创新过程中的信息需求,通过寻找、判断、组织、交流和传播信息,提高获取、运用和转化信息的能力,从而完成创新活动[4]。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要适应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构建多层次、分阶段教育的全科研生命周期创新性能力培养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近年来,一些高校图书馆开展了有关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信息素养教育探索实践[5-10],文献报道主要集中在通过优化信息素养教育服务模式,提升大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水平,促进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但鲜见基于全科研生命周期的创新性能力培养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的内容。
本文从创新本科生信息素养课程模式、构建多形式/多元化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生培养创新体系建设等几方面,探讨构建基于全科研生命周期(科研立项—科研实践—成果发表)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性能力培养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该体系将信息素养教育与科研训练融合在一起,剖析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性实践活动,创新性实践成果总结的全科研周期中科学研究活动与信息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并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进行了实践探讨。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个人的必备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新时代青年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与素养。大学生及研究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科研创新、科技创业的生力军。结合对同学创新思维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新入学的大一新生开始,到大四的本科生毕业设计,直至研究生培养,构建了多层次、分阶段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框架(图1),实现从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升华。
图1 信息素养教育中基于全科研生命周期的创新性能力培养体系框架
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适应“双一流”建设的需求,构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是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必须考虑的。
课程的构建需结合国家强基计划,对大一精英拔尖人才,创新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模式,开展研究型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科研创新的基础——信息意识及信息获取能力。培养信息意识,即培养对自己从事的科学研究方面的信息的敏感度和重视度,并应用于科学研究中。达到能够在浩翰的信息海洋中明确选择对自己研究课题有用的信息,并从中发现信息的隐含意义和价值,从而进行科研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11]。信息获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对检索策略的不断调整完善,快速准确获得研究领域最前沿、最有价值的信息,来培养同学的创新性思维,通过跟踪学科前沿,学科热点,确立科研选题,产生科研创新。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图书馆处于辅助地位。需要加强与学校职能部门、院系的联系、沟通与合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同学的创新能力。高校图书馆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优势,结合学科馆员的专业,开展系列讲座和微课,加强对学生检索的方法与技巧、对信息的分析与鉴别能力和文献综述能力的培养。
采用嵌入科研创新实践项目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在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及成果总结中,侧重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利用及信息创新等方面进行训练培养,按照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同学的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对大一至大三年级学生,嵌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项目。从前期准备工作、申请项目、项目的实施和结题的各个环节都给予信息支持,为学生信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实践训练,使得学生们能及时、准确、快速地了解最新科技信息,掌握前沿领域的科研动态和最新进展,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各个阶段的需求。
对大四毕业生,与教务处密切合作,嵌入毕业设计环节,开展有关毕业论文的写作讲座。毕业论文的撰写,体现了学生信息运用能力和转化能力,实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过程。通过多层次的互动交流与沟通,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学会解决研究中遇到问题的方法。
对研究生这样的高端人才,信息素养教育侧重通过自主探究、学术交流、学术诚信的培养,形成独特的科学研究创新体系。通过自主探究实践培养同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对研究结果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及逻辑思维、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学术交流学习科研构思、实验设计及实现方法。信息安全与道德是研究生科研创新的保障。通过学术诚信模块,培养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尊重事实,对出现的异常现象深入探究,发现新问题。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规范引用他人的思想与成果,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传承。
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探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创新性能力培养在科研全过程的实践。
进行科学研究,首先需了解科研项目所属领域的研究背景,研究进展及开展的工作,分析所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自己科研工作的创新之处。这一过程考察的是同学们获取、分析、利用文献的创新素养。以此为目的进行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信息素养课程设计。
从2022年开始,结合学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对大一新生,北京化工大学图书馆在宏德书院开设了文献信息检索与应用课程,课程设计侧重同学们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框架
区别于常规的信息检索课程,优化设计的文献信息检索与应用侧重科研全生命周期的创新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以研究型学习及案例教学为主,发掘教学中的创新元素,组织创新性的教学活动,补充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在内容设计上,体现层次化、专业化和模块化。除了常规的讲授文献检索、资源获取、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等基础通用的内容外,结合教师的科研经历,强化与科研实践相关的案例分析教学;设计获取前沿信息、服务科研创新模块;结合实践性训练,进行科研启蒙,培养同学科研的兴趣、自信心、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与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对学科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沿的了解,提高科研素养,引导创新思维。
具体的案例设计根据同学的专业进行,将知识点嵌入到案例中,将文献信息检索技能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比如,在CNKI数据库的使用学习设计中,结合具体案例介绍学习如何获得研究领域的重点机构、专家及核心期刊。并学习深度高效的文献阅读方法,学会从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出发,通过参考文献、引证文献的关系来了解研究课题的起源、分支,探寻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设计的获取前沿信息、服务科研创新模块,增加了对学科热点及前沿分析的内容,使同学初步掌握获取各学科热点和前沿的途径和方法。在WOS数据库的学习中,引入热点论文,高被引论文概念,并结合具体的科研案例剖析如何获取高被引论文,如何通过热点论文的施引文献挖掘研究领域的后续研究和进展。介绍了ESI、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的使用,及如何通过其快速、直观地获得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结合教师的科研经历,引导同学如何将学习到的信息知识应用到科研过程中。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通识类课程。优化的课程设计,增加了实践性训练,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能力、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对平时作业,增加学生的参与,由指定同学报告结果,全班展开讨论,引导他们学会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增加创新动力。对课程结课作业,采用基于学习资源的自主探究学习等模式,引入创新意识培养的要素。采用个性化选题,请同学们按照相应的学科研究方向,自主选择主题独立进行专题文献的检索、整理和分析,并完成1篇文献综述。这一过程是考察同学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筛选、提炼,进一步经过阅读分析,最后形成新观点的能力。这也就是科学研究启动阶段的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发现问题、提出创新的过程。通过这一训练,培养学生通过自身的信息需求,独立思考以及探索多种渠道和手段去寻找、判断、组织、交流和传播信息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积累创新经验,积极融入科研活动。
(1)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高校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实施的举措。旨在使本科生尽早接触工程与社会实践、参与科研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渐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在“大创”环境下,信息素养的培养宗旨是通过提升学生信息运用能力和转化能力来训练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技能[12]。
北京化工大学图书馆的馆员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可视化软件利用、专业数据库使用、文献的精准快速获取等优势,从细节层面挖掘大学生潜在的文献信息需求,引导同学在研究领域跟踪、行业态势信息分析、最新成果获取等方面展开探究,完成专业文献的快速、高效获取、分析和利用,跟踪科研课题,捕捉学科热点,从中提高利用信息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同学将研究成果与老师进行交流,学会利用资料的价值并应用信息解决问题,保障研究项目的创新活动位于学科前沿。培养同学在相关项目实践中遇到实际问题时运用所学信息知识和技能加以解决,提升创新能力。对“萌芽杯”科技创新及学术论文大赛活动参加者,在项目初期的文献调研以及后期的论文写作中,在文献检索、精炼、阅读分析、作者署名及文献引用等进行点对点服务,在激发大一至大三本科生科研兴趣、提高科研素养,引导创新思维,树立学术诚信方面做好服务支撑。对实验研究型和理论研究型的实践项目,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项目执行中期阶段,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专业期刊、会议论文集、专题论文以及专利等实效性较强的文献,根据课题或项目的特色要求,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科研创新需要研究者全面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历史资料与研究成果,这考察学生鉴别、组织、分析和利用文献的能力。北京化工大学图书馆设计开展“洞悉文献,发现未来”系列讲座,及“信息动车,科研同行”系列微课,展开专业数据库的介绍、专利文献的获取与分析、科研过程的追踪、最新成果的获取途径与方法、科技论文的构成与写作技巧等培训。通过这种便利的自主学习渠道,助力不同年级学生有的放矢,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在学习、科研、创新发展等方面提供重要助力。
(2)嵌入毕业论文设计实践环节
信息素养教育要面向学生发展的需求,加强与学校学生培养职能部门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
北京化工大学图书馆与教务处合作,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毕业设计实践活动,针对全校4种形式的毕业论文:科学研究型、理论研究型、工程设计型、软件开发型开设了系列讲座,对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论文撰写特点,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开题报告的文献综述部分,根据需求指导和帮助同学分析文献获取是否全面,是否涵盖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主要研究团队的文献等。对毕业论文写作要点,从毕业论文构成要素及写作特点、参考文献著录等展开,在创新成果的高度概括和精炼、结果部分蕴含原理的揭示、科学见解的形成以及逻辑推理论证等方面,培养同学综合能力。参考文献反映了科研工作的传承以及论文的可靠性,客观上体现了研究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延续性。要遵守信息道德和学术规范,尊重其他学者成果,标注引用,不抄袭、窃取、篡改、伪造信息。系列讲座课件嵌入教务处相关平台,不受时空限制,方便同学在毕业实践环节学习和回顾使用,满足同学们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需求。
研究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水平人才,是即将步入社会的知识精英和知识创新主体的中坚力量。同时,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13]。这一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应围绕自主探究环节及学术交流、学术诚信等进行设计,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下面以北京化工大学的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体系建设为例进行探讨(图3)。
图3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1)自主探究实践教育设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培养同学探究的兴趣。基于此,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设有创新性学习实践模块,采用个性化选题,翻转课堂,同学们报告,老师点评,同学提问。具体方式为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自主探究、研讨1篇文献,对论文各部分写作特点进行研讨,体会科技论文写作及发表中的创新性。通过阅读评析专业文献,学习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时的联想性、求异性,比如如何分析研究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内在特点,对同行结果的对比分析,对待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处理,对尚不清晰问题的解决方式等。说明科研成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最终将实践上升为理论,实现创新。通过阅读评析专业文献,拓展和深化了对相关学科的认识。并通过文献各部分的创新性体现的解析,对创新内涵及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科研创新意识。同时可以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激发科研兴趣。
来自不同学院、不同研究领域的同学们,通过交流增进了对不同学科间的交叉理解,相互交流学术思想,实现了思维的碰撞,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组织和表达能力,有利于产生新的创新思维。经过4轮教学,受到一致好评。
(2)创新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现优势互补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形式,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无时空限制、个性化、实时等优点。本体系完成了科技论文写作与创新能力在线课程建设,依托学校的在线教育平台,学生可以按照自己需求跳跃式地有针对性的学习,方便研究生利用好碎片化学习时间,满足研究生各阶段的信息需求,培养学生的信息创新能力。
(3)开设系列讲座
交流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交流过程中,常常能产生新的思维,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北京化工大学图书馆充分利用学校拥有的杰出人才资源,邀请各专业领域专家开展系列讲座,就科学研究的设想、实验设计,科学的写作进行交流;邀请担任国内外著名期刊编委的杰出教授,分享论文投稿,审稿意见回复及论文的发表。
杰出教授系列讲座设计,使科研专家与同学进行面对面交流。这可以激发同学的研究兴趣,创设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研究精神,学习科研方法。
通过交流,使同学们意识到科学研究过程即创新的实施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轻而易举的事情,一个有价值的创新从设想到完成,是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同学们要能潜下心来,保持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善于发现问题,抓住创新的灵感,并对新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实现创新。
(4)加强与职能部门的协作与联系
北京化工大学图书馆与研究生院合作,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组织开展研究生党风廉政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中,配合研究生院,依托“诚信讲坛”,面向研究生开展“立德修身,诚信为本”主题教育活动,为研究生举办“学术诚信,科学精神的基底”讲座,就科研工作、科研工作者的道德素养、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的定义、研究生学术规范及科研不端等内容做出讲解,营造诚实守信的科研环境。
通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设计,激发了同学们探究的兴趣和创新的精神,提升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国家创新战略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对高校的必然要求。作为高校文献资源信息中心、教学及科研辅助的高校图书馆,对学生创新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基于信息素养教育,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构建基于全科研生命周期的信息素养教育中创新性能力培养体系。并且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探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创新性能力培养在科研全过程的实践,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及科研意识的树立具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