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友 杜景礼 谭靖然
内蒙古赤峰市林业和草原局
享受丰收喜悦的刘波
他曾是一位乡村邮递员,在上个世纪末,骑着绿色自行车,往返于各个乡村之间。精兵简政时,他离开工作岗位,开启了自主创业之旅,最终选择了一条治沙造林、发展经济林的人生之路,与生态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他立足家乡这片热土,不断扩大自己的产业规模,找到一条林业经济与生态建设共赢的创新发展之路。他一心奋斗在沙地里,十几年无怨无悔;他像种庄稼一样经营果树,更把果树当成自己的孩子,精心呵护;他在壮大自己的同时,时刻不忘反哺当地村民……他就是2022 年被评为“国家林草乡土专家”的敖汉旗亿森明珠家庭农场场长刘波。
刘波,1975 年出生于敖汉旗萨力巴乡萨力巴村。小村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老哈河南岸,风沙大,雨水少。父母给他取了一个充满祝福的名字——刘波,希望他的人生永远水波荡漾,风生水起。
上学的时候,刘波成绩最好的学科是数学。家里有一片杨树林,是包产到户时分的,林子有十亩多,林中树木也不少,他从小就爱穿行在自家的树林中清点树木,唯恐少了一棵。父亲说起他来,总爱对人夸赞:“这孩子的数学是在树林里数出来的,还不赖!”
尽管悉心照料,可林子里还是会出现死树、枯树。刘波最大的职责,就是和哥哥一起给林子补苗。大人说:“春补苗,秋插条。”栽树要抓住春、秋两季。可是,这两个季节正是风沙肆虐的时候。特别是春天,补半天苗,就要吃下很多土。刘波却不觉得苦,他一边吐出嘴里的沙土,一边说:“多栽一棵树,少掉二两土!”
2003 年,刘波下岗了。没事儿的时候,他再次走进自家的林子。伴着树叶婆娑、林鸟啁啾,他的内心获得了一份宁静。
2007 年,刘波决定投身沙海,从事治沙造林。还是在跑邮递时,他就爱上了读书看报,在一些报刊里,他读到了敖汉旗的生态建设成就,读到了敖汉旗造林绿化功臣李儒的感人事迹,读到了“六道岭”精神,也真正读懂了敖汉人治沙治山治水的生态建设优良传统。他明白,只有造林,才能固沙。当时,敖汉旗的治沙治山治水已取得巨大成效,但在家乡这片沙化地带,造林与治沙还远远不够。
在沙地里植树造林谈何容易。强敌是沙埋,今天植的树,隔几天,就被刮来的沙子埋了;顽疾是风蚀,在坡上栽下的树,没几天,就被风抽干了尖,或者刮露了根,树苗一天天枯萎。刘波不管这些,他与沙比勤奋,与风比耐力。沙埋的,挖出来扶正;风抽的,套上胶丝袋浇水再栽……
刘波承包沙地营造杨树林150 多亩。几年下来,沙地变绿了,风沙也小了许多。站在一行行一列列的杨树中间,他像一位得胜的将士,环顾自己的战果,欣慰地笑了。
2013 年春,刘波决定改变造林策略——营造经济林,治沙致富。他通过协商,又在村里流转了150亩退化林分,稳扎稳打,外植白杨,内栽沙果,在这片沙地大干起来。经过请教技术人员,他制定了“三步走”计划:第一步,以杨树林为防风带,种植抗旱能力极强的沙果树;第二步,增加林木品种及数量,形成片区规模;第三步,打造林渔旅游品牌,与三十二连山、城子山两处景点遥相呼应,建成“两山一林”景点群。
技术人员现场指导
适时剪枝
2014—2016 年,刘波又先后流转180 亩残次林地,继续种植经济林,引种了鸡心果树,实现了规模与品种的双扩大。2017 年,他第一年承包栽植的杨树林,在沙侵与干旱的双重影响下,大部分树木干枯死亡,这更加坚定了他造经济林、建产业园的信心。通过协商,他又在靠近自己承包林的附近流转残次林地100 余亩,引进龙丰苹果、寒红梨两个品种,形成了区片化栽植。他栽植的沙果长势十分喜人,很快便开始挂果了。2018 年,沙果初见经济效益,产果近40 万斤,收入30 万元。他再次流转沙化残次林地240 余亩,栽植了新苹红苹果、紫葡萄等适宜在北方沙地生长的品种。一有时间他就跟在果树技术员的身后,“贪婪”地学习栽培新树种、嫁接新技术、固沙新方法、抚育新策略。风吹,就在外围补足几垄杨树,设置防风带;沙打,就给树苗多浇水,用设立支架、人工清理等方法,战胜肆虐的沙魔。他整合了800 亩经济林,申请注册了敖汉旗亿森明珠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的建立,让他治沙造林的胆子更大了,发展果树经济的信心更足了。他采取连片治理、集约经营、合作互动、互惠互利等方式,在果园周边分几次流转杨树退化林1200 亩,发展新苹红苹果120 亩、龙丰苹果50 亩、鸡心果近800 亩。
近年来,刘波发展经济林的道路越走越宽。2019 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承包了敖汉旗南部四家子镇的大王山。这座山的原有植被以松树为主,但沟坡还有800 多亩整片的荒地,种庄稼不长,栽松树效益低。刘波雇来推土机,全部推成梯田,一坡苹果、一坡梨、一坡鸡心果,相间分布,让荒山变为青山金山。
徜徉在果满枝头的林间,只见果树一人多高,树干粗壮,枝繁叶茂,果形秀美,色泽艳丽。“这片果树一百多亩,从2018 年开始就坐果了,一亩产七八千斤果呢,是一座宝园!”刘波自豪地介绍,“我按照果树的品种,划分出了几片果园。这是沙果园,往西是鸡心果园,最西边是龙丰果园,南面从东到西依次是寒红梨园、新苹红苹果园、采摘园、葡萄园。采摘园已发展20 多个品种,十亩地左右。”
刘波介绍说,家庭林场有如今的成就,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如今,上级有关部门支持的项目资金已经调整到了每亩补助900 多元,为果园建设缓解了不少经济压力。刘波环视着果园,指着林间两米多宽的道路说:“根据树种,我把道路名都取好了。西边那条叫龙园路,东边这条叫沙园路,中间那条叫心园路,出园那条我取名叫观景路。”他又指了指园边一座十米多高、十几平方米的高台,“可别小看这座土台,它正对着的是敖汉的生态大景观三十二连山,这边是敖汉古遗址城子山,这可是生态旅游十分重要的一环。”
从大王山上驱车驶下,回眸这满坡梯田,果树满山,甚是壮观。刘波更加自信起来:“我想做的,就一定要做好。一定要把这片荒山变得更绿,让山上的绿色变成实实在在的效益,惠及一方百姓。”说起下一步的打算,刘波娓娓道来:“第一步,把该栽植的树木补全。第二步,把园区和坡地的路修好,使车辆能通往园区各处。第三步,把垂钓池修好,把休闲屋、观景台、农家乐和辅助设施建好。再往垂钓池里撒些鱼苗,往大王山上的松树地里撒些菌种。到那时,果也大了,路也通了,人也多了。树上可摘,树下可采,池边可钓,远景可观,采摘垂钓的体验也就丰富了。”
望远垂钓,趣在其中,摘果采蘑,妙在天然。刘波的描述,让人面前展开一幅生态经济的蓝图——南坡北园,遥相对望,硕果累累,秋韵飘香。刘波夫妇拥有萨力巴和四家子两处产业园区,总面积达4000 亩。其中,萨力巴乡的1800 亩果园,已进入盛果期的有800 亩,每亩纯收入3000 元以上。据初步估算,2023 年可产新苹红苹果、龙丰苹果30 多万斤。刘波夫妇发展果树经济林不仅就近安置50 余人就业,而且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全乡已有20 多户发展林果种植,面积2000 余亩,实现经济效益450 万元。
刘波,这个献身大地的播绿者、变绿成金的治沙人,留下的是沙海绿波,带来的是生态清波。他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镌刻在了敖汉的大山上,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也印刻在了当地群众的心中。
采摘的乐趣
硕果累累
刘波的果树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