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倩慧
(广州市水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63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辟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2018 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高标准规划建设广东万里碧道工程的重要部署,通过万里碧道建设在南粤大地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
在此背景下,广州市天河区编制了《天河区碧道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5 年)》,加快推进碧道建设,推动综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生态环境。整体规划范围包括天河区89km水系(河长),面积约137km2。至2035 年形成1 条沿江带+6 条重点河涌流域的“1+6 格局”,建成都市型碧道总长67.5km。
碧道按所处区位和环境风貌特征分为都市型、城镇型、乡野型和自然生态型4 种类型。其中都市型碧道依托流经大城市城区的水系建设,针对大城市城区人口、经济、文化等活动密集的特点,强化公共交通设施、文化休闲设施、公共服务功能以及亲水性业态的复合,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1]。
都市型碧道的建设重点如下:①以提升防洪(潮)的安全与韧性为目标,采用新理念推动海绵城市、多级复式堤建设。②全面改善河湖水系水质,建设碧水清流的宜居环境。③以岸边带整治和动植物生境恢复为主,积极利用河口、河漫滩等建设湿地公园。④打造展现都市风貌和魅力的重要窗口,积极结合三旧改造建设碧道,带动滨水地区产业和城市功能转型。⑤建设连续贯通、配套完善、舒适可达的游憩带,推进碧道公园建设。
天河区河流型碧道建设范围划分为3 个层次,包括碧道建设核心区、碧道建设拓展区和碧道建设协调区,包括6 条重点河涌流域,分别是沙河涌流域、猎德涌流域、员村片区河涌河涌、棠下涌流域、车陂涌流域和深涌流域。
沙河涌流域干流河长14.14km,其中天河段长约7.26km,自广园快速路以南段起始于天河CBD 片区为重点建设区域,向北延伸经过居住社区组团、广州体育学院教育组团、商业片区组团、产业园区组团等特色组团区域。沙河涌(学院示范段)是沙河涌碧道建设的重点建设区及示范段,按都市型碧道标准建设。项目南起天河北路,北至林和西横路,长约0.747km。周边用地以广东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学校(简称“体校”)、广州体育学院(简称“体院”)的教学楼、教职工及学生宿舍、运动场为主。
碧道建设五大建设任务包括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对标上述5 项建设任务分析场地现存问题总结出沙河涌碧道(学院示范段)建设要点如表1 所示。
表1 沙河涌碧道(学院示范段)现状及建设要点
释放公共空间,还河于民。河道管理范围内,停车空间完全释放给公共绿地,重新规划占用步行道的种植带,确保不受阻的步行空间在3m 以上(满足巡河通道的要求)。保证沿河两岸步行空间安全连贯,通过入口设置路障、抬高滨水步行空间等手法,限制或者分隔车流[2]。
重新规划车行动线,还路于民。取消非必要车行流线及侵占步行道的停车空间,对影响人行安全的车行流线作重新规划安全引导,对必要通行的车行流线利用景观手法进行人车分流。
疏理界面,提升品质。增加攀援、草花植物柔化围墙、围栏边界,纳入建筑退缩空间以及周边公共绿地,打造滨水口袋公园,拓宽碧道游憩空间边界。
针对岸线、慢行区域、边缘界面3 线,以标准化、模块化景观策略进行整体提升。
2.4.1 岸线整治
(1)打破单一岸线。结合堤防整治,局部增加1.5m宽、10~20m 长不等,视野开阔的特色出挑平台,设通透钢栏杆。其余段落约间隔50m 设置一处小料石休憩平台,打破现状平淡单一的岸线布局。
(2)驳岸栏杆微改造。天河北节点段及新桥节点段更换不锈钢通透栏杆,局部段栏杆增加石材防浪栏板,满足防洪超高要求,其余段落花岗岩栏杆石柱清洗,金属栏板统一漆深灰色氟碳漆翻新。
(3)现状全段1.5km 管线统一整合,设沿河灯箱美化收纳管线;河岸外挑花箱整饰,优化主题植栽品种。
2.4.2 慢行空间提升
(1)全段铺装提升。除桥梁及架空平台外,其余步行空间采用透水铺装,减少地表积水;人行区域透水砖铺装采用深、浅灰透水砖组合,增加铺装活力特色。
(2)每隔50m 设置一个雨水收集单元,结合透水铺装减少地表径流。
2.4.3 边缘界面处理
(1)围墙、建筑界面。护栏、围墙侧设置绿化隔离带,结合攀援、地被绿化柔化边界,纳入建筑退缩空间以及现有公共绿地,拓宽公共空间边界。
(2)绿化及广场界面。边界保留绿化缓冲,补植乔木增加林荫,纳入现有公共绿地,拓宽公共空间边界。
沙河涌碧道(学院示范段)景观总体布局为“一环双线、两节点、两口袋花园”。
2.5.1 “一环双线”联系“一河两岸”
沿河两岸设置1 个慢行环,共1.5km 无障碍全贯通。结合现状不同边界类型,满足大部分碧道宽度至少6m,仅保留必要车行动线,抬高滨水步行空间,实现人车分流,体现慢行优先原则;规划整合连续滨水种植带以保留现状乔木,种植带与人行步道间增设阻根板,防止树根损坏铺装;结合堤岸修复局部新增外挑平台,丰富滨河岸线立面上的节奏感,设滨水平台打开沿河观景空间,以小料石铺地预留树池位置和保留现状乔木[3]。
2.5.2 两个节点打造城市舞台
城市形象节点——亲水埠头动感活力阳台(图1)。将废弃橡胶坝闸改造为鱼鳞堰,增加亲水栈道和平台,种植攀援、垂钓植物遮挡硬质垂直挡墙,对现有沙洲进行生态优化,种植竹节草、花叶芦竹、风车草、美人蕉等水生、湿生植物,配以置石点缀,打造生态绿岸景观。
图1 亲水埠头动感活力阳台设计效果
两岸串联节点——体校景观桥(图2)。重建体校人行桥,位置由原址向西北方向偏移约55m,与体校东侧校门位置顺接,在维持原有体校生活区与田径场的交通连接功能的同时,强化校园入口仪式感。景观桥作为天河北路上较强烈的视觉焦点,横向线条强调桥身流线感,统一的栏杆装饰与两岸碧道特色元素相呼应。桥体设计满足日常人行与非机动车行要求,紧急情况下可供消防车通行。通过带状种植池及座凳设置,弱化人行道与自行车道间的相互影响,确保碧道慢行空间的安全性、连续性[4]。
图2 体校景观桥设计效果
2.5.3 两处口袋公园整合绿化空间
萌横路社区口袋公园。现状为体院社区绿地的设施陈旧废弃和绿化杂乱。结合碧道整治拆除废旧廊架、假山水池,翻新景观亭,重新整合场地空间,缓坡绿带结合坐凳布置,划分不同的休憩空间;小料石铺地预留树池位置以保留现状乔木,打造舒适的滨水社区林荫休憩空间。
体校宿舍口袋公园。场地原状为体校三角绿地的植被杂乱及无休憩空间。结合碧道整治重新整合场地空间,规整绿化种植遮荫乔木,增加铺装场地及休憩座凳,营造滨水景观节点。
通过广州市沙河涌碧道(学院示范段)建设案例,探讨总结都市型碧道建设的重点与经验。
广州市内河涌多在控源截污的基础上采用低水位运行策略,既避免河水倒灌入污水管网,同时也利于水生及湿生植物、浮游、底栖生物、鱼类微生物等河道生物群落的逐步恢复。由于防洪要求及用地限制,都市型碧道所在河段较多采用挡墙等硬质驳岸,低水位运行策略使堤岸与常水位间距离增加,可结合周边实际于局部河段设亲水栈道、平台、台阶、汀步,结合水生植物种植营造多样化亲水空间,满足居民休憩活动、亲水、亲自然的多元需求[5]。
都市型碧道多位于城市高度建成区,因其用地紧张,宜加强河道和周边重要开放空间、城市主要通道门户的联动,突破蓝线和周边用地红线的限制。例如,结合周边社区绿地、商业广场等开放空间打造滨水景观节点,使滨水景观游憩资源得以充分整合;于河涌与城市主要通道门户间打造碧道城市形象节点,作为城市居民有效感知和进入碧道的重要界面,联动提升碧道活力。
沙河涌碧道建设结合河道周边的体校、体院,于碧道建设中融入体育运动主题,打造独具体育文化主题特色碧道。此外岭南水乡文化、滨水商业文化、龙舟文化等均可与碧道建设相结合,在水情科普展示、设计符号表达、特色文化节点营造上体现场地独特的水文化活力与特色。
位于城市高度建成区的都市型碧道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是各类碧道建设中的重点类型。广州城区内河涌大多经过系列河道整治、黑臭水体治理,在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方面已大有改善,但在水生态、景观游憩系统构建方面仍有待完善提升。广州市沙河涌碧道(学院示范段)项目作为都市型碧道建设案例,在提升河道生态功能和加强生态韧性的同时着力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休憩活动需求,在有限的用地空间及资源限制下试图解决综合多元功能需求,为其他地区的都市型碧道规划建设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