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晶 广西艺术学院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南宁市隆安县右江下游一带的农民经常会在田间地头挖到一种形状奇怪的石头,大小不一,扁而薄,造型有点像农家常用的铲子。在1962—1965 年进行的广西文物普查中,考古队注意到了这些石器,判断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近几十年来,广西共发现双肩石铲10 000 余件,光完整器就超过700 件,共有大石铲遗址140 多处,其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广西南部的左江、右江、邕江流域,以三江交汇处的南宁市隆安县、西乡塘区一带为核心区,扩散辐射至广东、海南和越南北部,考古界以核心地域将其命名为“桂南大石铲”(见图1)。
图1 束腰石铲 (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20 世纪90 年代起,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扩大,对河沙的需求量剧增,采沙场在左右江流域到处可见,由于河沙里夹杂着一些疑似古物的漂亮奇石,所以成千上万的石农日夜坚守在砂机的泥沙传送带前,从即将被粉碎的沙石中捡出漂亮奇石,在这些漂亮奇石中,有一类双肩石器,类型多,数量大,有被博物馆收藏的,也有被爱好者收藏的,其造型独具地方特色。有的双肩石器是打制而成的,这些打制的粗糙痕迹,印证了它的古老和沧桑,也展示了它的源远流长。有的双肩石器为打制和磨制相结合的,双肩为打制,在双肩对应的另一端则磨制成刃口,物件信息表明了是在打制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磨制(见图2、3)。
图2 双肩石铲 (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图3 双肩石铲 (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大量双肩石器的存在,不但为广西的史前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生产和生活工具,也创造了造型优美的双肩艺术,并为大石铲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考古发掘的大石铲及江河出水的大量双肩石器中,有单肩、双肩、束腰等不同款式,大小不一,小者几厘米,大者七八十厘米,棱角分明、打磨光滑,刃边厚钝,扁而薄,造型精美,堪称石器文化的杰作。这些双肩石器及大石铲通体打磨光滑,双肩有棱,左右对称,刃部柔和圆润,整体造型优美而庄重。考古发现,大部分出土的大石铲并没有任何使用痕迹。对于它们的作用,一种观点认为,大部分大石铲是农业生产工具;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大石铲脆薄易断,无法用于耕作,大石铲摆放有序、排列整齐,应该是祭祀用具。2014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再次对隆安大龙潭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发现了一个大型石铲祭祀遗址,基本确定大石铲应该是一种举行某种祭祀活动的时候所使用的祭器。
考古学资料证明,广西南部同岭南其他地方一样,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原始农业,这应该是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标志,其肩部和柄部等的不同,反映了时代的早晚及地区的文化差异。从打制到打磨结合,到制作出精美的双肩石器,再到大石铲文化的兴起,双肩石器一直都活跃在广西史前人类千万年的生产和生活中,作为广西史前人类使用千万年的双肩石器,无可争辩地成为广西史前人类繁衍生息重要的见证者和贡献者。
大石铲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并非偶然,它与早期的双肩石器密切相关。在上千年的时间里,大石铲慢慢从生产工具演变为祭祀用具。考古表明,双肩石器不但创造了生活,还创造了一种文化,人们普遍认为是双肩大石铲带给了他们富足的生活。用于祭祀活动的器物,都寄托了人类对于未来的一种期许,深刻地影响了广西史前人类的灵魂。
从全国的考古发掘来看,目前只有广西发现数量如此众多、如此精美,跨越年代如此久远,传承如此连绵不绝的双肩石器。其实用和审美深刻地融入广西这片神奇的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心中,并成为广西史前最大的地方特色,对当今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都是一种重要的贡献。
在双肩文创中,丰富多彩的造型会给双肩文创带来许多的元素和思考。除大石铲双肩元素之外,还要重视史前双肩大石铲的普通应用,千姿百态的小双肩石器造型非常优美,这些元素只要使用得当,将会在双肩文创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双肩承载着广西史前人类千万年的现实生活,也承载着史前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广西的双肩石器历经几千年,世间罕见,是一种人类史前奇观,在广西史前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双肩深刻地融入了人们的血脉之中,他们祈祷双肩大石铲带来美好的生活。
每一件石器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千年精灵,造型简朴,线条粗犷,实用性强,集人类千万年的智慧于一体,有太多的信息可以挖掘,有巨大的空间可以想象。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文创也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千万年的石器中寻求灵感,对于设计师而言,无疑是一条便捷而又高远的好途径。双肩石器原始造型大部分为“品”字形或“凸”字形,一部分形状在“品”字形或“凸”字形的基础上有所改变,也就是最基本的形相近设计。无论是近代还是现如今,设计师的潜意识里多少都包含有双肩石器的造型元素,双肩石器的原始造型在最初产品设计领域中的运用非常广泛,比如建筑中的“品”字形楼房、餐具中的饭勺、日用品中的机械表、服装中的T 恤、照明工具中的灯泡、厨房设备中的抽油烟机、体育用品中的乒乓球拍等。
在目前高速发展的文物文创设计领域,对双肩的融入已经有了无数次的创新。文物创新设计就是将文物包含的图案元素通过现代设计手法提取凝练,从而形成新的视觉设计语言,并与当下流行的色彩、文化元素融合,打破人们对文物的刻板印象,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拟人、夸张等艺术表现手法使文物“活”起来。文创是文化的传递者,其为人们带来了发现文化、认识文化和了解文化的契机。
“双肩”虽然文化历史悠久、造型别致,但由于其细节没有其他文物精巧,因此与其相关的文创几乎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当下的文创产品种类繁多,设计也越来越成熟,最火爆的就是贴图式设计,这是文创中最基本的设计形式。设计师往往会对主元素的特点进行提取,并进行艺术整合,形成主题IP、装饰画等再构图像印于徽章、抱枕、帆布包等物品上,虽然形式普通,但是贴图设计最受人们的青睐。一种文化直观来看是看不出感情的,但只要赋予了它IP 形象,它就会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物。这样才能真正把传统文化传递出去,人们才能通过文创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案例:“梦系双肩”系列文创应用设计过程如下:
通过对右江史前双肩石器的深入研究,了解到双肩石器的造型来自古人非凡的智慧与超前的审美,其用于祭祀,而祭祀也是为了祈福、祝福等。因此,双肩石器别致的造型成为该设计的出发点,与此同时,笔者提取了广西少数民族“壮族”的服饰与壮锦文化作为与双肩造型融合的文化元素。根据当下流行的文创风格、色彩搭配应用于双肩石器文创产品中,既能通过文创形式使双肩石器受到外界的关注,又能获得年轻人的青睐与追捧。
该系列文创设计充满童趣感,其产品主要包含玩具类、生活用品类和礼品类。首先,将可爱的IP 形象融入拼图、贴纸中,易受低龄儿童喜爱;其次,其色彩搭配符合当下流行的“多巴胺”风格,也非常受年轻人的青睐;最后,其文化内涵将会引起部分中年人的共鸣。因此,该产品的使用者多为儿童、年轻人及少量中年人,年龄定位为4~35 岁。
为了迎合当今文创市场需求,在设计产品时,针对产品的使用及表现形式,选择卡通、色彩鲜明的IP形象进行创作,以体现文化的独有魅力及童趣形象。
“梦系双肩”系列文创设计(图4—7)运用了双肩的造型,集壮族服饰与壮锦文化于一体。通过贴图的方式设计了拼图、贴纸、布袋与钥匙扣。“梦系双肩”系列文创设计出了四个形象,其一为壮族女孩,余下三个为穿着壮族服饰的双肩卡通形象,并且融入了壮锦纹样。该设计采用了粉、黄、绿三种高饱和度的颜色,体现了人物的生机与活力,更加凸显出文创产品的童趣感。
图4 “梦系双肩”拼图 李京晶/设计
图5 “梦系双肩”贴纸 李京晶/设计
图6 “梦系双肩”布袋李京晶/设计
图7 “梦系双肩”钥匙扣李京晶/设计
如今,孵化形象IP 相较于同类文物文创产品,该设计最大的亮点为艳丽的颜色,其最能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在众多淡雅的平面设计中能快速映入人们的眼帘中。通过人物的不同神情也能展现出其文化元素的情绪特点。不仅如此,该设计从最贴近生活、最实用的产品入手,消费者在使用该文创产品的同时,可以近距离感受到双肩石器的奇特、美丽。
马克思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生产方式或生产形态,将艺术转入鲜活的现实中。我们要坚持自信自立,要坚定文化自信,要从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我们应该以“双肩”的担当精神,深入挖掘双肩文化,在古代、近代、当代双肩文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双肩文创探索研究,在新时期积极推动双肩文创,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走向市场,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文艺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适应市场并超越市场,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出高附加值产品,为新时代广西特色文创产业添砖加瓦,为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增添亮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