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瑄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至永州,游至小石潭。他想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灵动之景来抚慰受伤的心灵。潭水漫过石头,在他遭遇被贬谪的艰难时刻,山水之景触动了他。他将无以言说的悲伤留给了永州小石潭,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难以回答的疑问——当孤独寂寥之时,当疲惫无力之时,生命之泉在何处涌动?
在我看来,面对人生失意时,若能转念一想,有时“失意亦是诗意”。时间的滚滚车轮向前,来到了北宋,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生活困苦,甚至一度食不果腹。
承天寺外,皓月当空,繁星点点。苏轼解衣欲睡时,望见窗外的月光,便相邀张怀民一同赏月。二人走在庭院中,冷月静照,它似懂得迁客们的孤独落寞,月光如水,庭院里竹子和松柏的黑影在月光中婆娑,如水中的绿藻、水草摇曳交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只是少了能舔舐伤口、在悲伤深处开出一朵花的至情之人罢了。
苏轼在失意中穿行而过,只觉“竹杖芒鞋轻胜马”,能够领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诗意与豁达。相较于苏轼的旷达,柳宗元似乎无法直面内心深处的空无所依,匆匆落笔,拂袖而去。在后人看来,柳宗元遭遇仕途贬谪,在他最难过、最辛苦、最蹉跎的时候,却也是他一生中最升华、最超越、最自由的时候。倘若,柳宗元未遭遇贬谪,又怎会有这山水名篇《小石潭记》?
我回忆着《小石潭记》的一幕幕场景,有一丝感慨:人生起起落落,不妨将“失意”化作“诗意”,心中有一泓清潭,欣赏一场世间繁华。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宛若绿宝石镶嵌在大山间,山间的岩石,为嵁,为屿,在青树翠蔓之间,泛着点点精巧的光斑。一切尽收眼底,自然而不虚浮,淳朴而不媚俗。当柳宗元面对这泓清潭时,生命之泉不断涌动,早已汇聚成笔端的诗意,流淌进后人的心中。
老师评
“感”决定了读后感的成与败。读了《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大多数同学能感悟到自然山水疗愈受伤的心灵,却很少有同学能逆向思考,领悟别具一格的感點——柳宗元个人的不幸恰恰成就写作上的幸运。反弹琵琶,逆向思考问题,突破常规思维,往往是考场作文的破局关键。
(指导教师:郑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