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是易富集镉的作物,长期食用镉超标大米可导致镉中毒,镉中毒可对人体骨骼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产生毒害作用,长期食用镉超标大米可导致腰、手、脚等关节疼痛。病症持续几年后,患者全身各部位会发生神经痛、骨痛现象,行动困难,甚至呼吸痛苦。当前,推行种植镉等重金属低富集水稻品种,采用水肥管理、喷施叶面阻控剂、基施土壤调理剂等农艺措施,是实施水田土壤安全利用、确保水稻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因此,开展“植宝硅钾”中量元素肥料降阻早稻稻米重金属镉试验,以期为镉污染水田实施安全的农艺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确保水稻粮食安全生产、推进绿色水稻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湖南省醴陵市试验基地。
酸性麻砂泥田。在试验前,取试验地耕层进行混合样测定,有机质44.7 g/kg,全氮2.34 g/kg,碱解氮224 mg/kg、有效磷5.9 mg/kg、速效钾162 mg/kg,pH 值5.1,总镉含量0.642 mg/kg,有效镉0.43 mg/kg,土壤肥力中等。
使用佛山市植宝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植宝硅钾”中量元素肥料,技术指标为:Si≥100g/L,K2O≥100g/L,Na≤10g/L,水不溶物≤10g/L,pH:9.5~11.5,产品形态为水剂,产品商品名称为“植宝硅钾”。
早稻常规品种为“中早18”。
本试验共设4 个处理,3 次重复,共12 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30 m2。
小区间做土埂包农膜隔离,四周设置1.5 m宽保护行。处理1:对照(CK)(不喷);处理2:在早稻分蘖期用“植宝硅钾”3 000 mL/hm2兑水450 kg 叶面喷施;处理3:在早稻分蘖期和孕穗期各用“植宝硅钾”3 000 mL/hm2兑水450 kg 叶面喷施;处理4:在早稻分蘖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各用“植宝硅钾”3 000 mL/hm2兑水450 kg 叶面喷施。
各处理之间除施肥措施外,其他各项管理措施均保持一致,且符合生产要求,由专人在同天内完成。试验田早稻在3 月20 日播种,4 月20 日整地,4 月22 日施基肥并移栽,5 月5 日各处理喷施“植宝硅钾”中量元素肥料(处理1 不喷),处理3 在孕穗期按规定喷施1 次,处理4 在孕穗期和灌浆期按规定各喷施1 次,各处理其他各项管理措施保持一致,7 月17 日采集试验田各小区耕作层土壤样、稻谷样,7 月22 日试验田收割,分别进行小区测产验收,考察各处理多项经济性状和测定实际产量。稻谷样品送湖南省微生物研究院检测(主要检测镉含量)。
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的播种期、出苗期、移栽期、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乳熟期、成熟期等主要生育期基本无明显差别。
试验结果表明,使用供试“植宝硅钾”中量元素肥料各处理与对照处理比较,早稻各项经济性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株高增加1.6~2.3 cm,有效穗增加1.5 万~6 万/hm2,穗长增加0.7~0.9 cm,穗平实粒数多8.9~10.5 粒,结实率提高1.7~2.6%,千粒重增加0.1~0.2 g。各处理间经济性状改善程度处理4>处理3>处理2。
试验结果表明,早稻使用“植宝硅钾”中量元素肥料的处理4 产量最高,为7 636.5 kg/hm2,其次分别为处理3 的7 513.5 kg/hm2、处理2 的7 258.5 kg/hm2,不使用“植宝硅钾”中量元素肥料的处理1 产量最低,为6 870 kg/hm2,三个处理区产量分别较对照区增加了5.6%、9.3%和11.2%。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各处理与对照之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根据采集稻谷样品检测结果,处理2、处理3、处理4 稻谷镉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171 mg/kg、0.154 mg/kg、0.130 mg/kg,较处理1 对照区稻谷镉含量0.317mg/kg 分别下降46.05%、51.42%、58.99%,降镉效果明显。
试验结果表明,早稻使用供试肥料的处理与常规对照区比较,稻谷产量增加388.5~766.5 kg/hm2,稻谷按市场价2.7 元/kg 计算,比对照增加产值1 048.95~2 069.55 元/hm2,除去肥料成本,早稻使用供试“植宝硅钾”中量元素肥料较对照区增加纯收入748.95~1 469.55元/hm2,经济效益明显。
试验结果表明,早稻使用供试肥料的处理与常规对照区比较,稻谷重金属含量分别降低46.05%、51.42%、58.99%,降镉效果明显,其中各处理间降镉效果处理4>处理3>处理2,并且使用供试肥料各处理稻米重金属含量均符合标准。
使用湖南早稻常规品种“中早18”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田间试验,研究不同使用量“植宝硅钾”对早稻产量和稻米重金属镉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植宝硅钾”能明显改善水稻多项经济性状,增产幅度达5.6~11.2%,且能明显降低稻谷中的镉含量,使稻谷镉含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降幅达46.05~58.99%。
下一步将推动试验示范,研究其最佳使用量、使用次数和适宜的水稻品种,逐渐降低成本和改善配方,早日大面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