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以湘绣为例

2023-10-25 15:43鄢嫦
纺织报告 2023年7期
关键词:湘绣湖南省遗传

鄢嫦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强非遗传承与保护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但随着社会数字化转型升级,传统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发展,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手段实现非遗的活态化传承值得探究。

1 湖南省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成效分析

非遗保护与传承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在信息时代,运用数字化手段强化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必然路径。2005年,《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已经明确要求“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202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促进广泛传播,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目前,湖南省非遗保护与传承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非遗资源丰富多样。湖南省非遗资源费丰富、名录体系完备,共十大类、5 149个项目,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项目4个,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18个。湘绣是以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刺绣产品的总称,2006年成功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湘绣作为非遗的典型代表,已经成为湖湘文化的名片。二是制度体系相对完善。湖南省关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2005年发布《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9年印发《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2016年实施《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全面贯彻国家方针政策,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三是数字技术运用充分。在传统意义上,非遗传承主要依靠传承人群体,影响范围和力度有限,进入“互联网+”时代,非遗传承的数字化趋势愈发明显。湖南省充分运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等数字技术打造了集“资讯查询+云上观展+线上购物”于一体的云上湖南非遗馆,通过VR入口,云端体验非遗文化;点击非遗商城入口即可登录电商平台购买非遗产品。长沙市开设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网,设有项目名录、传承人、申报指南等十大版块,将长沙市非遗资源进行集成化展示,为用户了解非遗提供了平台。湘绣作为湖湘非遗名片,其保护与传承得到广泛关注,依托湖南师范大学成立的湘绣创新研发中心,是湘绣“数字化+文创”领域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湘绣数字化保护的重要基地。研究中心采用数据挖掘、图像处理和虚拟仿真等技术路径,形成针法库、绣线库等数字文化公共资源[1]。此外,湖南湘绣博物馆制定了《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方案》,对湘绣实施了数字化保护。

2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分析

非遗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在数字时代,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数字技术为非遗的保护提供了更科学的手段,高度发达的自媒体则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更丰富的途径。但当前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2.1 传承队伍有待优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力量,但从整体上来看,非遗传承人队伍存在老龄化以及年轻人后继不足的情况。譬如2018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1 082人中,80岁以上的有107人,平均年龄为63岁。湘绣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人,年龄分别为85岁、72岁、55岁,年龄均偏大。非遗传承与保护是一项系统性、持续性工程,非遗传承人至关重要,老龄化趋势容易造成非遗项目的人才断层。国家为推动非遗的有效传承出台了系列政策,《意见》明确“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同时提出“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科学研究”。以湘绣为例,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湘绣艺术学院开设了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已经成为国家级“双高计划”专业群。这些举措对于缓解老龄化造成的传承人断层的情况具有积极意义,各级政府在激励年轻人学习、参与非遗传承与保护方面需探索出台更多的激励政策。

2.2 传播形式有待创新

在传统意义上,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多采用拍照、采访、口述、实物收藏等形式,这些传承方式自始至终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呈现出新的特点,传统的传承与保护模式亟须优化与完善,对于湘绣的传承与保护需积极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数字化技术。譬如十八数藏与长沙市湘女湘绣共同推出国家非遗数字藏品—《魅力湘绣》;湖南湘绣博物馆《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完成了珍贵文物的数字采集建库,建设了“云上博物馆”和面向移动端的“移动博物馆”;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有限公司·湖南湘绣博物馆官方网站设有“VR全景漫游——针尖上的湖湘之美”,VR嵌入讲解视频,打造立体化线上平台,用户参与度和体验感强。湘绣作为湖南省非遗名片,在利用数字技术与自媒体平台传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能为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播提供一定的借鉴。但从整体上来看,非遗的传播形式还需进一步创新,需在非遗数字资源建设、虚拟平台搭建、数字化交互体验等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2.3 融入教育有待深化

上文分析显示,非遗传承队伍有待进一步优化,聚焦解决非遗传承人老龄化问题,吸引更多的年轻力量关注非遗传承与保护。加强非遗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策略。《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明确“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传统工艺的相关专业”“支持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加强传统工艺专业建设”等;《意见》提出“将非遗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从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职业学校开设非遗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高校开展非遗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等入手,将非遗全方位、全过程融入国民教育。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依托国家级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群开展丰富的非遗活动,“非遗云课堂”探索职业教育的“非遗传承”;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2023届毕业设计选取“非遗传承”等题材进行展览展示;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推动湘绣进社区、进小学等。由此可见,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是非遗传承的有效手段,但从当前的实践情况来看,其融入教育的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依托本科院校、职业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方面需进一步强化。

3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策略探析

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结晶,非遗保护与传承是国家战略、系统工程,需从多方着手,推动其保护与传承取得实效,具体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3.1 关注传承人才培养

传承人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力量。目前,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已经先后命名了5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针对非遗传承人群体实施动态管理与退出机制,截至2022年11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共3 057人。上文分析显示,老龄化问题突出,要关注年轻非遗传承人的培育与选拔。一是通过制度规范管理。2019年发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申报条件、活动开展及义务等内容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对于规范非遗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进一步完善非遗传承人表彰激励制度,适当放宽非遗传承人当选年龄,引导更多年轻人关注非遗保护与传承,着力解决非遗传承人青黄不接的问题;二是依托教育培养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国家积极倡导符合条件的高校开设非遗相关专业与课程,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开讲,通过开设讲座、授课等,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高层次的非遗人才,为非遗传承储备力量[2]。

目前,湘绣的保护与传承成效明显,一方面,依托高职院校开设的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湘绣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依托湖南师范大学湘绣创新研发中心,适应社会与产业发展需求,加大科研与创新力度,为湘绣的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与活力。此外,集湘绣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组建了梯队式“老中青”研发团队,包括大师名师、刺绣名手、新生代,实现了湘绣的创新性发展与持续性传承。

3.2 加强数字化传播

数字技术与自媒体的高度发展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更为高效的方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通过线上平台集中展示全国范围内的非遗项目,资源版块包括展览、影音、图集、H5赏析;湖南省运用数字技术打造了云上湖南非遗馆。运用数字化传播手段,形式更灵活,体验感和互动感更强,更能激发用户对非遗的关注与热情。一方面,主流媒体加大传播力度。围绕非遗策划精品电视节目,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国家图书馆联合制作的《非遗公开课》,以专家授课、传承人讲解等形式,带领观众走进非遗课堂;另一方面,灵活、规范地运用自媒体传播。抖音、B站、小红书等自媒体成为非遗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平台,其中,抖音是最大的非遗展示与传播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抖音上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短视频数量已经超过1.4亿个,非遗传承群体在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新方式传播非遗文化、讲述非遗故事[3]。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非遗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拓宽了受众范围,有助于提升非遗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程度。值得注意的是,需规范平台管理,严格审核作品,避免出现主观恶搞、丑化非遗文化等行为,实现正向传播。此外,统筹建立非遗数据库,突破传统的非遗保存方式,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保存,譬如《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明确建立全市统一的非遗数据库,同时启动“中国非遗音乐数字工程”,这就为非遗更大范围地推广与传承提供了可能。建立数据库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调研,有序推进非遗项目的数字化记录与保存。

3.3 推动非遗融入教育

根据《意见》的要求,非遗的传承需覆盖小学到大学等各个阶段,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融入国民教育。

一是从中小学教育的维度分析,开展“非遗进校园”体验性活动。譬如长沙市开福区教育局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展“非遗湘绣进校园,跟着大师学湘绣”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小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对湘绣非遗产生更深的理解。此外,开展非遗研学活动,依托湖南省湘绣博物馆,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活动,通过现场研学,直观地感受湘绣之美。2023年,湖南省文化馆启动非遗展示体验月系列活动,通过演艺、展览、研学、体验4种形式呈现非遗精彩内容。

二是从职业院校的维度分析,积极推进非遗相关专业建设。目前,国家已颁布两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这对于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具有积极意义。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对接产业办专业,要契合非遗产业需求设置相关专业,批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非遗专业人才,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探索非遗融入相关专业的有效路径。以湘绣为例,设有服装设计类专业的职业院校可以引导学生将湘绣元素融入作品设计;设有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的院校则引导学生围绕湘绣主题开展文创作品设计与开发等。通过非遗专业及相关专业建设,实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此外,职业院校可以围绕湘绣等非遗项目积极探索开展创业项目,助力非遗创新发展。

三是从本科院校的维度分析,按照《意见》的规划部署,本科院校加强非遗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增设硕士点和博士点。本科院校要发挥科研优势,加强对国家重大战略、重大文化工程中涉及非遗的重大问题的研究,深度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湖南师范大学湘绣创新研发中心以高校为依托,发挥核心研发作用,实现湘绣的创意保护、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湘绣湖南省遗传
湘绣
非遗传承
湘绣艺术在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儿童玩具设计中湘绣艺术的创新应用研究
非遗传承视角下湘绣设计的创新研究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