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冰赛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3)
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一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青年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思想政治要求,也给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加强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也是不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思政教育要发挥全面育人功能,通过拓宽多种途径让思政教育魅力倍增。除了思政第一课堂主渠道,实践的第二课堂和文化的第三课堂都是打通思政育人途径的系统工程。而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精神提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茶文化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相融合,可以让更多学生走进第三课堂文化课堂,感受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爱国情感,传承文化自信,成为有内涵、有修养、有抱负的优秀人才。
茶文化是起源于中国、延续于中国、发展于中国的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相传茶文化至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种茶、制茶、饮茶过程中,发展和延续出了以茶代礼的风俗,也将人对事物的情感融入到茶叶当中,形成了特有的精神素养,形成了以茶叶为载体、以礼仪为内涵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包含和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不同时期特有的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有备受人们推崇的内在美好品性,有表现为文化艺术、陶冶情操、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社会功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精神的结晶,影响到整个社会,覆盖全民,值得当代青年大学生学习和传承。
茶文化的内涵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茶圣陆羽在所著《茶经》中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中国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讲究茶德,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将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
关于茶德,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台湾的范增平先生于1985年提出中国“茶艺的根本精神,乃在于和、俭、静、洁。”在1982年,台湾的林荆南教授将茶道精神概括为“美、健、性、伦”四字,即“美律、健康、养性、明伦”,称之为“茶道四义”。[1]台湾的周渝先生近年来也提出“正、静、清、圆”四字作为中国茶道精神的代表。
茶德是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既是茶的自然属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是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点工作,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重视,也为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再添新要求,揭示出新时代人才培养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和改革大潮中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重点,是对历史进步经验的总结。思想进步引领社会发展,从浩浩荡荡的五四运动拉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帷幕,再到“四有”新人勇立改革巨浪的潮头,留给我们的启发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可以推进时代建设的步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引领新时代变革的指导思想,要通过思想政治课为载体,深植学生心中,才能培养出更多担当时代重任的新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贡献力量。
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重点,是对社会现实的准确研判。青年兴则国家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人发展有了更广的路径、更多的选择,但是青年人因经验不足,再加之外来意识形态的入侵,还是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将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增强其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重点,更是对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放眼“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人才培养应与实现奋斗目标相伴而行,根据新时代需要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点不能变,要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项根本问题解决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要内容,不断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站位准确、责任担当强烈的时代新人,从而在党的领导下,让广大青年成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所用的栋梁之才。[2]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将培养时代新人为己任,不仅是教育界的目标,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要求。家庭、社会等各个团体和组织,都要把会议精神吃透,把具体要求落实,通过时代新人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高职院校学生因高考分数和志愿选择等因素,会相对产生低落情绪,对发展前途比较迷茫,世界观、人生观不成熟,欲望与想法不断与社会现实产生矛盾和现实落差,产生各种焦虑情绪,甚至造成一系列思想误区,如社会价值导向模糊、对社会不满情绪、对自身消极倦怠等。
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中,大多仍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师口述教学为主,即便融入了一定的多媒体教学形式,课堂的呈现仍是由教师主导为主,理论知识比较复杂和深奥,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缺乏对思政教育的兴趣,课堂的气氛沉闷,学生互动及参与仍明显不足。一些繁杂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要展开进行讲解耗时较长,课堂效率无法保证,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思政课的教学意义。
高职院校大部分的学生对政治等相关学科都是机械的学习和背诵,而且仅限于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内容,政治理论素养并不高,甚至缺乏政治理论的常识。而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互联网上的新闻资讯传播十分的快捷和便利,但是互联网的内容良莠不齐,许多信息缺乏比较正确的理论基础,甚至可能出现了政治风向的偏差,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对这些内容辨别能力不高,或者受到错误的舆论误导,政治素养容易出现偏差。
近些年来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国家始终面临着严峻的思想风险挑战。信息多元化、海量化的世界背景下,也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思想的全球流动,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渗透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保持头脑清醒保有忧患意识,如何帮助大学生把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吸纳吸收,对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挑战。在不同的环境下,每个人所面对的困境和问题也不尽相同,对现实问题和社会矛盾的解读也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给思政课的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茶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技能,更是一种社交方式。通过学习茶文化能够让高职学生学习待人接物的礼节和社交方法。同时能够提升生活质量和涵养学生品德。茶文化讲究修身养性,传递一种波澜不惊和淡泊宁静的精神,能够抚慰心灵,具有修身养性的功效。同时,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茶文化的精神传承,不仅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还可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
茶文化作为一种思政育人元素,满足思政教育创新的要求,推动思政教学,创新思政教学实践。把茶文化活动融入思政教学中,可改变传统思政教学模式,改变过于单一的教学形态,丰富课堂教学。利用多样的文化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文化的构成。在思政课堂上讲解茶文化相关典故和形成过程,涵养大学生精神意志,向大学生传递思政育人内容,实现思政教育目标。此外,在思政学习中,学生通过接触茶艺和茶道等活动,更加直观地感受茶文化魅力,逐步形成品茶和饮茶的习惯,提升学生修养,使人关注事物的本质,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有助形成健康人格,为日后的发展和深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国自古以来倡导和谐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和谐共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茶文化中蕴含的“和”的理念,将茶文化引入思政课堂教学,有利于推动和谐课堂建设,化解师生和同学间的矛盾,对学生思想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思考和反思,直观地审视人际关系,并利用“和”的思想去看待各类矛盾和问题。在获得一定认知后,能够主动规范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以中庸的姿态面对各类问题和困难,为学生日后进入社会提供保障。面对网络时代下学生存在的多元取向,以及自身表现出的学习散漫、生活不积极等问题,传统茶文化中的修身理念,可为学生提供精神指导,并促进学生思想境界的升华。茶文化重视感悟与品味,在茶文化发展中吸取的儒家思想,使茶文化自身有着教育上的优势。学生对茶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不但可通过茶文化感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增加学生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3]思政教育增加对茶文化的认同,更能培育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唤醒大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坚定学生文化自信,自觉以茶文化倡导的修身为标准,锻造优秀精神品德。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受到互联网等传播信息媒介的影响,普遍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更凸显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要取得思政教育的成效,需要通过一些方法途径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调查和掌握,熟悉学生的思想动态,培养学生日常行为和主观能动意识,更加有效提升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文化、对祖国的持续热爱,而茶文化的特征和内涵刚好契合这些方面,可以通过对茶文化的深入了解,培养学生的自觉热爱,继而升华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组织学生去当地茶园、茶叶种植基地采摘茶叶,观看茶叶制作过程,欣赏茶艺表演,并亲自动手泡茶品茶,将自身在课堂中学习和掌握的理论知识,践行于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中,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其学习效果,保证学生真正掌握茶文化知识。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定期在校区举办茶文化活动,如工商管理学院在龙湖校区举办的“品茶”活动。现场表演茶礼、泡茶、品茶方法,学生一边欣赏茶艺表演,一边吸取不同时期的茶文化特点,近距离接触和了解茶文化。
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入茶文化,可借助校园第三课堂文化载体,将茶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融合,打造一个茶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强化思政育人环境的建设,使高职院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茶文化的熏陶。首先,可通过在校园网站中设置茶文化相关阅读模块,或是定期组织高校学生在校内观看有关茶文化发展史的电影,增加学生对茶文化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其次,通过组织开展茶道表演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茶文化活动,高度整合校园文化与茶文化体系,在参与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再次,可通过校园广播、校园文化角、线上学习平台等媒介,加强对茶文化知识的宣传与弘扬,或是在线上开展茶文化演讲活动带动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留言、互动和发表意见,建立茶文化学术论坛,鼓励并引导学生在论坛上与其他学生、教师相互探讨问题,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此来增强学生在茶文化思政教育活动中的参与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茶文化的积极性,逐渐形成良好茶文化素养。[4]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下,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都出现了新的面貌。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更加的综合和全面,尤其是社会的一线生产者和建设者。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工作的目标是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的综合性技能人才,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教学一直都是以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为主要的培养任务,而且高职院校的整体课时相对来说较短,专业课程也比较多,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会尽量的压缩甚至摈弃学生的基础的教学课程,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相关内容。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上出现偏差,也体现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不全面。而高职院校加强思政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问题,通过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茶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也正符合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在选择、实践、操作和热爱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茶文化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育人元素,因此,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将茶文化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增强思政课程育人实效。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学习茶文化相关知识,提高自身茶文化元素,探究其融入思政教育活动的技巧和方法,将茶文化与思政融合为一体,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茶文化精神进行思维启发;其次,可举办高质量茶文化讲座活动,借助教育案例提高思政教师对茶文化的认知,进而增强教师思政素养和文化内涵,为茶文化融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保障。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应该被公众所熟悉,尤其是青年一代,更应该传承茶文化的历史基因,因此,对于高职院校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不断融合时代的新元素,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将茶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结合从而帮助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体系的完善,同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