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莎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郑州 450042)
区位居中、交通便利是郑州的显著优势,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大背景下,郑州需立足枢纽、依靠枢纽,通过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实现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影响力的扩大。2013 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获批设立,郑州枢纽经济开始扬帆起航,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更是作为河南省一号工程被大力推进。2017 年,“枢纽经济”一词首次写入河南省和郑州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枢纽经济正式上升为全省发展战略。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郑州枢纽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2021 年底,河南再次将“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列入全省十大战略,力争通过“二次创业”实现枢纽经济的“优势再造”。
2014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郑州国际陆港时指出:“希望河南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作贡献。”2016 年12 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由此可见,“枢纽”和“中心”是郑州在全国的定位与地位。一方面,发展枢纽经济能强化郑州的枢纽地位,更好地发挥集散、中转的作用,促进全国交通运输业和物流业的发展,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发展枢纽经济有助于郑州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加快经济转型,扩大辐射范围和影响力,以自身发展带动郑州都市圈和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与武汉一北一南共同支撑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国家区域协调发展。
进入21 世纪,随着科技和通信领域的飞速进步,产业也打破了地域的阻隔,出现了全球范围的分工协作与竞争,经济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频率越来越高。此外,伴随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应用,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智能化、信息化、服务化、周期化趋势显著。在这一趋势下,航空经济应运而生。全球航空经济第一人约翰·卡萨达(John Kasarda)指出,航空运输是继海运、河运、铁路、公路之后,交通运输方式的第五次大变革,航空运输的兴起冲击和改变着企业的组织模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预示着速度经济时代的到来。郑州发展以航空经济为主要模式的枢纽经济,是一种高效率、高附加值的经济模式,它的出现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郑州顺应产业演进规律的主动作为,是新时代下城市寻求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有效实践。
枢纽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型经济,“枢纽城市”不仅扮演集散、中转的角色,更应成为对外开放的门户,成为国外客流、物流进入我国的一扇大门。郑州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将极大地扩展郑州“1、2、3 小时”交通“朋友圈”,突破现有城市发展空间的局限,促进郑州紧密型都市圈加快形成。发展枢纽经济,能够促进郑州与国内外其他地区开展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提升国际化水平和全球知名度。此外,发展枢纽经济有助于郑州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通过开行中欧班列(郑州)、建设跨境产业园区等举措将国内产能合理输出,尤其是能帮助有实力的本土企业扩大出口业务,全方位参与全球产业协作。
1.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持续强化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建设,郑州已从“火车拉来的城市”建设发展成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2013 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获得国务院批复设立,弥补了长久以来郑州航空运输的短板,郑州航空经济开始起步。此后,郑州除继续保持在铁路、公路方面的优势外,还在高铁建设、机场建设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在高铁方面,2022 年6 月20 日,济南至郑州高速铁路郑州—濮阳段开通运营,郑州成为全国第一个米字形高铁枢纽,河南成为全国第七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在机场方面,为了保障不断增加的客货吞吐量,郑州机场实施并完成了二期改扩建工程,以及正在着手实施三期改扩建工程,拓展郑州机场航运增长空间,提升服务保障能力。2021年12月,《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总体规划(2021年版)》获民航局批复,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被定位为区域航空客运枢纽、国际航空货运枢纽。
2.航空偏好型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凭借突出的交通枢纽优势,郑州形成了航空物流、跨境电商、电子信息等一批航空偏好型产业集群,并成长为郑州的优势产业、支撑产业。在航空物流方面,2021 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突破70 万吨,货运规模稳居全国第6 位,比2011 年提高了14 位,进入全球40 强;国际地区货邮吞吐量突破54 万吨,连续5 年位居全国第5 位,前4 名分别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在跨境电商方面,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郑州时调研曾对郑州跨境电商提出“买全球、买全球”的发展目标。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和产业培育,郑州“1210 跨境电商监管模式”走在创新前列并在全国推广复制,集聚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电商平台企业。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20)》显示,郑州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国综试区城市第3 位,仅次于广州、东莞。另据商务部“2021 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评估”结果显示,郑州综试区评估结果为“成效明显”,位于第一档。
3.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2022 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显示,郑州以63.32 的商业指数排名新一线城市榜单第7 名,较2021 年的第9 名提升2 个位次,取得历史最好排名。在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未来可塑性五大细分指标上,郑州城市枢纽性优势显著,在该分项排名中位列第七,是五个分项指标中排名最高的。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经济日报社共同发布的《2020 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报告》显示,郑州综合竞争力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由2015 年的25名上升至20 名,排名5 年提升5 个位次。
1.城市枢纽之争加剧
从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城市综合能级与其枢纽性呈正相关。经济总量较大、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往往也是重要的枢纽城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北京、上海等城市无一例外。在国内区域竞争、城市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枢纽竞争成为重要的竞争领域,枢纽优势成为关键的发展优势。郑州枢纽建设虽已具备竞争优势,但仍面临“追兵逼近、标兵奋进”的严峻形势。在机场建设方面,继上海、北京之后,成都也完成“双机场”建设,枢纽功能和运输保障能力大大提升;亚洲第一个、全球第四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机场于2022 年7 月正式通航,该机场功能定位与郑州类似,业务内容与郑州存在竞争关系,而且其规划到2025 年货邮吞吐量将达到245 万吨,远超郑州目前的货运能力。在高铁方面,武汉、成都、西安等城市都规划有米字形高铁并在按计划建设,届时郑州如何继续保持在全国高速铁路网中的枢纽地位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2.外部环境不佳
枢纽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流动经济,人员流动越频繁,跨境贸易合作越紧密,枢纽经济的成长空间就越高,反之,枢纽经济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全球的商贸往来、科技合作、文化交流带来挑战。郑州由于现有产业结构缺乏一定的内在稳定性,容易受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一些国际事件的负面影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产业链、供应链传导到郑州,郑州航空货运吞吐量增速较前些年有明显放缓的趋势。
3.枢纽建设资金压力增大
交通场站是枢纽经济的基础支撑,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硬件”。无论是机场还是高铁、地铁,其建设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需要地方政府具备雄厚的财政实力。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政策导向之下,许多超出地方政府财政负担范围的大型基建项目被纷纷叫停,国家还提高了城市修建地铁的门槛,并收紧了审批。即便是已经修建地铁的城市,其地铁公司严重依赖政府补贴,加重了财政负担。对于包括郑州在内的许多枢纽城市来说,面临着枢纽建设紧迫与资金压力巨大的两难困境。
如果将交通系统看作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那么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线就是连接心脏与其他器官之间的动脉,国道、省道及市区内的公共交通则可看作毛细血管。虽然毛细血管并不承担主要的运输功能,但它们是动脉的补充,同样必不可少。因此,打造高效、畅通的枢纽系统,必须将打通交通大动脉与织好毛细路网统一起来,做到有机结合、统筹兼顾。一是加快研究郑州后米字形高铁时代的高铁路网建设,超前谋划蜘蛛网形高铁路网,扩大高铁网的覆盖范围。二是积极拓展国际客运、货运航线,构建以郑州为中心、覆盖五大洲主要城市的国际航线网络,增强郑州的国际枢纽功能。三是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郑州都市圈,完善高速公路网、中原城市群干线公路网和郑州都市圈快速路网。四是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体、以常规公交为基础、以慢行交通为补充的绿色交通体系。要按照“主城联网、组团通线、主要功能区高效连接”的原则规划轨道交通;要进一步优化地铁、快速公交、常规公交的线路设计和发车频率,适当延长运营时间;要依法规范路权,完善健身步道、自行车生态骑行道等城市慢行网络,引导居民形成“公交+慢行”的绿色出行模式。
一是立足“枢纽+物流”,加快国际性物流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争取知名企业将物流基地和分拨中心落户郑州。通过引入国际物流业先进经验,提高郑州物流业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二是立足“枢纽+科创+先进制造”,加快生物医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富士康、信大捷安、中车等一批龙头企业的领军作用,集聚资源要素,逐步形成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
三是立足“枢纽+文旅”,做强做优做大文化旅游产业。要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立足于根文化、伏羲文化、炎黄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少林文化等中原优秀文化,建立文化平台,讲好中原故事,依托郑州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精品。在枢纽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上,郑州应借鉴先进城市的经验,通过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开设旅游专列、专线、旅游巴士、观光车等,让旅游景点变为枢纽网络中的一部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要坚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一是创新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商事制度和管理服务体系,推动形成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监管法治化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企业在郑投资。二是加大进口口岸的开放程度,提高通关效率,进一步推动口岸设施更新改造,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推动口岸及自贸区服务不断完善。三是发挥国内交通大心脏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交通枢纽和物流通道作用,积极融入并服务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四是塑造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加强科教文卫交流,争取更多高规格的机构、组织、活动落地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