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蔚华
(巨化集团有限公司,衢州 324004)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国有企业的政治方向、执行决策的力度,直接关乎国民经济的发展根基。加强国有企业的政治监督,是确保国有企业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发展的根本保障。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独特优势和优良传统。从党的一大的第一个纲领、党的二大的第一部党章,中国共产党就鲜明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纲领、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党的五大成立中央监察委员会,目的就是“巩固党的一致及权威”。井冈山时期“三湾改编”,古田会议确定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真正把党的意志贯彻到行动中,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强调要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毛泽东同志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而政治监督作为一个明确概念,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四个伟大”、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和党的自我革命、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逐渐提出来的。2019 年1 月,党中央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提出“深化政治巡视,强化政治监督,着力发现和纠正政治偏差”等重要要求,形成了关于党的政治监督的基本认识。从党的发展历史看,党的政治监督贯穿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有力推动了各个时期的工作。正因为我们注重从政治上要求、从政治上引领、从政治上监督,才使得我们的队伍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就是一句空话。强化政治监督是历史的经验,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特殊历史使命和重大政治责任。
国有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初期的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改革开放到融入世界,国有企业克服重重困难、负重前行,为我国经济、国防、科技、民生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2016 年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国有企业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的重要力量,成为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成为我们党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的重要力量。”“六种力量”肯定了国有企业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也明确了国有企业的政治属性。国有企业必须是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坚定拥护者和忠实履行者,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国有企业的性质、地位、作用及使命,决定了其必须发挥政治监督的“护航”作用,把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融入企业治理的方方面面,把好国有企业的前进航向、永葆国有企业的政治本色,推动国有企业行稳致远。
纪检监察机关是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专责机关,政治监督体现了纪检监察机关的政治定位和本质属性,是履行监督职责的首要责任。只有强化政治监督,才能保证中央政令畅通、上下步调一致。政治监督是实践的、具体的,国有企业纪检干部需要在政治监督的具体化、常态化上下功夫。党章党规党纪、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指示,这些政治要求都是纪检监察干部要带头落实和监督落实的重要内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党章和党的领导,维护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工作安排,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国有企业落地生根,有力支撑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
在国有企业党委、纪委的领导下,纪检监察机关理解把握大局,坚守职责定位,紧扣中心工作,推动时时处处向党中央看齐,扎扎实实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但在实际工作中,政治监督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不足。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机关落实政治监督,既要“望”远登高,准确领悟“国之大者”,了解党和国家重大政治任务,又要“踏”地实干,一项一项看齐对标、跟进落地,防止在“最后一公里”掉链子。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干部自身理论学习不深,对政治监督的内涵把握不准,认为党中央怎么考虑、如何部署这是国家大事,对如何落实到基层一线找不到着力点,缺乏闻令而动的主动性。理解有偏差,自然就无从把握政治监督的内涵,不知如何结合企业的实际实施可行的政治监督举措,使政治监督上接不到天线,下落不到实地。
一些国有企业对政治监督的精准性把握不到位。如把政治监督当作一张“网”,从政治学习到业务管理,从专项治理到“四风”检查,什么都往“网”里装。或者把政治监督当作一层“皮”,容易“标签化”,表现出大而全、调子高、口号式,不接地气,难以落实。对在企业中查处的违规违纪违法案件的剖析,也主要集中在管理方面,不善于从政治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政治监督的任务内容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每个层级、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尽相同的政治任务。政治监督在国有企业落到基层,容易产生企业是经济组织,只要在政治学习、贯彻落实上没有出现偏差就可以的思想,对政治监督的要求满足于不走偏、不漏项,即上面布置什么,就依样开展什么,上面提什么要求,就向下层提什么要求,较少结合实际将政治监督融入企业中心工作,与日常监督相结合,使政治监督浮于表面,不能深入。
政治监督注重形式上到位,往往把落实监督的举措体现在年度计划、指导意见的文件中,缺少可操作性举措,责任满足于“列条条”。把政治监督与日常监督、业务割裂开来,不融入国有企业的治理中,没有实质性内容。开展政治监督抓手不多、方式简单,大部分还是通过发文件、听汇报、查资料等老办法,容易造成重复监督、多头监督,影响监督的政治效果。
随着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政策、新办法不断出台,不少基层纪检干部存在着“本领恐慌”,政治判断力不高、政治领悟力不够、政治执行力不强,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如何定性、如何把握尺度吃不准,监督容易就事论事,看不到背后隐藏的政治问题,存在着一定的思维定式、行为固化,使政治监督质效不高。
要想推动国有企业政治监督工作,就必须提高政治站位,理解政治监督的深刻内涵,把握内在规律,围绕中心,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实际,精准施治、做深做细,推动政治监督融入企业治理,服务发展大局。
新时代强化政治监督的根本任务就是以实际行动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两个维护”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宝贵经验,是我们党的政治命脉。纪检监察机关作为政治机关,必须将“两个维护”作为初心使命,任何时候都不能模糊。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做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这是全党的方向、政治监督的重点。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紧围绕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决、迅速贯彻,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国有企业的重要部署要求一体推进监督、一体保障落实,对在贯彻落实中打折扣、不作为的行为严肃追责、问责,确保“两个维护”融入血脉、付诸行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与国有企业息息相关,近年来,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机关对打好三大攻坚战、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工作开展持续跟进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有效确保了决策部署在基层国有企业的落地见效。
聚焦政治监督的关键点,要深刻理解监督什么、监督谁、怎么监督。纪检干部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提高政治站位思考问题、理解政策。在具体监督中,要关注重点,学会“六看”:一看“贯彻”。监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贯彻执行情况,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二看“任务”。围绕党中央、省委交给国有企业的重大任务开展监督。功能类企业聚焦推进重大政策与战略任务的完成情况,竞争类企业聚焦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公益类企业聚焦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情况。三看“责任”。监督各级党组织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情况,着力推动解决责任落实中的层层递减、协调不畅问题。四看“生态”。对领导班子贯彻民主集中制、党内政治生活等情况进行监督,开展政治生态分析研判。五看“干部”。突出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和领导班子这个重点对象,着力查找在贯彻落实中存在的政治偏差问题,严肃整治只表态、不落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现象,督促关键少数起到带头作用。六看“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通过列席民主生活会、服务基层一线、开展调研等方式,了解职工身边的痛点、难点、热点,确保民生制度、事关群众利益的政策落到实处,让职工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安全感。
政治监督不是空泛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从企业的实际来看,政治监督要与日常监督、其他监督紧密结合,才能发挥政治监督的引领作用。纪检监察工作要把政治理念、政治要求、政治标准贯穿到日常监督的全过程。在重大事项中,如企业“三重一大”决策事项,要注重从政治视角去审视、分析、甄别问题;在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中,要善于从现象看背后的政治问题、从苗头看发展走向的问题;在问题线索处置中,要首先重视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问题。政治监督只有实现与日常监督有机融合,才能达到“从业务看政治、从问题看责任、从现象看本质”的要求。同时,政治监督要强化与国有企业组织人事、审计、法务、监事、工会等监督力量的协同,建立信息共享协同机制,推动建立大数据监督平台,使政治监督更加精准。
政治监督标准要求高,要多措并举。一是建好政治生态档案。聚焦政治监督全周期管理,制定细化的年度政治监督任务书,定期开展政治生态分析评估,实行清单式监督,建立领导干部的廉政档案,定期对班子成员政治画像,向上级纪委报告政治监督情况,及时识别政治问题,纠正政治偏差。二是发挥巡察的利剑作用。近几年,国有企业全面开展基层巡察工作,不同程度发现基层党组织贯彻落实上级精神不到位、政治意识不强、党组织建设弱化等问题,通过对发现问题的落实整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体现政治监督的导向作用。三是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参加企业日常重要会议、审阅文件信息、梳理报告总结、分析信访举报和舆情等,主动发现问题。针对阶段特点,开展“短平快”专项监督。企业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定期与基层党组织书记、领导班子开展谈心谈话,通过基层民主生活会、工作调研、干部考核等工作,及时了解干部政治方面的情况、单位政治生态情况,尤其是“一把手”的思想、工作、作风、生活状况。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运用“第一种形态”,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氛围。
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机关,每一项工作都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监督是政治监督,审查是政治审查,巡察是政治巡察。纪检监察人员要突出政治能力建设,这是由纪检监察机关的特殊位置和承担的重要职责决定的。党史是共产党员提升政治素养最好的精神营养,要学党史,知党史,回顾党的历史,汲取精神力量,提升党性修养。在专业能力上,通过持续教育培训、以干代训、工作竞赛等方式推动整体干部队伍的素质提升。可以建立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机关协作机制,推动互学互看互鉴互促。面对新时期的任务和挑战,纪检干部要知责于心,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深刻洞悉国情省情企情发展变化,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斗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练就做好政治监督的真本领和硬功夫,稳稳扎牢“能力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