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他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正是精神共富视阈下,解决当下许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钝化”“乏力”问题的一项有力举措,也是企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本文以浙江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企业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进行系统性研究,并提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一种新范式的实施路径。
加强企业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重要意义
从精神共富的“社会视阈”看,加强企业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实现“两个先行”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光荣使命。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并指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截至2021年底,浙江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数达231万户。庞大的企业群是浙江物质生产力高度激发和释放的坚实基础,更是精神生产力培育的沃土。员工作为企业的基石,加强对企业员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正是浙江高质量发展推进“两个先行”、实现精神共富的题中之义。
从精神共富的“企业视阈”看,加强企业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企业和员工实现“共同发展”的需要。当前,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稳经营、稳生产、稳就业等形势面临不确定性,加之新业态、新用工方式迅猛发展,员工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受到了巨大挑战。企业只有把准员工的思想脉搏、精神需求和心理期待,既补充人文关怀这项“维生素”,又用好心理疏导这味“降压药”,才能不断强化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企业有序发展创造稳定局面,画好精神共富“同心圆”。
从精神共富的“个人视阈”看,加强企业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不同年龄、学历、行业的员工群体认知各异、期盼不一,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其中,作为职场中坚力量的“80”“90”后,有着“自我实现”的无限期待,但现实却催生着紧张感和失衡感。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学科,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正是基于单一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无法有效解决心理问题的现状,激发员工“自我实现”源动力,促进精神共富的必要举措。
建立“创氛围、建体系、解困惑”的范式实施路径
立足“社会视阈”,要坚持“引导、感知、转化”,创和谐氛围、为社会赋能。一是坚持正面引导,强化对政治观念和优秀文化的心理认同。将党的创新理论主动融入时代语境,组建“80”“90”和“00”后新时代理论宣讲团,以员工愿意听、记得住、用得上的“白话实话”,推动正确的政治观点、政治立场和政治情感在头脑中确立,把主流价值观融入员工心灵深处。坚持以党内先进政治文化引领企业文化建设,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向真、向善、向美元素,形成契合企业发展实际的企业文化。注重事实教育和榜样影响,开发员工微电影、网络流行歌曲改编等大众文化产品,以轻松、欢快、愉悦的形式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形成正向感知,以“无声”和“有声”创设心理情境。融入工作生活情境“无声”渗透,广泛发动企业管理层、部门负责人、群众意见领袖,在日常琐碎、零散的事务性工作中,以关怀友善的态度帮助他人、开导他人、劝勉他人,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设计活动情境“有声”宣传,积极开展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入党宣誓、主题演讲等活动,内容上突出主流性和先进性,组织上强调有序性和系统性,旗帜鲜明地加强对员工的“有声”宣传。三是促进正能量转化,以“助己”和“助人”提升心理资本。注重“自我实现”带来的积极心理转化,让员工适度承压,分配与其能力水平相适应的、能“跳一跳、够得着”的工作任务,加强即时沟通与反馈,发展员工兴趣专长,开展“小型多样”的文体活动,培养员工健康阳光的业余兴趣习惯。注重志愿服务带来的积极心理转化,树立帮助他人就是成就自我的理念,建立企业志愿服务平台,积极鼓励员工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义务劳动,使员工在帮助他人、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激发积极情怀和积极心理。
立足“企业视阈”,要强化“理论、机制、队伍”,建工作体系、助企业发展。一是强化专业指导,做到“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推进理论知识常学常新,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加强、改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点课题,多学科持续开展研究工作,探索规律、把握特点,推出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推进途径载体常用常新,坚持数字化改革赋能,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兴传播手段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途径,丰富完善调查走访、热线电话、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等方式方法,在工作中做好前沿理论的实践应用与总结提升。二是完善组织机制,做到“横向”与“纵向”相互贯通。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的融合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纳入企业领导层的决策考量,积极营造齐抓共管、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的工作格局,构建涵盖条件配备、实施成效、对象反馈的全面评价体系,健全工作网络,优化管理层次,合理配置资源。三是统筹人才资源,做到“专业”和“志愿”相辅相成。建立心理咨询专家团队,加强对现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向的专业培养,制订详细的培养计划,通过学历层次提升、知识技能培训取证等多种途径,健全并扩大心理咨询师队伍规模。吸收志愿服务后备资源,探索线上心理咨询、心理服务等方式,以满足实践工作对人才素质和数量的要求。
立足“个人视阈”,要及时“采集、研判、干预”,解思想困惑、强员工心智。一是实时采集信息,加强“认知”和“情感”的心理共振。建立心理咨询场所,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建设“员工吐槽地”“利益表达工作室”等场所,并安排专人专员及时收集意见和答复反馈。设立“心灵驿站”“阳光心灵港湾”等固定场地,专人开展员工心理咨询,及时清除心理郁结和心理垃圾。建立思想交流平台,推出“公司嘉年华”“老铁有饭局”等载体,让员工感受到来自“娘家人”“好朋友”的温暖,让员工“掏心窝子”全面反映思想状况,为消极情感转化为积极情感创造条件。二是研判思想动态,深化“群体”和“个体”的心理分析。加强常规群体、各类偶发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心理分析评估,常态化开展员工思想动态分析,研究群体影响个体的带动机制,开展群体心理疏导。加强个体心理典型研究,总结“工作压力疏导、职业倦怠消除、成长迷茫解惑、环境改变适应、生活困难帮扶”等各类典型场景下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典型经验,让员工思想管理“看得见、摸得着”。三是及时做好干预,把握“学习”和“接受”的心理机制。要因其势不逆其心,深层次挖掘、分析员工产生思想问题的深层诱因,基于员工的知识结构和个人经历进行心理引导,坚持顺其自然、循循善诱、耐心说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员工在讨论交流中获得启发和感知;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力所能及地帮助员工解决现实困难,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调动工作积极性。
(执笔人:蒋欣、史常宝、王静、王岚岚、郑琪)
责任编辑 苏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