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雄超
【摘 要】探索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策略,是落实推进劳动教育、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中小学劳动素养评價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等问题,分析增值评价之于劳动素养评价的适切性,进而从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形式等方面构建劳动素养增值评价体系,推动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在劳动中有不同的发展,提升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关键词】劳动教育 劳动素养 增值评价 实践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探索科学合理的评价策略,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素养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定,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是落实推进劳动教育、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
一、中小学劳动素养评价的现实困境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1]。但在现实评价中,却依然存在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形式等方面的窄化倾向,使其价值无法得到真实体现。
1. 评什么:评价标准“单一化”
劳动教育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不同类型的劳动内容,评价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既有卫生习惯、生活能力等评价,也有工具使用、技能掌握、价值观念以及质量、服务意识等评价。然而,受传统技术教育的影响,劳动素养评价更注重学生劳动技能的掌握,重技能知识、轻观念精神现象突出。如在“金属丝便签夹”一课中,教师将钢丝钳、尖嘴钳等工具的使用技术、方法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忽视对学生在这一项目中所需达成的劳动安全意识、精益求精的劳动品质等素养的评价,偏离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追求。
2. 谁来评:评价主体“一言堂”
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以自我评价为主,辅以教师、同伴……他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改进。”[2]劳动教育作为一个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育人过程,其评价除了需要不同场域的协作者、支持者的介入,更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还是最主要的评价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评价的客体,是被评价对象。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既不利于唤起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也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劳动价值。
3. 怎么评:评价形式“唯等级”
“劳动习惯的培养、劳动素养的提升依靠的是长期的积累和沉淀,需要依靠贯通联系的劳动教育评价持续改进和发展。”[3]落实到具体评价,教师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以简单的等级作为评价的唯一形式,对学生参加的劳动任务或项目结果做出最终评价,淡化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动态发展,削弱了评价的真实性和全面性,无法准确反映不同认知和技术能力水平的学生在劳动中存在的不足和取得的收获,评价的改进、激励功能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发挥。
二、增值评价之于中小学劳动素养评价的适切性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4]的意见,为开展增值评价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政策支持。“所谓‘增值,就是在施以一定的教育或管理活动后,评价对象在各评价指标上的现有水平和原有水平之差。简单来说,就是基于‘过程的‘结果和‘起点之差。”[5]这一理念对于指导劳动素养评价,发挥评价功能,培育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1. 理念互通,彰显育人本位
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对学生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素养展开评价,是劳动育人价值的集中反映。
增值评价“关注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增长的价值,即在学业、综合素质、品德等各方面的成长”[6]。是在参考学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考量学习前后的增值,而不仅仅考量学生最终取得的成绩。有利于激活学生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不断调整自我、提升自我,增强学习自信。相较于传统评价,增值评价突破了“唯分数”的桎梏,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劳动素养评价与增值评价皆以“育人”为首要任务。强调“人”的发展等理念上的共性,正是增值评价应用于劳动素养评价的前提和基础。
2. 特征同质,聚焦过程结果
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显著的实践性等特点,这也决定了劳动素养评价应注重根据学生的劳动实际,兼顾劳动过程与结果,从行为表现中分析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素养的达成情况。
“增值”并非评价时的绝对值,“或者说,传统的用一次结果进行的横断评价,无法考虑每个结果之前的起点以及获得这一结果的过程,而增值评价关注点的变化恰恰在于此。”[7]10增值评价强调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表现进行考查,追踪和记录学生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的表现,体现单位时间内每个学生的“增值”,用以衡量学生的阶段性进步幅度,转变传统评价只看结果、忽视过程的弊端。可见,劳动素养评价与增值评价均显示出过程性与结果性的统一,两者在特征上具有同质性。
3. 目标一致,注重持续发展
“学生参加劳动教育要通过客观、科学的劳动素养评价重新认识自己,然后自主地或者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地调整自己、完善自己,最终赢得外在标准或内在标准下的更好的自己。”[8]同时,劳动是一个持续付出的过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及年龄特点,指引他们完成适宜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在亲历完整劳动实践中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实现个人的持续发展。
以“增值”为准则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予学生持续改进的动力,使其在可以改变的方面做出努力,从而建构起能够满足自己学习的个性化的结構[9],激发学生开展学习实践的持久动力,促成自我认知建构。因此,劳动素养评价与增值评价在目标取向上也具有一致性。
三、中小学劳动素养增值评价的实践探索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李凌艳教授认为,增值评价真正的力量在于技术实现背后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它真正的信念在于评价要导向教育公平和每个人都能获得进步与发展[7]9。因此,在把握增值评价之于劳动素养评价适切性的基础上,从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形式等方面构建起劳动素养增值评价体系,推动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在劳动中有不同的发展,提升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1. 评价标准:锚定增值起点,关照劳动素养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劳动评价“既要关注劳动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既要关注劳动成果,更要关注劳动过程表现”[10]。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其在劳动中的表现各不相同,无法用一把尺子衡量。从学生角度来说,虽然已经很积极努力地参与了劳动实践,却可能仍然无法达到规定的要求,这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还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因此,劳动素养增值评价首先应围绕劳动课程所要培养的素养,设计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借此锚定学生劳动起点,发挥增值评价在发展学生劳动素养中的作用。以“风筝的制作”评价为例(评价标准见表1),其中,“劳动前测”是增值评价的起点,由学生在劳动前自主测评,了解自身的劳动素养状况,从而主动进行基于标准的劳动实践。
2. 评价主体:彰显学生本位,深化发展认知
增值评价主张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但中小学生受限于身心发展,对劳动的获得感、成就感大多基于自我的体认和体悟。因此,开展劳动素养增值评价更应强调“不跟他人比,跟自己比”“不比结果,比进步”等观念,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为评价主体的学生,其作用不仅发生在自评、互评等具体评价实践中,也体现在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的制定中。也就是说,除了教师制定评价标准,学生也可以自主填写、补充,进一步明晰自身的学习起点与所需到达的终点,在增强劳动管理意识的同时,实现个人进步。如在“风筝的制作”评价量表前测时,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发展需求,自主补充“需达到的标准”,在后测中也可以增加由劳动带来的其他方面发展情况。由学生自主选择劳动的起点与终点,既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与尊重,又可杜绝用统一标准衡量的绝对性。并且,增值理念下的劳动素养评价可由学生在多次评价后选择适合的评价结果,确保学生实现劳动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成长目标。
3. 评价形式:区间梯度评价,贯穿劳动全程
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的纸笔测试评价不同,劳动教育是知、情、意、行的整体,评价理应呈现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中的表现、情感体验和思想变化的即时生成性、动态变化性。因此,结合劳动测评,采用区间梯度评价,不仅可以完整展示学生在不同劳动阶段的主观努力程度和劳动素养增值,还能引导学生深入感知劳动是一个需要持续不断努力和改进的实践过程。以“我是小金工”为例,师生共同设计了区间梯度评价(见图1)。
从图1可以发现,整个项目的实施始终伴随着评价,三个环节的评价相互联系、层层递进,持续推动劳动进程,成为指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GPS”。如劳动准备是通过学生对钢丝钳、尖嘴钳的结构认识及使用方法的评价,明晰起点;劳动实践是通过金属丝小创意制作,在了解工具的基础上,对工具使用新技能及安全、规范意识等的评价,促使操作进阶;劳动展示是进一步明确工具使用的注意点,能综合运用工具、材料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升华劳动价值体认。依托区间梯度评价,联结劳动的起点、过程与终点,学生即使作品质量不高,也能在评价中获得对自己在劳动中耐心细致、坚持不懈等精神品质的深刻认识,看见自己在劳动中的进步与收获。
评价的目的在于“育人”,而不是“育分”。开展劳动素养增值评价,充分尊重学生在劳动中的不同表现并给予认可,彰显劳动为学生带来的独特“增值”体验,对于落实劳动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劳动教育的育人成效具有独到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2023-07-06].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
行)[EB/OL].(2020-07-09)[2023-08-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3] 张家军,韦敏.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异化与回归[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1,35(5):29-35.
[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3-07-23].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5] 罗潇.何为增值?增什么值?如何测量增值?对增值评价的三点认识[J].今日教育,2021(1):10-13.
[6] 黎思翡,洪智建,胡中锋.增值评价之反思[J].今日教育,2021(1):14-18.
[7] 李凌艳.如何用好教育增值评价?——对“探索增值评价”的主旨与行动的理性思考[J].中小学管理,2020(10):8-10.
[8] 卞玉昌.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价值与构建[J].教学与管理,2021(26):16-18.
[9] 朱永新.教育,一起向未来[M].青岛:青岛出版社,2022:161.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
(作者系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中心小学正高级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专家组成员)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