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禀赋、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研究

2023-10-24 15:17陈莎杨润佳叶艳妹薛继兵
中国土地科学 2023年2期

陈莎 杨润佳 叶艳妹 薛继兵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耕地资源禀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机制,推动耕地利用转型和多功能管理。研究方法:面板门槛模型分析。研究结果:(1)资源禀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和耕地利用功能形态均存在门槛效应,长期来看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的提升趋于有利,对耕地利用功能形态的影响呈现从“正向到负向再到负向略有缓解”的变化特征;(2)当纳入耕地资源禀赋考虑时,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和耕地利用功能形态的影响从“负”转变为“正”,且随着耕地资源禀赋的上升正向影响不断凸显。研究结论:要因势利导,把握本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生产政策的完善合理调控劳动力结构及农业要素投入。同时,要善于发挥本地区耕地资源禀赋的优势并认识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耦合性和阶段差异性,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加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并挖掘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以实现耕地利用转型和功能优化升级。

关键词:耕地功能转型;面板门槛回归;耕地可持续利用;功能形态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23)02-0071-11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20NDJC140YB)。

耕地利用关乎全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1]。当前,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资源稀缺的基本地情没有改变,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干扰致使区域农业自然资源脆弱性不断增强,快速城镇化、工业化出现的耕地非农化、乡村主体老弱化、农村空废化、环境污损化等“乡村病”问题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和耕地可持续利用[2]。促进耕地利用功能扩展、升级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对耕地资源的高效、生态和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

土地利用转型被视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的新视角,自21世纪初被引入中国以来,在概念内涵、理论假说与框架以及区域实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3-5]。耕地利用转型作为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重要部分,在概念与内涵上延续了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成果,其实质是耕地利用形态在长时间序列变化下的趋势性转折[6],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耕地利用转型研究框架[7]、转型路径[8]、驱动机制[9-10]及其对农业生产[11]、农业经济增长[12]的影响等方面,涉及生态环境响应、城乡关系互动、乡村转型发展等多个重要议题和领域[13-15]。一般认为,耕地利用转型可以从空间转型(包括数量、景观格局、经营格局方面的变化)和功能转型(耕地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功能方面的变化)两方面进行诊断[4],进一步地,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又可以从耕地功能综合水平和功能形态两方面进行探讨[16]。已有研究多关注耕地的经济贡献、粮食生产、社会保障、生态服务等功能,通过指标替代法[17]、物质量法[18]、价值量法[19]等对耕地的功能量进行核算,运用相关分析[20]、均方根误差[21]、耦合协调度[17]等方法探讨耕地多功能协同或者冲突的结构性特征,但从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和功能形态两个方面探讨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及其内在机制的研究还鲜有报道。

耕地系统可被视为由自然生态子系统与社会经济子系统耦合互动而成的复杂系统,受到人类活动、社会经济发展、管理制度等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2],耕地利用功能演变受自然禀赋[23]、社会经济发展[24]、政策干预等因素的影响[25],在当前紧张的人地关系下,农业人口转移和耕地资源禀赋是影响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关键因素和重要驱动力[11,26]。此外,已有研究多采用基于线性相关假设的多元回归方法探讨各项驱动因素与耕地功能水平的关系,忽视了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可能会依赖于耕地资源禀赋条件和劳动力非农转移而呈现非线性关系,而以“门槛回归”为代表的非线性计量方法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恰当的分析工具,在相关领域研究中体现出一定的优势[27]。

浙江省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但耕地资源少,分布散,且近年来表现出空间分离度增加趋势[28]。另一方面,浙江省凭借市场经济的先发优势,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近年來农业转移人口使浙江城镇化率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①[29]。一些学者对浙江省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30]和权衡关系[31]等进行了分析,但尚未从耕地功能综合水平和功能结构形态两个方面探讨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机制,特别是耕地资源禀赋和农业人口转移对其产生的影响。鉴于此,针对当前研究不足和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重要性,本文在分析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受耕地禀赋、劳动力转移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分别以劳动力转移和耕地资源禀赋为门槛变量,考察浙江省69个县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非线性演变特征。研究结论可为完善耕地可持续利用和粮食安全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1 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理论解释

1.1 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内涵

从耕地利用功能的“整体性”和“结构性”内涵出发,本文认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有两层含义:第一,凝结在耕地资源上的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出现趋势性变化转折,即在宏观政策和消费需求的诱导下,达到生产有效、环境友好、人地和谐的目标,提升耕地功能的综合价值;第二,侧重耕地功能结构形态的转变,关注耕地利用模式、空间结构、耕地功能的此强彼弱方面的根本性变化。依据“诱致性生产替代理论”[32],随着社会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演进,耕地利用投入要素的相对价格和产品(服务)的相对价格会出现变化,进而导致耕地各项功能的相对强弱不同,呈现差异性的耕地利用功能形态。

鉴于此,本文将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划分为功能综合水平和功能形态两个方面。耕地功能综合水平,即探究耕地利用产生的“共生功能束”的综合价值,一般考虑耕地功能的生产、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功能之和[31];耕地功能形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从初级向中高级阶段演变,耕地利用功能形态表现出从“社会生态型”到“经济社会型”再到“生态经济型”的转型特征[32],大量研究证据表明[20,33],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耕地的作物生产和社会保障功能的贡献度有所降低,文化休闲功能逐步增长,生态调节功能出现“恢复性”提升,据此本文认为生态调节、环境保育和文化休闲功能是较高阶段的主导功能,物质生产功能、社会保障功能是较低阶段的主导功能。

1.2 耕地禀赋、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机制分析

1.2.1 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机制分析

目前关于农业劳动力析出对耕地利用的影响研究主要关注耕地利用集约度,根据“粗放化假说”,当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竞争性行业,劳动力成本上升,会造成农业收缩,土地利用或表现出集约度下降即粗放经营,或面积收缩即退出生产[34]。粗放利用、抛荒弃耕会导致耕地的物质生产功能下降,由于减少了化肥施用减少了碳排放,同时耕地作为农村生活保障的地位重要性明显削弱。而根据“集约化假说”,留守劳动力仍承担较多的农业生产活动,依赖汇款等非农收入通过追加化肥等投资来替代外出的劳动损失[35],能够继续维持或提升农业生产,也有学者认为耕地集约将经历劳动集约、资金集约、技术集约的持续性、阶段性转变[36],故认为劳动力转移对耕地物质产出功能没有明显影响甚至有所提升,但由于化肥等农业物质的大量施用会降低耕地的净固碳能力,可能产生农村生态环境的负外部性。另一方面,劳动力转移有助于耕地流转从而促进适度规模经营[37],而集中连片经营的耕地更有可能提供良好的景观美学体验进而提升社会福祉[38]。

1.2.2 耕地禀赋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机制分析

本文在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影响中纳入对耕地禀赋条件的考虑,影响机制见图1。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对耕地资源禀赋条件较好的地区而言,更容易促成生产要素转型升级和有效运行,通过流转经营、政策支持、产业升级等方式影响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和耕地利用功能形态。具体来看,一方面,高耕地禀赋地区通过规模经营、集中整理等能有效实现规模经营和集约利用,减少由于耕地细碎化、边际化所致的抛荒、闲置现象;另一方面,耕地資源禀赋优越的地区往往具有更高的农业产出,在国家严格耕地保护的主题背景下,耕地资源禀赋突出的地区拥有显著的农业发展战略优势,将影响当地一系列的耕地保护和农业支持政策的制定,有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生产规模化和农业效益提升[39-40];此外,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公众对于绿色生态产品的意识和需求提升,拥有良好耕地禀赋的地区具备发展景观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业态的天然优势,有利于推动耕地功能形态转型。

2 研究方法

2.1 变量选取与处理

2.1.1 被解释变量

2.1.2 解释变量

本文的解释变量是基于具体研究目的和相关研究进行筛选确定[11,30,48]。以各区县人均耕地面积(pCLA)来衡量耕地资源禀赋。以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ALT)反映劳动力转移程度,以上二者为核心解释变量。同时结合可拓展随机性环境影响评估(STIRPAT)模型,以人均生产总值(GDPP)衡量富裕程度,以农业机械投入强度(MII)衡量技术水平,并引入复种指数(MCI)、非粮作物播种面积占比(NGP)和财政支农水平(FSA)3项因素对标准STIRPAT模型进行扩展。表1 给出了所有解释变量的测算方式和描述性统计,偏度和峰度计算结果显示大部分变量原始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

2.2 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门槛回归模型

门槛效应是指当某一个经济参数达到特定的临界值后,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参数发生方向上或者数量上变化的结构突变现象,该经济参数的临界值即为门槛值[31]。门槛回归是确定导致经济系统结构发生突变的临界值的有效工具,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观判断临界值导致的统计误差和估计偏误[48]。为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耕地资源禀赋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影响的门槛效应,设定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如下:

以一门槛值模型为基础,还可以扩展得到两个及以上门槛的多门槛值模型。两门槛模型计算过程与一门槛类似,是在第一个门槛值确定的情形下,估计第二个门槛值。实证分析中常采用多门槛值模型进行门槛效应检验并估计具体门槛值。

2.3 数据来源和预处理

本文以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浙江省69个区县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耕地面积数据来源于浙江省历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耕地利用功能测度过程和影响因素所涉及的农业投入产出数据、人口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的《浙江统计年鉴》,部分来源于各地级市统计年鉴和各区县统计局,气象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服务共享网(http://data.cma.cn),土壤深度与孔隙率数据来源于1∶100万中国土壤数据库;县域中心距最近地级市辖区中心直线距离数据通过百度地图的测距功能获取。耕地斑块聚集度、耕地景观多样性数据通过Fragstats 4.2软件计算得到。

数据预处理包括:第一,针对耕地面积数据,为了消除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前后数据突变,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公布的 2009年耕地面积减去当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的耕地面积,将差值加到2000年、2005年耕地面积上,完成了对数据的校正。第二,针对部分区县个别年份个别数据的缺失,以历年数据为基础通过移动平均、趋势外推等方法进行数据重建。第三,为消除价格指数对农业产值的影响,将各年的农业产值转化为2000年可比价。第四,为了使统计数据范围与现有行政区范围一致,本文对部分行政区作市辖区合并处理,由于舟山市嵊泗县耕地面积较小,暂不纳入该地区,最终以69 个区县为研究样本。

3 结果与分析

3.1 面板回归结果

(1)变量多重共线性检验。运用方差膨胀因子VIF分析对文中的各解释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因子检验,方差膨胀因子VIF检验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所有变量中最大的VIF值为3.40,远小于10。因此,结合相关系数和方差膨胀因子VIF的分析结果,可认为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2)面板数据回归结果。研究运用多种回归方法分析变量间的数量关系,包括混合回归(Pooled)、固定效应模型(FE)和随机效应模型(RE)。为了得到更准确的估计结果,采用LM 检验和Hausman 检验从上述三个模型中选择最优模型。本文分别以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MFCI)和耕地利用功能形态(FSI)为被解释变量,回归结果见表3。根据F检验、LM检验、Hausman检验的结果,本文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E)”进行分析。

(3)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回归结果。当被解释变量为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lnMFCI时,lnpCLA、lnALT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值,说明资源禀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产生了负向影响。lnMCI、lnNGP、lnFSA的回归系数均为正,说明当复种指数越高、非粮作物种植比例越高以及财政支农水平越高时,会促进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提升;人均生产总值lnGDPP、农业机械投入强度lnMII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的影响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4)耕地利用功能形态回归结果。当被解释变量为耕地利用功能形态lnFSI时,与lnMFCI类似的是,lnpCLA、lnALT的回歸系数均为负,说明资源禀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形态转型产生了负向影响。且lnpCLA、lnALT回归系数的绝对值远大于被解释变量为lnMFCI的回归系数。非粮作物种植面积占比lnNGP对耕地功能形态高级化产生了正向影响,lnGDPP、lnMII、lnMCI和lnFSA对耕地功能形态转型的影响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的解释如下:一是目前以补充耕地面积为主要目标的耕地保护投入(如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整治等)不足以改变以生产功能为主的耕地功能结构形态,二是“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成效可能具有滞后性,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检验。

3.2 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面板门槛回归结果

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对变量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进行检验。当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lnMFCI为被解释变量时,分别以lnALT和lnpCLA为门槛变量,对不存在门槛值、存在单一门槛值以及两个门槛值分别进行检验,直到结果不显著为止。运用Stata15.1统计软件,通过 “自助法”(Bootstrap)反复抽样300次从而得出检验统计量对应的P值,判断是否存在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见表4。

表4结果显示,当lnALT为门槛变量时,F统计量在一门槛模型中,至少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明此模型中存在一个门槛值,门槛值的估计结果为-0.910 3,95%置信区间为( -1.010 8, -0.856 8)。图(2a)为该门槛值的似然比函数图。当lnpCLA为门槛变量时,F统计量在一门槛和二门槛的模型中均在10%水平下显著,因此模型中存在两个门槛值,门槛值的估计结果分别为5.673 8和6.636 3。图2(b)和图2(c)分别为2个门槛值5.673 8、6.636 3的似然比函数图。似然比函数图可以更为清晰地理解门槛值的估计和置信区间的构造过程,图中虚线为LR值在5% 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虚线以下的区域构成门槛值的95% 置信区间。图2(b)和图2(c)显示LR值在95% 渐进有效置信区间[5.670 8,5.674 1]和[6.632 5,6.640 5]内接近于零,检验结果无法拒绝门槛估计值为其真实值一致估计量的原假设,由此可断定模型估计存在双重门槛效应。

面板门槛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见表5。当农业劳动力转移处于初级阶段时(lnALT≤-0.910 3),其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的影响因素为-0.101;当农业劳动力转移处于较高水平时(lnALT>-0.910 3),回归系数变为0.222,且都至少在5%水平下显著。由此可知,农业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的不利影响会随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推进而逐渐下降,当越过门槛值-0.910 3时,会促进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提升。其余控制变量由于与面板数据回归结果(表3)差别不大,此处不再赘述,下同。

以lnpCLA为门槛变量,当lnpCLA≤5.673 8时,劳动力转移水平lnALT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提升的影响系数为-0.163,并在1%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当5.673 86.636 3时,lnALT对lnMFCI的回归系数变为0.831并在1%的水平下显著,换句话说,lnALT对lnMFCI的有利影响随着lnpCLA的上升逐步增加。综上,当仅从劳动力转移的角度来分析其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的影响时,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的不利影响呈现下降趋势,并由最初的不利影响转变为有利影响;如果从耕地资源禀赋的角度来分析,当资源禀赋水平较低时,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会产生负向影响,且这种不利影响会随着耕地资源禀赋水平的上升逐渐减弱。原因在于,如果一个地区的耕地资源禀赋水平较好,那么随着农业劳动力不断转移,更容易形成规模经营优势或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这将促进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的提升。

3.3 功能结构形态面板门槛回归结果

以耕地利用功能形态lnFSI为被解释变量,分别对lnAPT和lnpCLA是否存在门槛效应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6。

由表6可知,当分别以lnALT和lnpCLA为门槛变量时,均可得到以下结论,F统计量在一门槛和二门槛模型检验中,均至少在10%水平下显著,因此模型中存在两个门槛值。表7报告了门槛值估计结果。与表7相对应,图3和图4分别为lnALT两个门槛值-0.917 6、-0.199 6和lnpCLA两个门槛值6.028 5、6.621 8在95%置信区间下的似然比函数图,2个门槛值均位于临界值7.35虚线以下的区域构成的95% 置信区间内,由此可以认为上述门槛值是真实有效的。

表8报告了面板门槛回归的参数估计结果。当农业劳动力转移处于初级阶段时(lnALT≤-0.917 6),其对耕地利用功能形态的影响因素为0.267;当农业劳动力转移处于中高水平时(-0.917 6

以lnpCLA为门槛变量时,当lnpCLA≤6.028 5时,劳动力转移水平lnALT对耕地利用功能形态提升的影响系数为-0.526,并在1%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当6.028 56.621 8时,lnALT对lnFSI的回归系数变为0.638且在10%的水平下显著。即lnpCLA对lnFSI的有利影响逐步增加。综上,当仅从劳动力转移的角度来分析其对耕地功能结构形态的影响时,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形态的影响呈现“从正向到负向再到负向有所缓解”的变化;如果从耕地资源禀赋的角度来分析时,当资源禀赋水平较低时,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形态会产生负向影响,但这种负向影响会随着耕地资源禀赋水平的上升逐步减弱,并最终转变为正向影响。可能的解释为,当纳入耕地资源禀赋状况的因素时,劳动力转移更有助于凸显耕地的规模价值,在耕地资源禀赋丰富的地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非农化转变会有效增加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增加、改善耕地破碎化程度、节约耕地投入、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形成对耕地利用功能形态高级化的正向合力。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文将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划分为功能综合水平和功能形态两个方面,通过面板门槛回归方法分析了劳动力转移、耕地资源禀赋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门槛特征以及各变量的影响程度。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无论是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还是功能形态,劳动力转移水平、耕地资源禀赋均对其表现出显著的门槛效应;第二,以劳动力转移为门槛变量时,劳动力转移水平的增长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的提升趋于有利,对耕地利用功能形态转型的影响呈现出从“正向到负向再到负向略有缓解”的转变过程,可认为劳动力转移是推进区域耕地利用程度、产出效益和利用方式转变的基础,但由于耕地各项功能之间的变化程度不同,即便同为增长其增长程度也并不同步,导致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受劳动力转移水平的影响表现出更多样的区间差异性;第三,当纳入耕地资源禀赋考虑时,劳动力转移水平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和耕地功能形态的影响均趋于有利,随着耕地资源禀赋的上升,会不断促进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提升和功能形态高级化。

4.2 讨论

研究结论对于完善相关政策具有重要启示:首先,当前仍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地方政府应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土地利用及农业支持政策的创新,合理调控劳动力结构及农业要素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收入需求、农业生产与生态安全等目标的相互协调;其次,要善于发挥本地区耕地资源禀赋的优势并认识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耦合性和阶段差异性,一方面,城市化背景下仍需有效控制耕地流失,通过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守牢耕地稳定利用红线;另一方面,应认识到以补充耕地面积为主要目标的耕地保护不足以改变以生产功能为主导的耕地功能形态,需要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逻辑下的耕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在耕地功能总量增长的同时,优化功能形态并促进功能的多样化协同。此外,對于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频发的耕地撂荒、耕地利用边际化问题,应积极推动农户复耕、规模流转、委托代管以及集体助耕等多途径治理。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并挖掘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推动农业要素资源重新配置和耕地资源禀赋价值转化,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转移、耕地资源禀赋对提升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和功能形态的合力作用。

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文所采用的实际衡量指标存在一定的偏差,农业劳动力转移原则上应为农村的农业人口转移到非农产业的人数,本文出于数据处理的便捷考虑,采用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来简化替代。其次,人均耕地面积只是耕地资源禀赋的一个方面,其他因素如耕地质量、连片度、地形、光温条件等本文并未纳入,以上因素与人文和社会经济要素的互动关系并进而引起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内在机制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最后,本文重点关注了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但耕地功能的结构性改变亦可能对劳动力转移产生“反作用”,例如耕地经济功能的强化可能对劳动力产生擠出作用,但就目前浙江省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特点和劳动力转移的水平来看,耕地利用功能形态的变化总体上较为缓慢,劳动力转移依然主要受非农就业的比较效益驱动,或许尚未进入到“反作用”产生的阶段,因此在本文中暂不考虑,但这一问题确实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VIANA C M, FREIRE D, ABRANTES P, et al. Agricultural land systems importance for supporting food secur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 systematic review[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2, 806: 150718. doi: 10.1016/j.scitotenv.2021.150718.

[2] ZHOU Y, LI X H, LIU Y S.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nd rational use in China[J] . Land Use Policy, 2021, 106: 105454. doi: 10.1016/j.landusepol.2021.105454.

[3] 龙花楼. 土地利用转型的解释[J] .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4):1 - 7.

[4] 宋小青. 论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框架[J] . 地理学报,2017,72(3):471 - 487.

[5] 田俊峰, 王彬燕, 程利莎, 等. 政策主导下的区域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与机制——以中国东北地区为例[J] . 地理研究,2020,39(4):805 - 821.

[6] 蒋梦凡, 李智国, 李杰, 等. 耕地利用转型突变点检测及其时空特征——以昆明市东川区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3):86 - 95.

[7] 曲艺, 龙花楼. 中国耕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框架[J] . 地理学报,2018,73(7):1226 - 1241.

[8] 吴宇哲, 沈欣言. 中国耕地保护治理转型:供给、管制与赋能[J] . 中国土地科学,2021,35(8):32 - 38.

[9] 史洋洋, 吕晓, 郭贯成, 等. 基于GIS和空间计量的耕地利用转型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9,33(11):51 - 60.

[10] 柯善淦, 崔海莹, 卢新海, 等. 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21,35(12):64 - 74.

[11] 刘光盛, 王红梅, 卢德伟, 等. 农村劳动力析出及禀赋依赖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J]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7):58 - 65.

[12] 卢新海, 唐一峰, 易家林, 等.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9,33(6):53 - 61.

[13] 张茜茜, 廖和平, 巫芯宇, 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人、地、业”转型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J] .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1(4):1 - 9.

[14] 赵宁宁, 郭炎, 李志刚, 等. 中部地区乡村生产要素协同转型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以湖南岳阳为例[J] .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12):3170 - 3185.

[15] SONG B J, ROBINSON G M, ZHOU Z X.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ecosystem services: a case study from Shaanxi Province, China[J] .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7, 69: 114 - 125.

[16] 胡伟艳, 朱庆莹, 张安录, 等. 总量与结构视角耕地多功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湖北省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18,32(5):62 - 70.

[17] JIANG G H, WANG M Z, QU Y B, et al. Towards cultivated land multifunction assessment in China: applying the“influencing factors-functions-products-demands”integrated framework[J] . Land Use Policy, 2020, 99: 104982. doi: 1016/j. landusepol. 2020.104982.

[18] TURNER K G, ODGAARD M V, B CHER P K, et al. Bundling ecosystem services in Denmark: trade-offs and synergies in a cultural landscape[J] .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4, 125: 89 - 104.

[19] 高进云, 杨微, 乔荣锋. 天津市郊区休闲农庄农地游憩价值评估——以西青区杨柳青庄园和水高庄园为例[J] .资源科学,2014,36(9):1898 - 1906.

[20] 朱庆莹, 胡伟艳, 赵志尚. 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时空格局的动态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 . 经济地理,2018,38(7):143 - 153.

[21] 方莹, 王静, 孔雪松, 等. 耕地利用多功能权衡关系测度与分区优化——以河南省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18,32(11):57 - 64.

[22] 宋爽, 王帥, 傅伯杰, 等. 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治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 . 地理学报,2019,74(11):2401 - 2410.

[23] 史小祺, 李阳兵. 贵州省近40年耕地功能转型评价及演变差异分析[J] . 中国岩溶,2018,37(5):722 - 732.

[24] 史洋洋, 吕晓, 黄贤金, 等. 江苏沿海地区耕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响应[J] .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6):961 - 976.

[25] 包智明, 曾文强. 生计转型与生态环境变迁——基于云南省Y村的个案研究[J] . 云南社会科学,2021(2):158 - 164.

[26] 郭阳, 徐志刚. 耕地流转市场发育、资源禀赋与农地规模经营发展[J] . 中国农村经济,2021(6):60 - 75.

[27] HANSEN B E. 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 estimation, testing and inference[J] .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9, 93(2): 345 - 368.

[28] 苗苗, 迮寒露, 吴永华. 浙江省耕地利用转型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 . 浙江农业学报,2021,33(4):753 - 760.

[29] 黄祖辉, 朋文欢, 米松华.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浙江实践与思路对策[J] . 浙江经济,2015(14):40 - 43.

[30] 陈莎, 杨润佳, 李冠. 浙江省耕地多功能时空格局变化、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J] . 农业工程学报,2022,38(16):21 - 32.

[31] 朱从谋, 李武艳, 杜莹莹, 等. 浙江省耕地多功能价值时空变化与权衡—协同关系[J] . 农业工程学报,2020,36(14):263 - 272.

[32] 宋小青, 李心怡. 区域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理论解释与实证[J] . 地理学报,2019,74(5):992 - 1010.

[33] 杨雪, 谈明洪. 近年来北京市耕地多功能演变及其关联性[J] .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5):733 - 743.

[34] 王雨濛, 杨志海. 劳动力转移、资本投入与耕地集约利用[J] .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5):86 - 93.

[35] GRAY C L, BILSBORROW R E. Consequences of outmigration for land use in rural Ecuador[J] . Land Use Policy, 2014, 36: 182 - 191.

[36] 杜国明, 薛濡壕, 于凤荣. 耕地集约利用转型的理论解析[J] . 资源科学,2022,44(3):425 - 435.

[37] 李晓方. 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 . 农业经济,2022(6):107 - 109.

[38] FAGERHOLM N, OTEROS-ROZAS E, RAYMOND C M, et al. Assessing linkages between ecosystem services, landuse and well-being in an agroforestry landscape us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GIS[J] . Applied Geography, 2016, 74: 30 - 46.

[39] 张一达, 刘学录, 任君, 等. 基于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分析的耕地利用转型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6):25 - 33.

[40] 向敬伟, 李江风, 曾杰. 鄂西贫困县耕地利用转型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J] . 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272 - 279.

[41] 谷家川, 查良松. 皖江城市带农作物碳储量动态变化研究[J]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12):1507 - 1513.

[42] 陈丽, 郝晋珉, 王峰, 等. 基于碳循环的黄淮海平原耕地固碳功能研究[J] . 资源科学,2016,38(6):1039 - 1053.

[43] 谢光辉, 韩东倩, 王晓玉, 等. 中国禾谷类大田作物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J]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16(1):1 - 8.

[44] 田云, 张俊飚, 李波. 中国农业碳排放研究:测算、时空比较及脱钩效应[J] . 资源科学,2012,34(11):2097 -2105.

[45] 贺亚亚, 田云, 张俊飚. 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时空比较及驱动因素分析[J]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5):79 - 85.

[46] 闵继胜, 胡浩. 中国农业生产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测算[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7):21 - 27.

[47] 杜勇, 税伟, 孙晓瑞, 等. 海湾型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情景模拟——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J] . 应用生态学报,2019,30(12):4293 - 4302.

[48] 侯孟阳, 姚顺波.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态效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与门槛特征[J] . 资源科学,2018,40(12):2475 - 2486.

Impact of Resource Endowment and Rural Labor Transfer on Farmland Use Multifunction Transition: An Analysis Based on Threshold Regression

CHEN Sha1, YANG Runjia2, YE Yanmei2, XUE Jibing1

(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8, China; 2.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farmland endowment and rural labor transfer on farmland use multifunction transi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 panel threshold model was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threshold effects of farmland endowment and rural labor transfer on farmland use multifunction transition and other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s among selected variabl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farmland endowment and rural labor transfer pose threshold effects on both farmland multifunction comprehensive level and functional pattern. In the long run, rural labor transfer tends to be more favorable for the promotion of multifunction comprehensive level, and it poses periodic influence of “positive to negative and slightly negative” on functional pattern. 2)Taking farmland endowment into account, the impact of labor transfer on comprehensive multifunction level and functional pattern changes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and the positive impact become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ith the increase of farmland endowment. In conclusion, it is necessary to grasp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labor transfer. The improvement i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a series of supporting policy is needed for adjusting labor force structure and agricultural factor input so as to promote the spatial optimization and functional upgrading of agriculture. Meanwhile, the advantages of farmland resource endowment should be exploited, and the inherent coupling and stage difference between farmland resource endowment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should be investigated. In the process of labor transfer,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o develop new form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to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of farmland use pattern and multifunction transition.

Key words: multifunction transition; panel threshold regression; sustainable farmland use; functional pattern

(本文責编:张冰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