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改革创新之力扬核工业高质量发展之帆

2023-10-24 16:22高炳焱李珊
军工文化 2023年7期
关键词:核动力科技改革

高炳焱 李珊

作为国家战略重要科技力量、中核集團核心竞争力,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将深化改革作为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动力,不断强化改革工作顶层设计,以战略为引领,聚焦改革重点任务密集发力,以高效执行为抓手,狠抓各项措施落地,整体运行高效、规范,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实现“双轮”驱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并获得“中核集团2020—2021 年度深化改革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连续两年获评集团公司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考核“A 级”、获评国资委“双百”优秀。

推进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核工业作为我国尖端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贯穿了整个核工业发展史。党的十八大以来,核动力院推进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在关键材料、核心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零部件等领域突破了一批技术短板,在核能开发、核技术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成果,在过去五年间, 核动力院加快实现了科技自立自强,“华龙一号” 正式商运、“玲龙一号”开工建设、自主CF 系列燃料海外应用、耐事故ATF 燃料研发取得重要突破、医用同位素实现自主供货等重大原创成果。

国之重器建成,彰显自主领域的厚积薄发。在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号召下,在秦山二期设计任务的锤炼下,26 年来, 核动力院人厚积薄发、自主创新、攻坚克难,以“177 堆芯”“能动加非能动安全设计”“蒸汽发生器”“DCS 龙鳞系统”“NESTOR 核电设计软件包”等“中国造”软硬件铺设了一条“华龙一号”成“龙”之路。“华龙一号”的成功不仅标志着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也有力支撑了我国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成为中国自主科技品牌崛起的道路上的里程碑。

关键技术突破凸显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十年磨一剑,在多年研究基础上自主研发的多用途、模块化小型堆“玲龙一号”也是中国核工业迈向世界一流核科技工业坚实的一步。为了实现“0” 的突破,核动力院开展了多项原创型试验,研发了20 多项关键设备, 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 以上,建设了亚洲最大的非能动安全系统综合实验台架,关键技术的全面突破,使得“玲龙一号”在安全性、灵活性和多用途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在国际上率先迈出了关键一步。

构建国家级先进核动力研发平台彰显硬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核动力院系统梳理核动力技术发展核心能力体系,完成了核动力研发能力体系的历史性布局调整,建成了我国第三代核动力技术研发平台:形成设计水平从跟踪研发向正向设计、自主创新发展,形成设计能力从单点突破向全周期全专业协同过渡;配套国内最大的辐照试验研究平台、辐照效应研究平台、三废处理平台、核设施检修及退役平台、涉核计量检定平台;具备安全级仪控系统研制能力,全面支撑了“华龙一号”三代核电DCS 系统研发。

从2012 年至今,核动力院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00 余项,共申请专利3674 件,授权1988 件,获得中国专利金奖、银奖各一项,获专利优秀奖5 项。

这些自主创新成果汇聚着近万名核动力人的心血,也证明了核动力院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开启创新征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建立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

建立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已成为当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作为集团公司科技创新排头兵,核动力院又该如何走好走稳这一步呢?

制订落实科研院所改革方案。2019 年,核动力院制订了涵盖公司化、板块化、人才特区、薪酬改革4 方面内容的改革总体方案。2020 年, 核动力院不断深化原有方案,形成聚焦科研、产业、经济运行三项机制和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重点。同时,加强组织、狠抓落实,成立了院所两级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深化工作会议,对各项改革任务统筹谋划,分级压实责任。

构建完善改革发展体系。随着改革方案的逐渐深入,核动力院以发布“十四五”院所改革发展规划以及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经济运行三个指导意见和三项制度改革方案为行动指南,核动力院逐步形成了“1+4+N”深化改革总体框架, 包括坚持战略引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政策指导、坚持深化推进四个改革原则,到2025 年基本建立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的科研院所现代治理体系的改革目标,还明确了“1234”深化改革总体思路,其中,“1”是指“一院两制”;“2”是指“两化改革”, 即市场化机制与企业化管理;“3”是指“三个目的”,即有利于激发科技人才的活力、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4”是指“四个深化”,即深化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经济运行、三项制度这四项改革。

积极开展对标一流提升管理行动。核动力院研究制订对标管理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围绕院4 大技术领域、8 大管理领域,提出32 项重点任务、86 项主要举措,与国外核行业一流水平进行对比, 与标杆单位开展对标交流,形成了10 余项重要成果,指导了深化改革落实,促进了管理提质增效,此外还研究形成了8 个标杆案例, 其中3 个案例在集团推广。

推动改革工作扎实落地。核动力院加强改革任务的督促落实, 结合MKJ 工作,形成改革规划、计划、考核的闭环管理,截至目前, 核动力院已经连续四年发布改革工作计划,通过倒排节点、挂图作战,建立月报机制,加强进度管控,全面落实年度工作。

聚焦科技创新深化改革

作为一家科研单位,科技创新是核动力院的主责。关于科技创新的改革,显然是一道必须回答且要答好的必答题。为此,围绕推动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相继落地实施。

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组织管理。首次成立院科技创新领导小组, 制定发布36 条科技创新指导意见,形成科技创新纲领;全面分析创新和基础科研“堵点”“痛点”,梳理形成关键技术和卡脖子“双清单”;统筹推进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转型应用、新时代装备质量体系建设、数字化转型、信息化提升,打通业务和管理流程。

加强协同研发、鼓励联合创新。试点实践协同研发、联合设计、集成采购、专业化安装“四维牵引”组织管理模式,高效推动策划及研发工作;发布外协外包管控指导意见,牢牢把握核心业务, 发挥“小核心、大协作”作用。

加强自主投入、促进原始创新。自主投入资金,推行“揭榜挂帅” 模式,发布84 个原創基金项目,首次试行“包干制”“赛马制”, 激发创新活力。

加强平台建设、深化开放合作。完善平台分级分类管理, 论证设立一批新的院级中心, 凝聚院整体专业优势合力;与20 余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有关大学成立“1+6” 联合实验室。正在推进组建院校联合创新体,每年自主投入联合创新基金1200 万,协同创新“朋友圈”持续扩大;布局完成北京、上海、深圳等四个研究中心,打造以市场化机制运行的科技创新前沿阵地和发展高地。成立院新一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发挥咨询、参谋和把关作用。

推动三项制度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在深化用工制度改革方面,健全企业化市场化员工管理制度,2021 年起新入职员工全部实现签订劳动合同;开展人才盘点,搭建“124 人才盘点模型”,2022 年减少近30% 人力资源需求; 建立市场化引进高端人才机制,通过“以才引才” 引进外国专家团队,通过“柔性引才”引进大学教授,通过“协议工资制”引进企业资深大数据专家。在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方面,建立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推动容错纠错机制落地,建立管理干部与技术人才“H 型通道”,干部年轻化进程显著加快,院及16 家下属单位已经实现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在深化薪酬制度改革方面,推动岗位管理、薪酬分配、绩效考核、荣誉管理“四项改革”,升版了《院薪酬改革方案》,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年薪制和协议工资制并存的多元化薪酬分配模式;建立院荣誉表彰体系, 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奖励突出贡献科技人才,积极推动建立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全面激励模式;探索实施中长期激励政策,全面打造“事业共建、价值共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激励约束机制。

一项项先行先试的改革举措,为核动力院加快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改革永远在路上, 核动力院将始终践行“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发挥“自主创新、勇攀高峰” 的院训,把改革工作进行到底。

(作者单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猜你喜欢
核动力科技改革
彭士禄:核动力事业的“垦荒牛”
改革之路
核动力第一舰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改革备忘
科技在线
改革创新(二)
科技在线
基于ASME Ⅲ核动力设备阀架抗冲击强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