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鑫 张昕
(湖北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西兰卡普是我国少数民族织锦之一,是土家织锦的土家语称呼,其中“西兰”为花、“卡普”为铺盖。土家织锦民间称为“打花”,传统织锦多作铺盖用。西兰卡普以棉、麻、毛线等为主要用料,以红、蓝、青(黑)为底色,至今已经发展了数百种图案造型,构图和谐,工艺精湛。织锦在图案编制方面多以蓬、盘、台、霸的基本格式组成,在整体的构图上则呈现连续对称的样式,其中二方连续图案、四方连续图案最为常见。通过点、线的组合形成多种多样的结构样式。正因如此,西兰卡普纹样构图基本上都遵循着严格的对称形式,呈现出较强的秩序感,画面稳重、沉静,具有朴素的美感。
西兰卡普中有许多代表土家族人对幸福、和平的向往的纹饰图案,这些图案基于土家族人对于大自然的观察以及他们自身所特有的土家族文化。譬如土家族人对于“白虎”这一纹样的认知就有所分歧。鄂西东一带的土家族对于“白虎”持崇尚的态度,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巴人的后代。而湘西北土家族则流行着“赶白虎”的习俗,目的是驱邪以及保护儿童。凡初生小孩的人家必须供奉阿密妈妈,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向她致敬;背着不满周岁的婴儿出门时要在小孩的额头上写一个“十”字,这样可以避开白虎,保护小孩不受到伤害。这种风俗延续至今①。
席勒提出:“高尚的艺术比高贵的自然活得更久,由灵感塑造和唤起的艺术走在自然之前。”②以西兰卡普为例,其织锦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它的图案、纹样、题材、色彩在整个活动中不断得到发展,其中还包含土家族的民族风俗、宗教伦理等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西兰卡普扎根于土家族传统文化中,扎根于土家族人的生活中,美化他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审美,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艺术的代表。土家族姑娘十一二岁就坐在腰机式机床上手拿牛骨或银铜挑刀学织西兰卡普,十五六岁便成为娴熟的能手。土家族姑娘出嫁时,西兰卡普更是不可缺少的嫁妆,它是她们才华和家庭教养的具体体现③。西兰卡普这项技艺自土家族姑娘学起便需要倾注一生心血。西兰卡普可谓融自然、社会、生活于一体的民间艺术。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贝锦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他们自幼便亲近自然,与山水为伴。这也造就了西兰卡普的纹样中有许多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元素,他们将自己生活中的自然景物织进自己的服饰和日常用品中。但由于只能以点、线的形式表现,土家族姑娘们就将各种花鸟、树木、鱼虫甚至日常器物进行抽象化、几何化,梭罗树纹样即是典型代表之一。民间常有“梭罗花,梭罗丫,梭罗树下开桂花”的俗语,土家族人将梭罗树、梭罗丫等纹样抽象化,用于挡头的边饰图案之中。
在众多纹样中,“大蛇花”纹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纹样,从上到下呈现规则的曲线,加以三角形、菱形,两边的挡头辅以寿纹,整个织锦看上去非常明亮,图案主题辅以边线,变化丰富的同时又有土家族对于长寿、平安的追求,图案中心的蛇形象体现出土家族对于大自然观察的细致。还有以梅花为主要题材的“九朵梅”纹样、以燕子尾巴抽象而来的“燕子花”纹样和以土家族盛物所用的扁形木桶为题材的“桶桶盖花”纹样。可以说西兰卡普中的大部分纹样都是以实物为基础的,这一切都基于土家族人对于自然的亲近以及对于自然界和周边生活环境的细致观察。正是这样的细致观察,造就了精美的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最具代表性的是其以红、蓝、青(黑)为底色,图案多为以亮色为主的明亮对比色块。关于其颜色运用还有口诀代代相传:“黑配白,哪里得。红配绿,选不出。黄配蓝,放光芒。”如此形成的画面重视装饰效果,追求图案造型上的装饰性,因为用色注重色彩的对比,进而形成一种艳而不俗、清新明快的艺术效果,尽显土家族豪放、大方的民族性格。
土家族没有独有的文字,所以西兰卡普大多以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传承。婴儿时期,年长者就会就地取材,如教宝宝们认识襁褓上的织锦图案(植物、动物、颜色等);当孩童们会走路时,他们就会认识自然界、生活中的各种图案,潜移默化地观察和认识周围生活中的一切,广泛存在于生活中的西兰卡普给孩子们审美的亲切感和享受④。土家族姑娘学习和传承织锦的技艺,但她们并不满足于原有的程式,而是不断融入新的题材,创造新的样式,或模仿其他的事物,并根据个人理解挑选配色。这也是有些纹样有多种颜色的原因。
在机器上不断编织的土家族姑娘们,通过织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土家族,也正是日复一日的耕织才让其不断创新,将这种求创造的审美意识植入人心。许奋教授曾在西兰卡普的展览前言中讲道:“相信通过一代代手艺人、学者的守护和发扬,来源于生活的西兰卡普艺术,会回归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现在,西兰卡普已经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更多的人认识了西兰卡普。
在西兰卡普中,土家族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实践,将各式各样的纹样创新出来,通过简化、抽象,将日常所伴的山、水、树、动物、太阳等纹样都编成纹样,织进西兰卡普中。他们一生织锦,追求更高的技艺,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愿望的追求织进西兰卡普中。西兰卡普中几乎所有的纹样都寓意吉祥,无论是“蝴蝶牡丹”纹象征的吉祥安康、“双白梅”纹样象征的淳朴善良个性,还是“莲花”纹样象征的多子多福、织锦中常见象征着太阳的“卍”字纹,都代表着吉祥如意和土家族人对于美好生活的祈求。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其陪嫁的西兰卡普上都织有“卍”字纹,以祝福婚姻幸福美满⑤。可以说西兰卡普上的纹样“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都反映着土家族人对于吉祥善良的向往以及对和谐为美的追求。
西兰卡普织锦活动中包含着的是土家族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更为可贵的是西兰卡普将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融为一体。土家族没有独有的文字,但织锦已经成为土家族一种独特的文字语言。这些织锦上蕴含着历代的传承,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更加立体地展示着土家人的善良与淳朴。
作为优秀的民间美术,西兰卡普的审美价值一方面体现其自身的朴素和谐的审美教育与审美特征;另一方面,西兰卡普可谓土家族的一部“图像历史”,它随着土家族的发展而发展,包含着土家族对于美好和谐的向往以及对于大自然的亲近。西兰卡普包含着土家族善良淳朴的民风,寄托着美好平安的愿望,展现出土家族姑娘们丰富、大胆的创造力。
西兰卡普承载着土家族人的审美趣味,反映着民众的趣味情感,也是民众文化观念的真实写照。它承载着土家族历史的兴衰,更与土家族民俗相联结,是每一位土家族人生活中的课堂。
土家族聚居地区为我国东西部分界、南北区划分的交汇点,西至贵州梵净山和乌江,东达彝陵和汉江,山地面积占70%。土家族地区在地理上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使其他民族文化难以与土家族文化沟通交流,守护着土家族文化的纯洁性。也正因如此,土家族直至1957年1月3日才被确立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土家族行为文化是约定俗成的定式习惯,如从正月初三到十五,众人齐跳摆手舞,祭祀祖先、土王和土地菩萨;婚嫁时姑娘们的“哭嫁”习俗等。而这些定式习俗的背后还有土司制度、税收制度以及宗族习惯法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⑥。在“土王五颗印”纹样(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土家族人对于土司的尊崇,纹样中以土王的大印连着四方土司的小印,体现出土家族人对于土司的尊崇和爱戴。
图1 “土王五颗印”纹样
“大太阳花”纹样(图2)也反映出土家族对于太阳的崇拜,纹样热烈奔放,中心似“王”字,并不断向外延展,以纵向衍生体现出折线的优势,呈现太阳的光照感。除此之外,也有相关民俗活动的记载,如“老鼠嫁女”“哭嫁”等习俗的纹样记载。西兰卡普在不断发展中也不断地融入土家族人的历史,记述着土家族灿烂的文化。
图2 “大太阳花”纹样
西兰卡普作为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不断地丰富土家族的内涵,美化土家族的生活。从经典的织造工艺“通经暗维,断纬挖花”,到现代具有开创性的“半格技法”,不断突破创新的西兰卡普,使土家族拥有各种优美的织锦来美化生活。
封建社会女子不兴学,因此对于土家族的姑娘们来说,西兰卡普就是她们一生的课堂,她们运用想象力将纹样绘于坐标纸上,再进行挑花配色,并在不断模仿原始蓝本后,在生活与自然中寻求创新。西兰卡普具有质朴的艺术美和贴近生活的题材,亲切生动;具有抽象几何化的图案,简练古拙;浓艳奔放的用色,夸张热烈⑦。在土家族姑娘们的一梭一线中,她们将对生活的热情和土家族善良淳朴的民风织进五彩斑斓的织锦之中,美化着土家族的生活。也正是由于这种美化,代代相传的土家族姑娘们勤恳如一,不断创新,追求她们心中更为优秀的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伴随着土家族姑娘们一起成长,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土家族姑娘们的认知和审美。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特殊的语言,成为土家族滋养心灵的净土。西兰卡普源于生活,成长于生活,最后再反馈给生活。西兰卡普可谓土家族天然的美育课堂。
美育的核心是对美的判断与发现。西兰卡普发展至今出现百余种纹样,传统的八勾纹共八勾,每两勾相互照应,图案从中心层层向外扩散,图案象征着天、地、人、神围绕着一个中心,也包含了土家族人对生命的向往和最原始的信仰。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这些原始信仰被保存下来的同时还发展出了花鸟纹样、植物纹样等多样的纹样,经典的八勾也出现了十六勾、二十四勾等多种变化(图3)。这离不开在织锦活动、日常生活中不断发现生命之美、自然之美,并不断将这些美融入纹样,进而不断创新的土家族姑娘们,也离不开热爱自然、善于发现的土家族人。西兰卡普作为一个载体,引导着土家族人不断发现美、创造美。
图3 传统勾纹图案
席勒认为:“只有在艺术完成它的充分自由时,它才能实现它的最高的审美作用。”⑧而西兰卡普最为本质的作用是用于日常生活,是土家族人日常的生活用具,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创新的西兰卡普,即使没有实操性的教育行为,也完成了美的艺术化,这便是其最为重要的美育价值。在织锦活动中,西兰卡普与土家族姑娘合力构成了对自然、对生活的美的发现,打造出精美绝伦的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在主题、风格上都具有传统审美精神的感化作用,它对土家族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浸润,与土家族姑娘们一起发现生活之美,创造出新的纹样。发现美、创造美是西兰卡普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美育价值。
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的一部“图像历史”,生动地向世人诉说着整个土家族人的历史。西兰卡普作为传统的民间美术,其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在现如今信息量爆炸的时代中,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民间美术,更好地引导它们走入现代生活,已经成为非遗事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能忽视西兰卡普所蕴含的独特民族审美功能与审美价值,应加紧对于非遗学科的建设,将这些图像的历史呈现给世界,使其绽放更夺目的光彩。
注释
①⑤苏虹.土家族“西兰卡普”的文化内涵[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2(10):270-272.
②⑧席勒.美育书简(中德双语版)[M].徐恒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③彭继宽.土家族传统文化小百科[M].长沙:岳麓书社,2007:330.
④谢梦.西兰卡普与土家族女性的审美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10,21(1):34-39.
⑥杨怏.土家族主要古籍及其文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20.
⑦范军妮,张昕.接受美学视域下西兰卡普文创联名产品开发可行性研究[J].创意设计源,2021(1):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