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水涵木活血方结合“颈腰同治”针灸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肝肾不足证)的临床观察

2023-10-24 06:36:38李智俐屈绮文林漫婷
中医药导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椎动脉肝肾颈椎病

李智俐,屈绮文,林漫婷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广东 中山 528410)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退行性疾病,主要为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引起的椎动脉及周围组织一系列病变,如处理不当,患者会出现头颈部疼痛、眩晕及视觉模糊等症状[1]。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电子产品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长期的低头姿势导致青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方面,目前尚缺乏特效疗法,牵引、推拿及物理疗法等治疗手段短时间内可改善临床症状,但无法彻底治疗该病。中医药治疗颈椎病有操作简单、方法多、疗效显著等优势,因此,中医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2]。中药、针灸等方法在治疗颈椎病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3-5]。中医学认为导致颈椎病的主要病机是肝肾不足。五行中,肝属木,肾属水,两者为母子关系;在正常情况下,水生木,木赖水之涵养;病理情况下,肝肾不足,肾无水以涵肝木,肝木亏损。肝有藏血的功能,肝损则血少。滋水涵木是针对肝肾不足的一种治疗方式[6]。滋水涵木活血方为我院自拟方剂。笔者结合临床实际,在滋水涵木的基础上,添加活血类药物,以达到标本兼治之效,用于治疗颈椎病肝肾不足证有良好的效果。故本研究拟探讨滋水涵木活血方结合“颈腰同治”针灸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肝肾不足证)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7]制定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肩颈痛、耳鸣、肢体麻木,旋颈时可出现眩晕、呕吐等症状;影像学资料确诊;脑血流图显示椎动脉供血不足。

1.1.2 中医辨证标准 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中肝肾不足证的辨证标准。主症: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次症:面红,失眠,肢体麻木;舌脉:舌红少津,脉弦。

1.2 纳入标准 (1)符合以上西医和中医诊断标准;(2)年龄40~72岁;(3)颈旋试验阳性;(4)认知功能正常,可配合各种检查;(5)参加试验前2周内未使用过任何治疗颈椎病的药物;(6)自愿接受本研究中治疗方案和随访安排,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如恶性肿瘤、血液疾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2)病情符合手术指征者;(3)其他类型的颈椎病,如神经根型颈椎病等;(4)就诊期间口服其他中药;(5)颈部和腰部皮肤破损或感染者;(6)外眼源性眩晕及耳源性眩晕;(7)晕针患者。

1.4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在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1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肝肾不足证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伦理编号:20190822010)。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卫材药业有限公司),6 mg/次,3次/d。连续服用4周,期间禁止服用其他治疗颈椎病相关药物。

1.5.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滋水涵木活血汤口服结合“颈腰同治”针灸法治疗。滋水涵木活血汤组成:熟地黄、山药、茯苓、当归、葛根、怀牛膝、羌活、秦艽、白芍各10 g,山萸肉、川芎、甘草各6 g。1剂/d,水煎后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服用4周。

“颈腰同治”针灸法。取穴:双侧气海俞,双侧肾俞,双侧三阴交,双侧夹脊穴,双侧肝俞,双侧悬钟,双侧太溪,双侧风池,双侧阳陵泉,双侧完骨,双侧天柱,双侧颈百劳,气海,关元。采用对0.3 mm×40 mm毫针,常规消毒后,直刺以上穴位,深度为15~20 mm,平补平泻,待局部有酸胀感后,在气海、三阴交、关元的毫针针柄插入2 cm的艾炷施灸,灸2壮,留针30 min,治疗过程中注意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1次/d,每周治疗6次,休息1 d,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1.6.1 中医证候评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对治疗前后头晕、头痛、颈肩痛、耳鸣和肢体麻木等主要证候进行评分,每个项目按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和重度(3分)进行评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症状越严重。

1.6.2 颈椎相关评分 依据眩晕残障程度评分量表(Vertigo disability degree rating Scale,DHI)[9]评价眩晕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分数越低表示影响越小。依据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10]评价颈椎功能的残障程度,分数越低表示残障程度越小。依据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分量表(Functional Score Scale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FS-CSA)[11]评价颈椎功能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数越低表示颈椎障碍对患者影响越小,生活越正常。

1.6.3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在治疗前后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检测左、右椎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及舒张期血流速度(Vd)。

1.7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2]拟定。治愈:头痛、眩晕、耳鸣、耳聋、面红、失眠等症状消失;显效:头痛、眩晕、耳鸣、耳聋、面红、失眠等症状显著改善;有效:头痛、眩晕、耳鸣、耳聋、面红、失眠等症状一定程度好转;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和满足方差齐性,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 对照组患者年龄48~71岁,体质量指数(BMI)23~28 kg/m2。治疗组患者年龄45~70岁,BMI 22~27 kg/m2。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眩晕、头痛、颈肩痛、耳鸣和肢体麻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头痛、颈肩痛、耳鸣和肢体麻木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眩晕、头痛、颈肩痛和肢体麻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耳鸣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7)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评分比较 (,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评分比较 (,分)

?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评分比较 (,分)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评分比较 (,分)

?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颈痛评分比较 (,分)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颈痛评分比较 (,分)

?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耳鸣评分比较 (,分)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耳鸣评分比较 (,分)

?

表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麻木评分比较 (,分)

表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麻木评分比较 (,分)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HI、NDI和FS-CSA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DHI、NDI、FS-CS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DHI、NDI、FS-CS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DHI、NDI、FS-CS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8~10)

表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HI 评分比较 (,分)

表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HI 评分比较 (,分)

?

表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DI 评分比较 (,分)

表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DI 评分比较 (,分)

?

表1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S-CSA 评分比较 (,分)

表1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S-CSA 评分比较 (,分)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Vs、Vd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左椎动脉Vs、左椎动脉Vd、右椎动脉Vs、右椎动脉V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左椎动脉Vs、左椎动脉Vd、右椎动脉Vs和右椎动脉Vd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Vs、V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1~14)

表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椎动脉Vs 比较 (,cm/s)

表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椎动脉Vs 比较 (,cm/s)

?

表1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椎动脉Vd 比较 (,cm/s)

表1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椎动脉Vd 比较 (,cm/s)

?

表1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右椎动脉Vs 比较 (,cm/s)

表1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右椎动脉Vs 比较 (,cm/s)

?

表1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右椎动脉Vd 比较 (,cm/s)

表1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右椎动脉Vd 比较 (,cm/s)

?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高达1.73%,危害严重[13]。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解除对椎动脉的压迫是治疗的首选方案。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众多,药物、关节松动术和物理疗法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应用局限性较大,患者接受程度低[14]。单纯西药治疗长期疗效不佳,且不良反应较多。因此,临床迫切需要探讨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古籍中虽没有记载椎动脉型颈椎病,根据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属于“项痹”“眩晕”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肝肾不足密切相关,且致病因素包括正邪两方面[15]。“肝气衰,筋不能动”;“阴痹者……时眩……病本于肾”。肝肾不足是项痹发生的原因。且肝在体合筋,主藏血。肝血虚致肝阴不足、筋骨失养。肾藏精,在体合骨,生髓通脑。肾精不足,则髓海失充,骨骼失养。此外肝肾同源,肝和肾相互影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应注重整体,依据骨筋一体论治疗本病。这与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是一致的[16]。因此,治疗该病应补肾益肝,散瘀止痛,可选择滋水涵木活血方。方中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具有滋阴补血之效;山萸肉具有滋补肝肾、生津止渴、涩精固脱的作用;山药具有健脾养胃、强筋健骨的功效。三者共为君药,重在滋补肝肾,填精益髓。白芍具有柔肝止痛之效;怀牛膝擅长补肝肾,强筋骨,具有强筋健骨、活血止痛的功效。两者共为臣药,以增君药滋补肝肾之功。茯苓利水渗湿,当归活血和血,葛根舒筋活络,羌活祛风散寒,秦艽有祛风湿、通络止痛的功效,川芎具有行气开郁、活血止痛的作用。茯苓、当归、葛根、秦艽、川芎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共用,具有调节阴阳、补肾益肝、散瘀止痛、舒筋活络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茯苓多糖具有抗炎功效,并能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17]。当归的有效活性成分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并能通过改善超声血流动力学指标防治血管再狭窄[18-19]。葛根的有效成分葛根素能通过影响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脑微循环血流量[20]。秦晓宽等[21]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其机制与降低脊髓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有关。

颈椎连接脑髓和项背,对维持人体各部位功能活动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颈椎的失稳退变必然波及人体的三阳经脉。三阳经脉失衡使经络气血推动无力,痹阻不通,引起颈肩痛、眩晕等临床症状[22]。随着生物力学的发展,脊柱整体性的观点受到临床的一致认同。颈椎和腰椎在生理上互相影响,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两者在维持人体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23]。依据杠杆原理,颈椎和腰椎任何一方失衡,必然打破另一方的平衡[24]。颈椎的变化必然导致腰椎的改变。基于骨科疾病应遵循“颈腰同治”的原理,本研究采取了“颈腰同治”的针灸方式。椎动脉型颈椎病肝肾不足证的病理特点为“虚”“瘀”,所以针灸治疗主要采用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颈部选择完骨、风池、天柱、颈百劳;腰部选择夹脊穴、肝俞、肾俞;腹部选择气海、关元;下肢选择阳陵泉、悬钟、三阴交、太溪。虚则补之,肝俞穴和肾俞穴是肝肾的背俞穴。针刺两穴可改善脏腑功能,强健肝肾。此外,气海、关元具有补益作用,故两者与背俞穴共用,可增强补益肝肾的效果。实则泻之。颈椎病患者颈椎长期变形,存在经络不通、瘀阻的情况。故本研究根据就近原则进行治疗,选择完骨、风池、天柱、颈百劳,使用平补平泻的手法,祛除邪气。根据“颈腰同治”的理论,治疗颈部疾病不能忽略腰部的治疗,所以本研究针刺双侧夹脊穴,即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共34个腧穴,对颈部和腰部共同治疗。除此之外,针刺三阴交可起到健脾和胃、活血化瘀之效;太溪具有益肾滋阴之效;阳陵泉为筋气聚会之穴,刺之可舒筋通络;悬钟为八会穴之髓会,是治疗髓病骨痿之要穴,具有舒筋活络、益髓壮骨、强脊健腰的功效。诸穴合用,具有疏肝温肾、舒筋活络、消瘀散结的功效。

本研究中,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滋水涵木活血方和“颈腰同治”针灸法治疗。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眩晕、头痛、颈肩痛、耳鸣和肢体麻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滋水涵木活血方联合“颈腰同治”针灸法能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肝肾不足证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评分。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滋水涵木活血方联合“颈腰同治”针灸法治疗可提高椎动脉颈椎病肝肾不足证患者的疗效。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普遍存在脑血流动力学异常,这是由于颈椎病影响了椎动脉的舒张功能,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脑血流量发生变化[25-26]。因此,改善血流动力学是治疗的关键,正确评估椎动脉血流速度对判断疾病发展、评估疗效具有重要意义[27]。为了探讨中医治疗椎动脉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以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为切入点,对滋水涵木活血方联合“颈腰同治”针灸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肝肾不足证的疗效及相关临床表现进行探析、评估。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左椎动脉Vs、左椎动脉Vd、右椎动脉Vs和右椎动脉Vd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滋水涵木活血方联合“颈腰同治”针灸法可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肝肾不足证患者的血流速度等动力学指标,改善颈部血供缺少的情况,提高血流速度。两组患者治疗后DHI、NDI和FS-CS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患者治疗后DHI、NDI和FS-CS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滋水涵木活血方联合“颈腰同治”针灸法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肝肾不足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椎动脉功能障碍。针刺治疗骨科疾病疗效确切。灸法活血化瘀之效显著,可放松肌肉,加速患处的血液循环[28]。本研究将针刺和艾灸进行有效结合,增强了针灸的活血行气的功效。温针灸还具有加速炎症的吸收和分解、增加血流量、促进血管再生等功效。

综上所述,滋水涵木活血方联合“颈腰同治”针灸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肝肾不足证疗效确切,可降低中医证候评分,改善临床症状、椎动脉功能障碍和颈部血供,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椎动脉肝肾颈椎病
停不下的酒局饭局最伤肝肾
基层中医药(2021年2期)2021-07-23 01:41:54
颈椎病与老年痴呆
基层中医药(2021年2期)2021-07-23 01:41:44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游泳 赶走颈椎病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0-27 03:10:46
肝肾好的男人更健康更有魅力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
基层中医药(2018年9期)2018-11-09 01:20:40
超声引导下老年肝肾囊肿抽吸固化治疗效果观察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
滋肝补肾法治疗肝肾亏虚型骨质疏松症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