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赋能 载誉前行
——走进身边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2023-10-24 11:51本刊编辑部
工会博览 2023年27期

□本刊编辑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在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培养高技能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身边的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展示各创新工作室团队成员在各自岗位上的风采,倾听他们敬业奉献的心路历程,用榜样的力量激发更多的职工在平凡的工作中完善自我,岗位建功立业,书写美好人生。

荣涛(右三)和他的团队

荣涛劳模创新工作室 坚持自主创新打破技术封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在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2 年,北京安达维尔航空设备有限公司聚焦科技创新,创建了荣涛劳模创新工作室。几年来,在北京市劳动模范、公司总工程师荣涛的带领下,工作室坚持以富有挑战性的科研生产任务为牵引,以创新突破为动力,为青年职工量身打造“人才成长基地”;坚持走自主研发道路,通过团体协作和资源共享,不断攻坚克难,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工作室现有成员6 名,倡导务实、创新、协作、学习,鼓励开放式沟通,成员任务分工明确,归属感强。荣涛作为工作室负责人,负责整体技术把控;王震作为产品经理,具有多年惯性测量相关经验;王文涛作为项目经理及FPGA 工程师,负责项目日常技术管理及FPGA 显控开发;周震具有多年姿态测量算法、大气压力算法经验;沈鹏作为资深硬件工程师,具有丰富的机载嵌入式硬件开发经验;王彦凯具有丰富的机载设备结构设计经验。技术能力强、优势互补、目标明确、荣辱与共、共同价值观……这样一支高素质人才组成的“硬核”队伍,时刻准备着向科技制高点发起冲锋。

自成立以来,工作室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2022 年,工作室AWMJ501 型备份飞行显示器项目申报了北京市总工会2022 年职工创新项目助推。备份飞行显示器可以实现飞机航向、姿态、空速、高度、升降速等重要飞行参数的显示,在主仪表系统故障的紧急情况下,飞行员可以利用备显所提供的信息操控飞机并处理特殊情况。随着现代飞机航空电子仪表综合化程度持续提高,未来航空应急备份仪表将向数字化、标准化、多功能化等方向发展,备显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面对国外技术封锁、设备禁运等挑战,装备国产化将成为未来中国航空产品发展的必经之路。

面对全新技术科研方向,工作室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以提升技术能力。由于国外高端传感器被封锁,需要使用国产传感器替代,但国产传感器体积大、精度低、测量误差较大,严重影响飞机飞行姿态及空速测量,工作室集思广益。王文涛、沈鹏从硬件方面着手,在无数次改进后将硬件采集电路精度达到最大;王震、周震从软件入手,优化传统大气解算算法,采取深度补偿技术,提高系统的精确度及稳定性,产品最终的测量精度远远超过民航技术标准规定(CTSO)水平。

安达维尔的备显在国内首先使用锂电池作为备用电源。电池作为一种容易发生危险的配件,在飞机上的使用需要重点提升其安全性和可靠性。王震、王文涛、沈鹏、周震从电池选型、电池防护和电池管理系统等三方面着手,提供了一整套高可靠电池模组及管理系统解决方案,王彦凯还为锂电池组设计了一套专用的固定防护结构。

此外,工作室开发了基于机载设备嵌入式平台的图形显示技术、大机动后的精度保持及机载高频振动环境下的姿态精度保持技术等。备显的研制成功,凝聚了团队每一个成员无数个日夜的奋斗与心血,同时表明已基本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获得了一定的国内市场份额,为国家装备国产化作出了贡献。

今年4 月7 日,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研制的4 吨级先进双发多用途直升机“吉祥鸟”AC332 直升机腾空而起,在天津滨海新区完成全状态首飞。AC332 直升机装载了荣涛工作室研制的AWMJ501 型备份飞行显示器。本次装机试飞,填补了安达维尔备显类产品装机经验空白,开拓了备显类产品新市场,为后续备显类产品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随着备显的研制告一段落,工作室将着眼下一代备显产品,轻型化、综合化、低功耗、高精度是工作室即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下一步,工作室将投身到技术难度更高的项目中,在自主创新研发的道路上勇于接受挑战,不断突破自我,凝心聚力为建设航空强国贡献力量。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王苹创新工作室 做有教育情怀的思政教师

“想要上好思政课,‘老师说学生听’ 这种方式是绝对不行的,你得让学生们有话能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王苹从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已经有32年,是北京市首批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她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关注学生的需求、愿望和认知水平,让思想政治课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做到让思想政治课“入耳、入脑、入心”。她的学生曾这样说:“王苹老师是我这17 年成长中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或许几十年后,我不再记得那些政治知识,但我永远会记得她在讲台上的神情、记得她给予我的鼓励、记得她教我的做人态度。”因此,王苹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中小学德育课教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人民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担任教研组组长的17 年,王苹带领政治教研组的教师通过坚持不懈的教学改革,践行思想政治学科社会实践活动,让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她带领学生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政协,调研市场,对话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对话优秀企业创业者和管理者,对话党代表和政府官员……学生走出课堂,零距离、多角度地接触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进而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身处有情境的活动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做到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因此她的政治课获得了行业内的极大认同。2019 年3 月18日,王苹作为北京市唯一一名中学教师,参加了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2021 年11 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批准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为“北京市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首批示范基地校”。

王苹(左二)与同事交流心得

2011 年,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成立了王苹创新工作室。作为创新工作室的领军人,王苹带领团队在教育领域以改革创新为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做研究,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教育思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创新工作室后,王苹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和集团思政课教师积极探索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尤其是在教育部提出《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 的改革后,她带领大家深入探讨,最终提出了“小初高一体化教学设计”。其主要内容为,小初高一体化——热点,“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亲自操练与实践,让我们走进一体化;小初高一体化——重点,“撸起袖子加油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牵住牛鼻子,做出实效,让我们融入一体化;小初高一体化——难点,“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持之以恒攻破难关,使大中小学思政课走向真正意义的一体化。

为提高年轻教师的授课水平,王苹课前和创新工作室的年轻教师一起备课,课后指导年轻教师们做好反思,并搭建年轻教师提升授课技能的平台,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目前,工作室年轻教师发展态势向好。此外,她与团队成员合作的多个项目在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立德树人实践研究成果征集评优活动中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相关研究成果在全国、北京市相关主题研讨会上做典型发言与课例交流。

王苹和她的团队始终相信:未来是一个一个今日累积而成,每一个奋斗的美好的今日,会汇集成蒸蒸日上的未来;每一个躺平的消极的今日,会铸成步履维艰的未来。未来是可以预见的,梦想是可以通过一个一个奋斗的今日实现的!

曲晓松和他的团队

曲晓松创新工作室 关键时刻冲得上、顶得住、拿得下

曲晓松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3 年,工作室领军人曲晓松是北京联通公司重点通信保障团队的中坚人才,IP 疑难故障排查、处理是他的拿手绝活。“在我们判断网络故障原因时,往往基于一些测试结果去判断症结所在,但经过进一步排查却又发现,自己当时的猜测是错误的,会特别受打击。但是只能强迫自己再去想,还有哪些被忽略的可能性。这样的过程有时候会反复很多次,被事实一次又一次打击之后,能做的只有继续打起精神,重新寻找问题所在。”抽丝剥茧,于细微处体现真功夫,排除网络疑难故障的过程对曲晓松而言,其实也是他在内心一次又一次与自己的博弈。

2016 年9 月,曲晓松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个电话会让自己与共和国超级工程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个电话来自陕西联通,事关天宫二号火箭发射。当时,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某通信专线突然出现故障,相关部门想尽办法仍未能定位故障点。此刻,离火箭正常发射只有不到100 个小时,接到电话的曲晓松意识到任务的紧迫性。而要找到问题所在,需要在庞杂的数据中精心梳理。关键时刻,他虽然不在现场,但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在8 个小时内一步一步抽丝剥茧,清晰地判断出故障点,最终在火箭发射前排除故障。

2017 年,曲晓松与团队又投入到华电集团统一安全管控国家信息化示范项目。面对客户极为复杂的网络结构,曲晓松和他的同事静下心来,仔细核对上万行的配置,连续熬夜加班,为300 多家客户分支机构制作配置脚本,割接500 多条长途专线无一失败,使华电集团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评审,成为了联通公司为大型国企提供安全管控新理念、新服务的典范。

在梅地亚新闻中心,曲晓松身穿标有“中国联通匠心服务”的橙色制服忙碌着。新闻中心的保障极为复杂,曲晓松及其团队在国庆假期就进驻现场,精心开展组网建设,快速开展支撑保障。保障期间,曲晓松发挥IP 专家特长,为新闻中心网络提升防护能力,为218 个记者座席建立互联网安全屏障,为境内外3000 多位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和网络访谈提供了稳定、高速的互联网宽带服务,为新闻中心绿色、健康、有序的IP 城域网环境提供了坚实保障。

2019 年至2020 年,联通5G 网络已广泛应用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京世园会、北京冬奥会以及全行业商用领域,曲晓松团队先后参与了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超高清视频应用等国家通信建设项目。在2022 年北京冬奥会通信保障中,曲晓松团队负责首钢冬奥园区网络设计、优化及现场通信保障工作,该项目在2022 年北京冬奥会运营,打造了基于5G 的新型智慧园区交通出行商用示范,探索了面向未来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管理新模式。

关键时刻冲得上、顶得住、拿得下,这就是曲晓松创新工作室的真实写照。

曲晓松很注重技术传承与人才培养。多年来,他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帮助同事、回馈公司。他独立编写了 《IP 路由交换技术入门——实验手册》 等多种教材,组织员工培训和专业技术比武。在他的带领下,大客户支撑中心相继有60 余名同事考取了74 张思科、华为、大数据等国际和国家级专业资质证书,为公司培养了一大批IP 技术专家。

任振余创新工作室 能工巧匠解难题

作为北京地铁售检票系统(AFC)维修商——北京地铁科技发展公司,于2017 年1 月1 日成立“任振余创新工作室”。工作室通过不断认真钻研技术、研发产品,助力公司创新创效,服务乘客安心便利出行。

四十岁出头的任振余能成为这家工作室的领军人物,除了具有扎实的业务能力、丰富的维修经验外,好钻研、能创新、传技能等特点也是他在同事们心中的“标签”。

以前,当闸机扇门板卡出故障后需要外委维修,面临维修周期长、成本高,特别是备件不足时,会导致设备停用时间较长,影响乘客通行效率。为此,任振余带领他的团队开始钻研板卡自主维修,“一张板卡上大概有1000 多个触点,反推逻辑千头万绪。我带着两名“90 后”徒弟利用一个多月时间摸清了原理,实现了闸机扇门板卡自主维修。”任振余一手拿着板卡,一手指着测试工装感慨万千。过去两三天才能修好一块板卡,如今每天能维修15 块左右,像车站售检票设备由于板卡故障导致“停摆”时间较长的情况一去不返。

“项目部充分结合乘客需求,做好 ‘每月一题’解民忧活动,针对一些停产设备加强研发,保证一线维修需求。像我们曾经接到地铁北京站、北京西站的自动售票机纸币回收系统有时会出现问题,有些刚到北京的乘客,特别是上年纪的乘客会使用纸币购票多一些。”公司支援保障部党支部书记孙铮针对乘客诉求,第一时间协同“任振余创新工作室”启动维修计划。但随着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在扫码支付购票、二维码扫码进站等新应用不断普及背景下,纸币使用量大大减少,纸币回收设备相关模块的备件厂家陆续停产,创新工作室迎难而上,对纸币模块进行研究,实现自主制作配件,保证了设备正常工作。

在项目部倾心支持、工作室不懈努力下,共计完成AFC 专业机械自主维修169 项,电子板卡自主维修429 项,解决了279 个芯片的程序问题,自主维修率也从2017 年科技发展公司刚成立时的45%提升到现在的93%。

2018 年8 月1 日,随着科技发展公司承接机场线设备综合维修业务,正式接管机场线供电、机电、通号、线路等专业,“任振余创新工作室”进一步拓宽业务范围。正如任振余经常对徒弟说的一句话:“不论是哪一个专业,在你们眼中它就是一块板卡,原理殊途同归。只要勤加练习基本功,我相信你们都能快速上手。”在他带领下,工作室研究覆盖面已经扩大到机电、通号、供电等专业设备自主维修等,解决了各专业93 种、332 台设备的自主维修。

任振余(右)与同事探讨业务

列车门发生故障无法关闭时,容易引发列车晚点的情况,而门控器是控制车门的关键部位,它的安全、稳定和可靠对列车运行和乘客的人身安全尤为重要。公司研发中心牵头联合“任振余创新工作室”,结合以往众多品牌的车门控制器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研发了新款列车门控制器,大幅度降低了车门故障,现已在7 号线1 组列车上进行测试。未来新产品的更替,还将解决部分列车门控制器外部采买价格高、各线路产品种类多、维修难度大等问题,使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售后维护等成本大幅下降,真正拥有自己核心技术的产品。

随着“任振余创新工作室”涉及专业逐步拓宽,任振余团队再次向前迈进一大步,2022 年加入了高铁旅客信息系统(PIS)维修技术的研究。任振余从主控模块原理研究入手,绘制出了主控板卡的电路原理图,并解决了程序数据,最终实现了自主维修。任振余还将这项工程中的经验共享到地铁同专业中,促进相应系统的完善,更好地为乘客提供服务,为轨道交通发展提供帮助。

张海军焊接技术技师创新工作室 聚焦创新赋能 匠心传承筑梦

整理好工装,穿戴好手套、焊帽,拿起焊枪,午饭后,全副武装的张海军一如既往地来到了徒弟们熟悉的地方,带着徒弟们一起“练活儿”。“注意好基本姿势,手要稳。”这些在徒弟们看来早已烂熟于心的注意事项,张海军却重复了一遍又一遍。在他眼里,徒弟们的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现任何一个漏洞,不能“凑合”任何一处瑕疵。“从我创新工作室里走出来的徒弟,要成为基本功好、底子硬,关键时刻敢往前冲,脑子灵活能搞发明创新的燃气高技能领军人才。”张海军坚定地说。

张海军现任北京市燃气集团高压管网分公司工程一所作业一班班长,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届“北京大工匠”等荣誉。2014 年10 月,在北京市燃气集团工会的主导下,围绕传承先进技术、传授学习理念,成立了“张海军焊接技术技师创新工作室”,为青年职工搭建成长平台。2016 年12 月,工作室被授予“燃气集团职工创新工作室”称号,2021 年荣升为“北京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以青年焊工为主要力量,结合带气接切线作业的工作实际,围绕“师带徒”、技术创新、安全生产、工匠培养等主题,为集团安全生产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刚开始收徒时,很多徒弟基本功不过关,干起活儿来总是班长说一步干一步,大大延长了工作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张海军把自己的创新工作室打造成了提升业务素质、锤炼基本功的大课堂,他带领工作室成员,组织全体一线职工分层次、分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类实操培训,还开展流动课堂下班组、实地辅导,加强师徒结对子管理。

在工作室成立之初,张海军和创新工作室的其他老师便开始对带气焊“量身定做”了专用教材。广查焊接技术教材中的知识“为我所用”,解读多本教材中的基础性理论知识;广纳老师傅多年的“事必躬行”,收录焊培中心老焊工师傅的手绘图纸;广聚科研成果的“挖潜深思”,引入科研人员的学术论文。这本完全针对带气切接焊的教材,已然成为了工作室的“新华字典”。

张海军认为,搞发明、搞创新,要在实操领域能够广泛应用,为生产工艺的改进、工作效率的提升起到作用。为此,他充分调研,大胆实践,摒弃传动手工焊条电弧焊工艺,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焊接技术应用到燃气带压开孔管件焊接当中,在实际应用中提高了作业效率、焊接质量和安全性,同时填补北京燃气在此领域中的技术空白。

张海军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先后研制出了便携式坡口机等多项创新成果,并通过“五小”创新成果应用转化实用型专利10 个,取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实现了专利资源共建共享。他还圆满完成了各类农村煤改气、小汤山等大型技改工程和抢修等重点工程任务。

张海军正在对燃气高压管进行检修

“工匠精神不仅仅考验人精益求精的技能,更要求工匠要具备勇挑重担的责任心。”张海军说,现在,他的很多徒弟基本功过硬、焊接工艺高超,不仅多次在技能大赛中获奖,并且也能收徒教学了,更是有两名徒弟在集团享有高级技能津贴。张海军的创新工作室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技能实训的核心基地、技术骨干培育的孵化器,走出了传承与创新并举的新征程。

叶英工作室 保障地下安全,守护地上繁华

《管子·度地》 说“内为之城,外为之廓,日中为市”,“城”主要负责防卫,“市”则指进行交易的场所。城市作为一个国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进化发展迅速,象征国力更加强大、国家更加繁荣,由此千万城市组成国家,才有足够强大的实力长立于世界。城市的繁华离不开千千万万建设者的努力、无数科研人员的研究,才让我们居住的城市自由便利。桥梁与隧道工程博士、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叶英,作为地下空间信息化平台体系建设“叶英工作室”的领军人,就是众多市政工程研究者其中之一。他多年来致力于市政工程建设,深耕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信息化施工及安全运维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面,他提出“角度偏移、综合参数”预报理论,负责研制的USEP21 型地下工程施工综合参数与空间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在隧道施工信息化预警平台研究方面,他提出了隧道施工信息化的广义概念,研制的TMIGS 隧道施工信息化预警平台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三维动态数据监测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运营隧道管养方面,他提出了“隧道移动医院”的理念,研制了TMH 隧道健康诊断、评价及快速修复一体化平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针对城市浅层地下空间探测难题,他提出了浅层瞬变电磁雷达的基本理论,成功研制出结构病害、道路病害、隧道超前探水等TER 瞬变电磁雷达系列设备,实现在城市强电磁干扰背景下地表至较大深度地质体的快捷、便利及无损探测,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以上研究成果,对隧道施工安全保障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他为美丽城市的建设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围绕“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目标,叶英工作室积极参与国家、北京市及行业内重点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在专业能力、核心技术、科研成果等方面居于市政工程行业前列;着力打造结构合理、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构建产学研用和收支平衡的转型发展体系,形成技术服务于工程和成果转化为效益的良好发展态势;充分利用研究生培养、技术创新、岗位成才等平台载体,突出作用发挥,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按照选拔、培养、使用三个环节,建立健全“全链条”运行机制;切实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打造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梯队;定向培养或引进3-5 名行业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打造了一批总量充足、结构合理、梯次配备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叶英在北京兴延高速隧道工程现场

目前,围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首都发展战略,叶英工作室以地下工程建设与运营安全保障平台体系构建地下工程综合参数与空间超前地质预报平台、地下工程突发事件预警与应急响应平台、地下工程抢险加固平台为重点的多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为北京地区地下工程施工的系列安全保障做好贴心服务,全心全力推动北京市政建设。

如今,叶英和团队仍在继续完善地下工程建设与运营安全保障平台体系。未来,为了城市建设的发展,让人们拥有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叶英工作室会在城市市政工程研究中倾注他的所有理想,不断探索研究,攀登科研高峰,为国家强盛贡献自己的毕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