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胡英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 年8 月27日逝世,享年89 岁。
1934 年6 月,胡英出生于上海,祖籍湖北省英山县。195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并留校工作。
留校任教整整70 年来,三尺讲台铸就了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胡英特别重视课堂教学的板书,他说:“一个好的板书,既是学科内容的展示,又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展示”。授人以鱼不如授以渔,众多师生受益于胡英的教诲,从他那里学到了科学的方法论,获取了学习新知识的钥匙。回到实验室,胡英又是一位脚踏实地的科学家。他说:“科研是需要攀登的,不是靠走平路能达到的,千万不能浮躁,不能只顾眼前的小利益而忽略了国家的、民族的大利益。”
时代的变化,科学的发展,也必定要求教学与科研一样提倡创新。“每年准备教材、上课都必须充实一些新的内容。”胡英这样说。他提出了一系列教育与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推动了全国面向21 世纪的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改革。他主编《物理化学》(第一至第七版)教材和《物理化学参考》,首创性提出物理化学新框架,提出“少而精和博而通”的教学思想,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化学化工领域的专家。
胡英长期从事分子热力学研究,提出统计力学理论推导、计算机分子模拟和实验测定相结合的现代分子热力学研究方法,引领国内流体分子热力学研究30余年,为我国化工学科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20 世纪80 年代,胡英突破传统认识束缚,首次提出“流体混合物的局部组成随密度降低反而增强”的思想,并构筑了反映近程有序远程无序的流体径向分布函数模型;针对含氢键的缔合分子混合物系统,建立普遍化状态方程,可应用于任意化学缔合和物理作用的流体。90 年代,他系统开展高分子溶液和共混物的研究,开发了基于格子模型的高分子溶液相平衡分子模拟方法,建立了具有严格统计力学基础、形式十分简洁的高分子系统状态方程和混合亥氏函数模型,可以准确计算高分子系统的pVT 关系和各种复杂的相平衡;他在多分散系统的连续热力学研究中,建立了可用于任意分布多分散系统相平衡计算的样条函数导数法,构建了多分散系统的旋节线和临界点判据;2000 年以后,他建立了能描述固液界面高分子分布和界面性质的高分子密度泛函理论,首次提出将分子的电子云结构和非均匀流体的密度分布纳入统一的密度泛函理论体系进行研究的思想。
2010 年第十二届国际流体相平衡(PPEPPD)会议在苏州召开,这是该会议第一次在中国举办。会议首次设立的PPEPPD 卓越成就奖只颁给了两个人,一位是长期在化工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的泰斗——美国工程院院士桑德勒,另一位就是胡英。
“人生的乐趣在于不断地追求……我愿意继续为我国的化学教育事业竭尽绵薄之力。”2008 年,彼时74 岁的胡英在上海市“教育功臣”授奖仪式上的话语平实,余音犹在。如今,这位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战士”,把辉煌永留人间,把忠诚为人、严谨治学的精神植入华东理工大学每位师生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