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龙|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贡院校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给出了思政课创新发展的方向和方式。因此,“大思政”理念的贯通离不开每一节高中思政“小课堂”的实践。“小课堂”是具体、微观的,“大思政”则是抽象、宏观的;“小课堂”是“大思政”的前提和基础,“大思政”则统领和升华“小课堂”。因此,高中思政课教学,既要在“小课堂”中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传递给学生,使教学相长,又要在不同的教学形式中融入“大思政”理念,用“大思政”理念提升课堂的教学深度,增加课堂的广度和温度。如此,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在课程实施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课程标准》中的这一论述,直观地点出了“小课堂”教学方式中蕴含的“大思政”内涵。
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内容抽象、理论性极强,主体内容包括“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执政理念”两部分,若只是简单讲解,产生的结果可能就是“满堂灌”或者“一言堂”,即教师说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听得懵懵懂懂甚至漫不经心。为了避免出现此类现象,笔者采用议题式教学法,以“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议题为引领,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随时进行点拨、提示、追问、解惑等,与学生共进步。
[教师活动]课前布置相关的实践调研任务:(1)你们小组参观的中国共产党的纪念馆或博物馆的名称是什么?(2)你们小组采用的是线上参观还是线下参观?(3)为什么选择这个场所?(4)你们小组在参观过程中重点收集了哪些方面的资料?(5)你们小组打算以何种形式呈现最终的实践成果?
[学生活动](1)成员组成:每小组设置1 名汇报人(负责最终实践成果的汇报)、多名信息收集员(负责收集本小组所需要的资料信息)、1 名记录员(主要负责将信息汇总、润色)。(2)汇报时间:每小组5 分钟(上限)。(3)一个小组汇报结束后,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提问,该小组成员需要作出回答或解释说明。(4)各小组汇报全部结束后,可以将所有小组的实践成果汇总,作为班级重要的学习资料,不断进行补充、完善。
这样的安排坚持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实践参与热情,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信息收集与提炼以及沟通分享能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课前的布置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汇集成小组的共识。在整理的过程中,学生能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因为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同甘共苦,受到人民的爱戴。同时,学生也能明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从而体会到教科书中对“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执政理念”的现实解读。有理有据,就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样就更易攻克教学难点,巩固教学重点。更为重要的是,所有的这些结论均出自学生的实践成果,政治认同核心素养便悄然植根于他们的内心。这样的教学不仅对教科书中的抽象理论进行了具象解读,而且真正体现了“小课堂”教学方式中的“大思政”内涵。
《课程标准》提出:“评价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着重评估学生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这指明了评价的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评价的目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评价的方向(学生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课程标准》列举了4 种不同教学方式的评价角度,具体如下。
活动型学科课程:一般采用“求同”取向与“求异”取向相结合的验证思路。
辨析式学习:能否切实把握过程与结论的关系;能否有效掌控导向性与开放性的关系;能否恰当处理思想内涵与辨析形式的关系。
以案例为载体的综合性教学:考查学生整合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议题为纽带,以活动任务为依托,不仅评价有关学科内容的学习效果,而且评价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可以学生的自我记录、自我小结为主,兼顾同学、教师、家人、社区工作人员等的评价。
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线上线下交流会”“师生共同答辩会”“模拟新闻发布会”“小组心得分享会”等自评、互评、他评方式,以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政治认同度、价值判断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等。例如,在进行《政治与法治》中第一个综合探究“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安排时,笔者选取了教材相关“探究活动建议”中的第4个活动建议——以“我们怎样当家作主”为议题,探究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内容和方式。
笔者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4个小组,每组最多不超过10 人,分别担当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角色。要求第一、三小组分别调研不同的自然村(各1 个),调研内容为:(1)你觉得村规民约的制订是否合理?为什么?(2)村中的大事小情谁做主?要求第二、四小组分别调研不同的社区(各1个),调研内容为:(1)你如何看待“社区公开栏”?(2)你参加过小区关于公共事务的协商吗?
这样的内容既有目的性(指向理论知识),也有开放性(学生自主活动)。除此之外,笔者设置了对照组(自然村1与自然村2,社区1与社区2),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避免样本的片面化带来的结论小众化,又体现了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这样的设计给予学生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更真实的情境,使他们可以在社会大课堂中大展身手,进而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所获得的资料是零散的、不系统的,需要进行加工、整理,形成有逻辑思维的文案或报告。缜密的思维逻辑与准确流畅的文字表述,可以体现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评价社会实践活动,角度应多样化,主体应多元化,因此笔者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评价表。
表1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表
为了让评价更加有效,对表1中的六大点八小点评价角度,笔者由高到低分别按照五级评分制设计了评价细则,如非常明确(5 分),较为明确(4分),一般(3分),较为模糊(2分),不明确(1分)。总分越高,说明学生的社会实践效果越佳,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越明显,“大思政”的理念贯通得越显著。
社会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既替代不了,又不可或缺,思政教师应该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平均分配”,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二者的平衡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各自的优势,真正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添彩。
衡量一节思政课成功与否,标准与维度有很多,学业质量的反馈是否科学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标准。《课程标准》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因此,思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通过试题的练习加以检验。因此,试题的命制和选择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执教《政治与法治》复习课时,选取了山东省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思想政治试卷中的一道题目。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2016年,武夷山被列为我国首批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国家公园“武夷山样本”的探索之路由此开启……2021 年10 月,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阐明国家公园“武夷山样本”的治理经验。
选取这道题的依据有如下几点:其一,这是一道使用统编教材命制的高考真题,对浙江考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其二,这是一道能够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政治与法治》相关内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题,符合《课程标准》中“把握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和要求”的规定;其三,这道题的情境是真实的,而且情境所蕴含的价值、功能、作用丰富多样,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可以进行解答;其四,这道题主要体现出思政学科任务中的“描述与分类”和“解释与论证”两种类别,可以有效测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真实发展水平,并蕴含着“大思政”理念中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目标任务。
学生在分析与作答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典型性错误:第一种是“全面撒网”,即堆砌知识点(脱离材料);第二种是材料的个人解读(脱离理论)。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掌握政治综合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针对这种现象,笔者采取了非常直观的表格形式对试题和教材加以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与“匹配的教材理论”对应分析
综上,高中思政“小课堂”中的教学方式、评价体系、学业质量等,都应紧紧围绕“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一课程性质并且为其服务,而落实课程性质的过程必须贯通“大思政”理念。由此,通过高中思政“小课堂”的学习、探究、共享,学生就能逐渐养成立大志、明大德的优良品德(“大思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