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雪峰
(安阳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0)
提到河南,大家较为熟知的是“豫剧”,对河南民歌了解较少,河南民歌分布在全省的各个地区,风格特点鲜明,歌曲数量繁多,一部分与劳动号子相结合发展成为曲艺,大多流行在城镇。河南民歌既保留了少数民族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地域认同,又在极其丰富的民族音乐艺术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滋养下,在音乐节目主题和歌曲作品数量上呈现出一派繁荣发展的势头。河南民歌反映了河南人民的语言文化特色,反映了河南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劳动生产状况,也反映了河南人民的情感。《蛤蟆洼》是一部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农村声乐表演作品,它真实描写了河南农村的风土人情。近年来,它以幽默的表演形式以及花腔技巧的演唱在大型音乐会和艺术比赛中崭露头角,体现了风格独特的河南民歌的音乐性和艺术文化魅力。本文从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征、歌唱表现和情感分析几方面带领大家深入了解这首风格奇特的河南民歌。
《蛤蟆洼》是由乔金文创作的著名古筝曲《汉江韵》改编创作而来,乔金文于1962 年创作出这首《汉江韵》筝曲,表现了人们欢欢乐乐忙春耕,意气风发夺丰收的愉快心情,后由曹文工作曲创作了这首《蛤蟆洼》。与筝曲异曲同工的是,两首作品同样描写了农村人民丰收的喜悦之情。
《蛤蟆洼》是在河南坠子的基础上改编而来。河南坠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音乐表演形式,由坠子道情、莺歌柳和坠子三弦曲等组成,起源于河南开封,调式多采用徵调式——这也是河南坠子的基本调式。此外,还采用了宫调式,以四声音阶为主,其中有4 音和7 音的加入,唱词较为规整,并加入了衬词,主要有七字句和十字句。大调曲子常用七声音阶,七声音阶里的4 音往往唱为#4,这一音阶特征使曲子具有独特的曲艺音乐风格,主要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蛤蟆洼》全曲主要运用2/4 拍,速度大约是小调快板的两倍,大调的色彩欢快明朗,歌词诙谐幽默、形象生动,旋律线条起伏较大。歌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农民看到蛤蟆地变庄稼地的喜悦心情。该作品描写了一处地势低洼、不长庄稼的沼泽地里水坑连着水坑,雨季时雨水填满了水坑,田地变得坑坑洼洼,蛙鸣四起。自从政府兴修水利,农民的沼泽地变成庄稼地,各种农作物大丰收,他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歌曲歌词优美,曲调清新朴实,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贴近生活,深受河南广大地区的人民的认同和喜爱。
《蛤蟆洼》全曲共89 小节,大调调性。曲子的整体结构表现形式为二部曲式,D 大调。从整体调式以及调性结构来看,其与其他大调三部曲子的调性一样。河南民歌《蛤蟆洼》的音乐风格和特点主要来自河南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河南人民热情淳朴、憨厚直爽的性格尤为鲜明,这在河南的多数民歌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由于河南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域的河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总体来说,河南民歌在歌曲的旋律和结构上具有很强的口语性,旋律韵味独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笔者收集整理中国传统汉族民歌的相关资料时发现,河南传统民歌内容以中国传统的五声大调式为主,因此,宫、商、角、徵、羽在河南民歌曲目中已经有充分的涉及和广泛的运用。在音阶运用方面,河南汉族民歌采用了五声音阶、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其中,五声音阶在河南汉族民歌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在五声音阶中加入#4 这个音是其特点,流传甚广,形成河南民歌独有的韵味。例如,《蛤蟆洼》中出现的5 到#4 到5 的转变就是比较典型的1、2、3、#4、5、6、7 七声音阶。
河南有“中州”“豫州”之称。一个地方的语言特色的形成与当地人们的风俗习惯、生产劳动和乡土人情等因素分不开。河南民歌也是一样,它是几千年来河南人民代代流传下来的语言音调,与现在人们口中的“河南话”关系密切。河南方言的代表文字之一是“中”这个字,其也是河南人民日常生活交流中使用最多的字之一,一个“中”字可以表示赞同,具有“好”“可以”的意思。河南人的方言与汉族民歌有直接关系,河南人说话有一种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感觉。这种语调在外地人听来会觉得河南人说话带着一股子“艮”劲儿,但这正体现出河南人坦诚自然、真实质朴的性格特点。河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发源地,孔子当年专门来河南学习“雅言”(类似今天的普通话)。古代的西南官话属于河南方言,可以看出河南方言在中国语言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蛤蟆洼》是一首具有浓郁农村生活气息的作品。乐曲中演唱的语言都是河南话,歌曲的旋律是按照河南话的语调进行创作的,所以,掌握好河南方言的发音特色对于演唱好《蛤蟆洼》这首作品非常重要。在作品中要特别注意“蛤”字的发音,“蛤”字在普通话中读音为“ha”(二声),但在河南方言发音中读“he”(四声),所以,应该演唱成蛤蟆(he ma)洼。
河南地处我国大别山以北的广袤田野上,它从东到西、从北到南有绵延千里的平原,其民歌有着独特的音阶调式。山区与平原地形迥异,山区人民的语调也与平原地区人民的语调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河南省目前有几种流传较广的方言,一种是中原话,就是河南普通话,在河南的华北地区广泛流行,如中部的郑州、豫北的鹤壁、豫西的洛阳、豫西南的南阳、豫东的开封和驻马店地区。另一种流行于豫北和太行山之间,该地区的语言特点接近晋语,主要分布在济源、焦作、新乡和安阳地区,而安阳市西部的县级市林州市的语言则融合了河北省的一些方言特色,外地人很难听懂。
声乐表演是一门现代表演艺术,优秀的声乐艺术表演家不仅要有专业的表演技巧、优美的音色和宽广的音域,还要通过真挚感人的艺术情感表现技巧以及绚丽的舞美效果来呈现舞台表演艺术的魅力。《蛤蟆洼》这首作品的主人公为精悍而带有泼辣感的中国农村妇女,在演唱时应该完全投入到角色之中才能够紧密贴合歌曲中的人物形象。优美的歌声与舞台表演艺术效果是紧密相连的,这样才能使演出更加灵动,更加形象。表演动作可以跟随歌词及相应的情景变换,但也不能过度夸张。在中国民歌的艺术表现上,歌唱手势的运用也非常重要。在表演《蛤蟆洼》歌词开头的“去年,蛤蟆洼”时,可以用手指向前方,好像所指的地方就是那片洼地。对中间出现的西瓜、玉米棒槌等,可以用环抱的姿势来表现丰硕的成果。结尾花腔部分的大笑可以弯腰、捂嘴大笑。最后“蛤蟆变庄稼”这句,可用双手叉腰的姿势来显示妇女看到洼地变田地时得意洋洋的状态。其次,眼神的交流在表演中也非常重要。在舞台上表演时,要充分了解“眼法”的表现力,演唱者需要用眼神与现场观众进行交流,表现精气神。眼神的变化可以根据歌词的内容从左到右、由远及近地将观众带入到画面之中。在塑造人物时,身体表现要优美灵活。舞台上的声乐演员一定要让听众感受到轻松愉悦、充满活力和奔放的感觉,演员应该注意自己的身体表现,这与歌曲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塑造密切相关,演员要在日常练习中多注意自己手、眼、身、法的训练。
《蛤蟆洼》歌曲的特点是2/4 拍,小快板速度,演唱情绪欢快从容。一开始的前奏是由弱到强,由慢到快,钢琴伴奏织体采用八分和十六分音符,非常生动形象地模仿洼地蛤蟆的叫声。从一只蛤蟆到两只蛤蟆由弱渐强,最后引起了洼地一片蛤蟆的叫声。歌词第一句念白的咬字要清晰准确,下滑音的部分用河南话演唱会显得更有韵味儿。歌曲旋律强弱变化明显,音乐旋律结构规整,旋律线条流畅灵活,起伏较大。第一句以半说半唱的形式开始,在自由延长音后紧接着进入小快板的节奏,演唱时应注意强调每小节的第一个字,运用甩腔的技巧演唱出来,“变化实在大”这句后三个字要加重语气,使字头喷口而出。同时,配合运用钢琴伴奏技法,突出节奏型,强调每一小节第一拍的音乐节奏型和重音。此外,在钢琴伴奏中要充分运用多种伴奏技法,增强钢琴音乐的韵律。
第二部分是全曲最为精彩的部分,风格独特的花腔演唱是作品最为华彩的部分,曲式总体呈现出方整性,节奏紧凑,十六分音符加上八分音符的顿音形象模仿出妇女开怀大笑的情景。36 小节的“咦咦咦”与休止符的节奏型一样,但演唱时应唱出不一样的力度,做到声音断与连的结合。这里的花腔对于演唱者来说比较有挑战性,需要横膈肌肉群不停收缩运动,并且保持较高的歌唱位置。在平时的训练中,应按照科学的练声方法找到大笑时的感觉,体会横膈肌的力量,把握好气息的控制,在高位置和深气息的支持下自然地笑出来。
《蛤蟆洼》是一首有浓郁农村生活气息的声乐演唱作品。歌词纯朴,具有通俗化和生活化的特点。歌词一开始用去年和今年作对比,展现出去年蛤蟆洼地到如今变成田地翻天覆地的变化,田地大丰收,老百姓终于过上了好日子。歌词接着出现高粱、玉米、花生等农作物,曾经的蛤蟆洼经过政府的修缮彻底变成了庄稼地。作曲家在作品中使用了一系列的语气助词,如“呀”“嗷”“嘿”“呦”等,使歌词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些衬词都来源于河南人在平时生活交流中使用的语言,将其运用到作品中,不仅与曲调互相映衬,并且突出了歌词的原汁原味。最后,歌词中不断重复大笑的语气,把歌曲的情绪推向高潮。为了更好地展现表演效果,《蛤蟆洼》还充分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技巧,主要有缓缓下滑的颤音、顿音和前后倚音,它们为作品的整体表达起到了独一无二的作用。
这首描写农村变化的民歌既描写了景象又抒发了情感。歌词通过描述农村的蛤蟆洼地变化赞美国家支持农村发展,使农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歌曲开头就讲述了蛤蟆洼的状况,歌词既夸张又形象,到第三句,有一段很长的笑声的段落,而笑声的感觉也前后不一样,先是欢乐的笑声,再到满心欢喜的大笑,随着歌曲节奏越来越紧凑,到最后是抑制不住地开怀大笑,歌曲情感随着笑声的变化越发浓烈,妇女们笑到要喘不过气了。“高粱竹竿粗呦,玉米棒槌大”这句歌词在第一次演唱的时候要表现得夸张些,像一个农村妇女骄傲地向周围人炫耀她的劳动成果,得意洋洋。在第二次演唱时,在情绪上稍加克制,像是悄悄地把自己的丰硕成果告诉别人,将这份喜悦埋在心里却又抑制不住地露在脸上。到最后结尾的花腔部分,歌曲的情绪情感达到最高峰,要淋漓尽致地将蛤蟆洼地变成庄稼地后农作物大丰收的喜悦心情表现出来。
河南民歌是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流,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宝藏,它是河南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劳动发展中创造的,是河南人民勤劳智慧精神的结晶。《蛤蟆洼》这首作品汇聚了河南人民勤劳勇敢、不怕吃苦的精神。通过对这首作品的整理分析,希望大家更好地感受河南民歌的独特魅力,为传承及发扬河南民歌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