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高婷
登高、插茱萸、簪菊花、喝菊花酒是古人庆祝重阳节的仪式,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传达了古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说到九月初九重阳节,大家应该不陌生。1989年,我们国家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到了2 012 年,国家又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重阳节为“老年节”。如今大家应该已经习惯于在重阳节问候、探望老人。而在古代,这个节日也与尊老、敬老有关。
究其缘由,有一种说法是:数字9跟长久的“久”字谐音,而9在个位数字中又是最大的,因此九九重阳包含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另一种说法是,重阳节在秋天,天高日朗,象征着老人精神矍铄;又是收获的季节,对应到人的生命,也是收获智慧和尊敬的时候。
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九月初九为什么被称为“重阳”节呢?这是因为在《易经》中,数字9属阳,九月初九是两个九(古人认为的最大阳数)叠在一起,因此就被称为“重阳”。
说到与重阳节有关的古诗词,大家首先想到的通常就是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说到了古时候重阳节的两个比较重要的风俗:登高和插茱萸。
其实重阳节还有个别称,就叫“登高节”。登高,也就是爬上高山或者登上高楼。
关于这个风俗的来历,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山神崇拜,古人认为“九为老阳,阳极而变”,因此要登高托庇于山神,避开不祥。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登高习俗来源于现实生活:每到这时候,山上的野果、药材成熟了,人们便去采摘,也称“小秋收”。
不过登高成为重阳节的普遍活动,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跟春天去踏青一样,在秋高气爽时人们也喜欢去踏秋,也就是如今所说的秋游。不过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古人秋游要特别强调是去登山,往高处走呢?
我想这可能跟秋季的气象有关:此时天高云阔,登高远望,景物变得更为明朗,空间也变得更为辽阔。唐朝诗人刘长卿写过一首《九日登李明府北楼》,就说道:“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
扫码参与互动
唐朝诗人杜甫的七律《登高》写在深秋,应该也是循着重阳登高的习俗。在这首诗中,他写下了一个非常开阔的场景,也是后来被不断传诵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一时期,他还写了一首《秋兴八首(其一)》,诗中的景象同样无比辽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这首诗还有两句写到菊花:“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是杜甫说自己滞留远方已经有两年了,两次看到这里的菊花开放,却还是没有等到归去的机会。菊花与重阳节的关联也很深,我们等会儿就会讲到。
开篇王维的诗中提到的另一种重阳风俗是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四季常绿的植物,带有浓烈气味,有轻微毒性,古人用它来除虫、防蛀、消毒。茱萸在初夏时节开绿白色小花,到秋后成熟,重阳节正是气息最浓的时候,人们便用它来“辟恶气而御初寒”。
茱萸的佩戴方式有好几种:可以佩戴在手臂上;或者做个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挂起来;也有插在头上的—王维诗里的“遍插茱萸”应该就是这种;此外也有插在门户上的。
唐朝诗人孟浩然的《九日得新字》诗里也说到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习俗:“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不仅自己佩戴,还要寄送给远方的亲人。这跟王维在诗中想念山东兄弟,是一样的。
除了插茱萸,古时候重阳节还有簪菊花的风俗。人们把茱萸和菊花并举,将茱萸称作“辟邪翁”,而将菊花称为“延寿客”。唐朝诗人郭震的《子夜四时歌六首·秋歌》中说:“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把这两种植物的主要用途说得比较清楚。
写西汉首都长安的《西京杂记》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的菊花酒酿造方法:“当每年菊花盛开之时,采其茎叶,杂以黍米酿成,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每年秋天菊花盛开时,取它的茎和叶,加入黍,也就是黄米酿造,要放一整年,到第二年重阳节时拿出来喝。这个做法看起来比较复杂。
到了宋朝,《梦粱录》书中则记载了另外一种菊花酒:“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这就简单多了,只要把菊花、茱萸投入酒中即可。花儿轻飘飘地浮在酒面上,又好看,气味应该也是好闻的。如今或许大家也可以试试,比如把酒换成茶或饮料,但要注意清洗花瓣哦!
当然,菊花那么美,仅仅只是拿来泡酒(或做饮料)就可惜了。观赏菊花也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因为大部分植物在春夏开花,菊花却在寒霜已经开始降落下来的秋季开放,古人便赋予了它凌霜傲寒、不与百花争艳的品格,把它放入象征君子的植物(梅兰竹菊)序列。
说到赏菊,最有名的肯定是晋朝诗人陶渊明。大家都熟悉他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也的确成了后来许多诗人心目中关于“归隐”的理想状态。
此外,陶渊明还爱饮酒。隐居、菊花和酒,这几个元素叠加在重阳节这一天,就有了一个著名的“白衣送酒”的故事。故事说到,有一年重阳节,陶渊明望着满园秋菊,写了首诗,叫作《九日闲居》,诗中说道:“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可是,好玩儿的是,他酒兴大发,却发现身边没有酒。
据说就在此时,他看见一个白衣使者拎着酒,向他走来—原来是当时的江州刺史王弘派人送酒来了。这位王弘喜欢结交天下名士,曾多次给陶渊明送酒。那一年重阳节,正好送在了点上。
这件事,后来被唐朝诗人刘长卿写进诗里—就是前面提到的那首《九日登李明府北楼》。不过诗中说的是:“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这其实是拿白衣使者给陶渊明送酒的典故类比自己和身边的人。刘长卿对诗题中的这位李明府说:您就不必送酒来了,我自己带着酒去拜访您。把这个典故用得风雅有趣。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诗人们的生活姿态。
屈原在《楚辞》中曾经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木兰在早春开花,菊花则在秋季开放,因此这一句中的“朝饮”和“夕餐”并不是实指一日之间,而是一种象征性的写法,把这两种美好的植物及其所代表的美好品质,一起呈现出来。
这也是我们在秋高气爽的重阳时节,登高远望、观赏菊花时所能够感受到的心境。最后,给大家推荐几首可以与孩子共读的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兴八首(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九日登李明府北楼
[唐]刘长卿
九日登高望,
苍苍远树低。
人烟湖草里,
山翠县楼西。
霜降鸿声切,
秋深客思迷。
无劳白衣酒,
陶令自相携。
袁坚
文学博士、早教专家、潜水员、专栏作者,出版有《带上思维导图读绘本》《带上思维导图去旅行》《带上思维导图写作文》,联合翻译绘本“神奇的世界”系列,创作《小狐狸卷卷》系列儿童故事,创作“山海经”系列海洋主题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