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白计明(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校长) 编辑 ▏李美锟
现在孩子们所处的时代,早已经不是物质和精神匮乏的时代了。尤其是处在互联网时代,孩子们受到了很多诱惑,也面临很多挑战。所以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顺势而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也被刻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的校园中,除了纪念学校前身是“北京市第123中学”,更是希望学生们可以感悟到:万事万物本就起源于微小,牢记初心,厚积薄发。白计明作为现任校长,有着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对于学生和父母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面对当今的教育现状,他有很多观点希望和父母们探讨。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很多父母开始讨论一个问题:教育的主战场到底应该是学校,还是家庭?其实,这部促进法出台的背景就是因为现在的家庭教育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孩子的心理问题、肥胖问题等,而这些问题与学校的教育有关,但更多的是和家庭教育有关。
白校长解释说,我们现在的家庭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家庭关系呈一个倒三角形,导致孩子会接受来自上面一层又一层的家庭成员对于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家庭教育的职能被弱化了,甚至已经被异化了。在社会和学校筛选的评定标准中,学习成绩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导致在家庭中,父母也将提升学习成绩作为重要的家庭职能。因此不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感受到压力增大,包括家庭支出都因此而压力陡增。现在流行的词语“内卷”就反映着这样的一个现实情况。当家庭教育试图取代学校教育,成绩变成衡量标准,势必会对孩子甚至是整个家庭造成困扰。
所以,白校长认为,根据对象的不同,其实教育的主战场是不同的。学业的主战场必然是在学校,这是学校教育需要攻克的难题;而孩子的品格、情绪、习惯的主战场,一定是在家庭当中。在家庭中,孩子要明白什么是亲情、什么是家庭责任、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庭作为家庭教育的主阵地,孩子在家庭这个环境中吸收的“营养”,和学校是不同的,也是学校不可替代的,不能混淆。
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白校长结合多年一线教学经验,提出了“一、生、和”教育理念,希望可以为孩子带来最质朴、最真实的教育。
一: 育人是教育的本源,是教育的初心使命。
生: 学生是学校的中心,学生在学校学习生存技能、尊重生命价值、提升生活品质。
和: 君子贵和而不同,人要与自然和、与社会和、与自己和。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学校是1959年建校,学校的建材用的是当时修建人民大会堂的余料,所以学校建校的目的,就是希望每个孩子平等地接受教育,这也是学校存在的价值。所以‘一’是本源,每当我看到学校的一砖一瓦,也时刻提醒着自己要回到教育的初心上来。”白校长在讲述学校历史的同时,也希望父母回归家庭教育的初心。他认为,其实所有父母的初心都是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但随着孩子长大,遇到的挑战越来越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有时候不免会以牺牲孩子的睡眠、运动、娱乐等时间来换取所谓的成就,有时候就会压得孩子透不过气。在“内卷”的时代,白校长希望父母也经常回顾心中的“一”,把养育孩子的目标定得更为坚定和纯粹。
白校长解释道,我们经常说“学生”的“生”,第一个含义应该是生命,就是学习敬畏生命;第二个含义是生存,是指不论文凭多高,都要学会生存,这才是人的立足之本,如果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孩子就丢了人类生存的本领;第三个含义是生活—学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品质和物质水平有关,它不是绝对的关系,父母也不能因为要提升孩子的学习水平而牺牲了生活水平。只有我们的孩子能够敬畏生命,学会生存,并且能过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他的人生才是丰富的、饱满的。
“和”顾名思义就是和谐,白校长希望学生们都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首先,就是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白校长认为,其实孩子们学习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知识,涉及的关于大气污染、动植物保护等内容,都是在学习掌握自然界的规律,学习与自然和谐相处。其次,孩子要学会和父母、同学、老师和谐相处,踏入社会后要和同事甚至是陌生人和谐相处。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其实都是能帮助孩子了解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帮助他实现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阶梯。最后,一个人要学会和自己和谐相处。我们很多时候发展不好,情绪不高,原因就是不接纳自己。白校长说:“如何与自己和平相处,这是一个大命题。作为教育者,也包括父母,我鼓励孩子欣赏自己,当然我们更要发自肺腑地去欣赏每一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我对教育的理解就是‘全面发展,和而不同’。”
时代在变,家庭教育也要顺势而为。父母不应该成为居高临下的审视者,所有的家庭成员之间,爱、尊重与信任都是相互的。
白校长非常理解父母对于孩子的高期待,但他认为,高期待的背后,一定是言传身教。即父母期待孩子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要去努力成为那样的人。现在的孩子也许不缺爱,但是很多家庭都无法给予孩子最基本的尊重。很多父母自己当年的学习成绩很好,但事与愿违,孩子没能像他们当年那样优秀,就会用非常焦虑、暴躁的心态去控制孩子,用自己曾经的目标和努力方式去要求孩子。对此,白校长提醒说:“父母不应该拿着自己过去的学习经历去对标孩子,时代环境不同,孩子们现在基本上什么都不缺,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他用父母原来的学习动机去拼搏是不现实的。我们要为孩子找到他能为止奋斗的内在动力。”
白校长还提醒父母,不要总是试图去用语言改变孩子,尤其是“祥林嫂”式的沟通方式,当语言变得苍白无力,低水平的重复变成了琐碎的唠叨,反会让孩子逆反,他不但无法从父母身上获得启发式的思考,更无法获得父母希望他拥有的学习品质。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应该成为说教者,而是应该努力营造一个适合沟通的家庭环境,在这个环境里,父母可以和孩子探讨自己曾经的奋斗,正视孩子现在面临的困难,谈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思路,畅想未来和理想。在这样的环境以及这样的讨论过程中,孩子会形成自己的思考,会自己设定目标,学习解决困难,学会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