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礞礞,王建磊,苟文强,田 园,王 晶*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
2 利津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东营 257400
3 勃林格殷格翰动物保健(上海)有限公司,上海 200040
世界奶牛协会统计,全世界约有2.2 亿头奶牛,约1/3的奶牛患过各种类型的乳房炎。全世界每年因乳房炎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50 亿美元,美国达20 亿美元,英国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67 亿英镑,日本5 亿美元,我国达30 亿元。另外,乳房炎引起奶牛产后发情和妊娠时间延长,乳营养成分指标下降以及乳房炎治疗过程中的抗生素残留对人类造成的健康危害等,都是难以估量的。
基于以上背景,奶牛乳房炎的相关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也在不断出新。本文选取2020至2023年3月在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发布的论文,进行奶牛乳房炎科研进展动态信息综合分析和经典文章观点提炼,旨在为牧场了解国际最新的奶牛乳房炎科研进展和观点提供帮助。
选择在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通过组合检索选取主题关键词(cow OR cattle) AND(intramammary OR selective dry cow therapy OR mastitis OR disease OR antibiotic OR ITS),共检索到2020至2023年3月发表的期刊文章(试验性论文和综述)共52篇,见图1。
图1 基于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的奶牛乳房炎相关发文统计(2020 至2023 年3 月)
此主题领域每年平均有16篇顶刊发文(不包含2023年),2020年、2021和2022年发文数量分别为9篇、18篇和22篇。
对发文作者来源机构进行统计(图2),参研机构有Auburn Univ(美国亚特兰大的奥本大学)、Univ Calgary(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Hosp Univ Gran Canaria Dr Negrin(大加那利岛奈格林博士大学医院)、Univ Antioquia(哥伦比亚安蒂奥基亚大学)等,其中Auburn Univ和Univ Calgary为主要的研究机构。
图2 基于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奶牛乳房炎发文量前30 位的来源机构(2020 至2023 年3 月)
进一步对检索结果人工去噪,使用CiteSpace对检索机构数据进行内容分析,挖掘国外乳房炎研究的热点以及热点迁移等情况,结果研究如下。
关键词是文献内容的整体凝练和研究主题的高度概括。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图谱通过对数据集中关键词的分析,呈现研究前沿主题。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析出的高频次、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可以深刻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保持其他参数不变,设置节点类型为关键词(Key Word),选择寻径算法(Path Finder),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的奶牛乳房炎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2020 至2023 年3 月)
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共有节点306个,连线1 105条,网络密度为0.023 7。关键词“clinical mastitis(临床乳房炎)”在图谱中占据中心地位,出现频次高达23 次,其后依次是“bovine mastitis(牛乳房炎)”(16)、“intramammary infection(乳房内感染)”(14)、“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12)、“somatic cell count(体细胞数)”(12)、“dairy cows(奶牛)”(12)等,这些高频词呈现出了国外奶牛乳房炎研究的热点或主要问题。
中介中心性原指一个节点担任其他两个节点之间最短路的桥梁的次数,高中介中心性的节点通常是连接不同热点之间的关键枢纽,可被看作是该领域的关键点、转折点和触发点。在此数据集中介中心性最高的关键词为“pathogens(病原体)”(0.55)、其后依次为“Escherichia coli(大肠杆菌)”(0.43)、“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0.36)、“association(联系)”(0.34)、“antibiotic resistance(抗生素耐药性)”(0.31)、“farm(牧场)”(0.3)(表1)。以上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具有显著影响,可被看作连接奶牛乳房炎研究领域关键词的重要中介术语。
表1 关键词频次、中心性、出现年份列表(部分)
在CiteSpace共现图谱基础上,对国外奶牛乳房炎研究的各前沿热点问题所呈现的共性关系进行模块化分析,绘制出2020—2023年该领域研究的聚类图谱,进而勾勒出该研究各主题词分布情况。聚类结果如图4所示,Q值为0.848 7,大于临界值0.3;S值为0.900 93,大于临界值0.5,表明聚类结果信度较高。这些具有高度统括性的主题词,全景式地再现了国外奶牛乳房炎研究的集中领域。
图4 国外奶牛乳房炎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
图4表明该领域聚焦“dry cow therapy(干奶牛治疗)”“efflux pump(外排泵)”“buMECs(buffalo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水牛乳腺上皮细胞)”“Staphylococci(葡萄球菌)”“antioxidant(抗氧化)”“antibiotic resistance(抗生素耐药性)”“milk yield(牛奶产量)”“ Protothecosis(Algaemia,原藻病)”“epigentics(表观遗传学)”“ udder health(乳房健康)”“dry-cow antibiotics(干奶牛抗生素)”“lipopolyysaccharide(脂多糖)”12 个主题。
报告还利用了CiteSpace关键词突现功能对奶牛乳房炎国外研究领域的前沿趋势进行了分析。CiteSpace关键词突现功能能够有效地呈现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若在较短的时间内某些关键词使用频次突然增高,则表明在该段时间内受到相关领域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突变率检测可以了解某时期较为活跃的相关文献,并根据文献的变动趋势追踪该研究的未来走向。如图5所示2020年 “somatic cell count(体细胞数)”为主要突现词,突现强度为1.32,表明它是目前奶牛乳房炎研究的重要指标。
图5 国外奶牛乳房炎突现词图谱
下面就以上分析的重点文献进行最新研究进展汇总。
对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乳房炎的发病率以及引起乳房炎病原菌情况进行评估:中国奶牛临床乳房炎的月发病率为3.3%,主要致病菌为环境性病原菌,少数为传染性病原菌。但在大罐奶样(Bulk Tank Milk,BTM)中的乳房炎致病菌则以传染性病原菌占优势,2016年Bi等[1]曾对中国894 份BTM进行评估,50.1%、92.2%和72.3%的样本分别检测到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和停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dysgalactiae);在环境性病原菌中,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结核链球菌(Streptococcus uberi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spp.)、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spp.)、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牛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bovis)和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的检测率分别为在28.6%、8.9%、35.7%、20.0%、1.3%、17.0%和67.2%。
目前关于乳房炎的研究多集中于临床乳房炎。但很多研究表明,隐性乳房炎治疗等的相关费用(48%)高于临床乳房炎(34%)。因此,防治隐性乳房炎尤为重要,体细胞数(Somatic Cell Count,SCC)高是判断隐性乳房炎的关键指标。
为了了解高SCC奶牛的乳房炎发病率,确定引起高SCC的各种因素,助力中国牧场制定乳房炎防控计划,Deng等[2]基于2019年从中国11 个省131 头奶牛收集到的DHI月度数据,构建了混合模型,首次在中国牧场中评估了奶牛的高SCC情况,发现高SCC奶牛群体的平均月乳房炎患病率为26%,每个省在15%~31%之间;集团公司拥和家庭牧场的高SCC奶牛的乳房炎平均月患病率分别为21%和33%;高湿高温季节更容易导致奶牛高SCC;胎次与奶牛的SCC呈正相关;高产奶牛乳房更容易发生感染;集团公司的SCC管理比家庭牧场做得更好。从以上结果得出结论:中国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总体表现有所改善,但仍需进一步提高乳房的健康状况,牧场应积极参与DHI计划,利用数据进行乳房健康决策。
3.2.1 乳房炎检测手段
临床乳房炎大多通过目视检查牛奶和乳房是否有临床症状进行诊断;隐性乳房炎的检测则依赖于使用加利福尼亚乳房炎试验或通过实验室牛奶样本的细菌学培养进行判断。但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中红外(MIR)光谱也开始成为预测乳房炎风险的辅助工具。
MIR光谱数据和SCC评分(SCS)在牧场普遍适用。由于牛的健康状况会影响原奶成分,MIR光谱已被常规用于测定标准牛奶成分,是测定原奶中脂肪、蛋白质和尿素等的首选方法。Lisa等[3]开发并比较了基于MIR光谱和SCS的乳房炎预测模型,发现基于MIR光谱和SCS的乳房炎预测模型在预测乳房炎方面比单独基于两种指标的模型更准确。MIR光谱给临床乳房炎预测的准确性增加了保证,使其在未来有可能成为评估乳房健康的辅助工具。
除此以外,传感器也被认为可以轻松实现乳区感染(Intra-mammary Infection,IMI)的风险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领域和工业领域一直致力于开发能实现自动检测乳房炎的传感器,这种传感器通过使用一种或多种牛奶特性的变化来实现,如电导率传感器、乳酸脱氢酶传感器、颜色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尽管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使用传感器检测乳房炎仍然具有挑战性,均未达到所要求的80%灵敏度和99%特异性的标准。基于此,2021年Voort等[4]对1992—2020年发表的文献进行总结归纳,这些文献描述了用40 种传感器数据进行临床乳房炎检测的方法,为基于传感器数据的临床乳房炎检测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过滤、转换和分类),并使用此框架对文献中描述的方法进行分类,为来自不同研究背景的人员提供参考,并就乳房炎检测主题进行有效的跨学科交流和合作。
近几年,预测IMI状况的算法(Algorithms)也有了新的进展。Rowe等[5]评价了荷兰、新西兰、美国、英国研究人员推荐的奶牛泌乳后期IMI状况预测的4 种算法,发现检测病原体的模型算法敏感性(Sensitivity,Se)和特异性(Specificity,Sp)设置分别为0.48和0.73,主要病原体设置分别为0.85和0.72;经产牛和新产牛的主要病原体检测Se和Sp设置分别为0.73和0.40,0.58和0.49;英国算法的Sp最高,仅将31%的奶牛归类为高风险奶牛,表明该算法比其他算法能更大程度地减少干奶期抗生素的使用,该算法的Se最低,表明如果采用这一算法,则63%的IMI奶牛将不会得到治疗。英国之所以采用高Sp和低Se算法,是由于他们使用了相对较高的SCC阈值,并将时间限制在奶牛泌乳的最后3 个月。干奶期乳房炎的流行率可能因不同的牧场而异;算法的设置也因目标病原体而异,在感染了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奶牛中,算法的Se设置较高。结论:没有算法能够同时最大化Se和Sp以检测所有的IMI,一些算法具有有利的Se,一些算法具有更有利的Sp。因此,建议软件开发者在算法设置上,尽量在兼顾敏感性(高Se,NPV)的同时,降低抗生素的使用(高Sp,PPV),并尽量根据不同的病原体类型细化算法。
3.2.2 乳房炎治疗手段
(1)抗生素疗法
抗生素治疗的成功与否与治疗时的SCC有关。研究表明,当SCC为80 万个/mL时,抗生素治疗会导致治愈率下降50%。因此,将SCC作为乳房炎治疗的依据,可以提高抗生素的治愈率,是可行的乳房炎管理策略。Williamson等[6]评估了标准抗生素治疗前后的SCC及与IMI治愈率的相关性。他们采集第0天牛奶样本,进行SCC计数,并对牛奶样本进行细菌培养。乳房的抗生素治疗采用盐酸西替福韦(Spectramast LC)每天1 次,持续5 天。治疗第14天和第28天采集牛奶样本。当两次采集的牛奶样本均不含可培养细菌时,证实已经细菌学治愈,总治愈率为46.2%。有趣的是,随着治疗前SCC的增加,抗生素治疗的治愈率呈下降趋势;细菌学治愈的奶牛在治疗前的SCC较低(507 041 个/mL),未治愈奶牛在治疗前的SCC较高(1 640 392 个/ mL);与治愈的奶牛相比,未治愈的奶牛在治疗后的第28天SCC更高。因此,建议未来可以开发SCC依赖性乳房炎治疗方案,以提高乳房炎治愈率并改善整体乳房健康情况。
在干奶期,要对IMI风险高的奶牛使用抗生素治疗,如果不治疗,在随后的哺乳期可能发展为临床乳房炎,影响后期的产奶量和乳品质。《欧洲干奶治疗协议》对此进行了具体规定,IMI风险高奶牛应接受干奶期抗菌治疗,除使用乳头封闭剂产品外,还应考虑使用抗生素治疗。Carrie等[7]总结了目前干奶期IMI疗法的常用抗菌药物有氯唑西林(cloxacillin)、青霉素-氨基糖苷类(penicillinaminoglycosides)和头孢匹林(cefapyrin)。
(2)选择性干奶疗法
在干奶期,给所有奶牛进行乳房内抗生素给药,称为全群性干奶疗法(BDCT),这是美国乳房炎委员会(NMC)曾推荐的乳房炎十点控制计划(NMC,2020)的关键组成部分。该计划是乳房炎五点控制计划的后续延伸,重点关注传染性乳房炎的预防和治疗,是许多国家广泛使用的干奶疗法(DCT)。但随着人们对抗生素过度使用所引起的细菌耐药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MR)担忧的日益增加,抗生素的使用开始受到限制。在奶牛养殖业中,大多数抗生素的使用与乳房炎的治疗和控制有关。为了减少抗生素的使用,牧场开始对奶牛进行选择性干奶疗法(SDCT),即在泌乳期结束时只给乳房可能感染细菌的奶牛注射抗生素,而给其他奶牛只注射乳头封闭剂(ITS)。因为,使用抗生素除了增加成本和AMR风险外,在干奶期对健康奶牛使用抗生素还会增加隐性乳房炎的风险。SDCT一直是北欧国家的普遍做法,已经证明行之有效,但其他国家还没有对SDCT确定具体的标准。
Kayley等[8]通过调查发现,从乳房健康的角度来看,倡导SDCT需要大量的证据和持续的教育来说服兽医,以增强他们对SDCT的理解。此外,也需要加强牧场相关人员对减少抗菌药物使用(Antimicrobial Use,AMU)方面的个人责任,以促进SDCT的执行。总之,SDCT方案不会对乳房健康和奶牛生产性能造成负面影响,并将大幅降低与DCT相关的AMU,从而降低对AMR的影响;建议奶业发达国家先行实施。
(3)抗生素替代疗法
很多国家在进行DCT时,采取突然停止挤奶来配合乳房炎的治疗。但DCT并非对所有病原体都有效。不管是否使用了ITS,刚刚进入干奶期的奶牛乳汁都会在乳房内积聚,导致乳房内压力增加,乳汁从乳头管渗漏并损害角蛋白的形成,从而增加了IMI的风险,这点在高产奶牛中更明显。大约干奶4 周后,奶牛的乳腺会完全复旧,并分泌富含SCC、乳铁蛋白、IgG、H2O2和NO的液体,乳头端完整性得以改善,乳头管闭合增强。因此,只有这一生理过程与乳房腺体本身所具有的杀菌、抑菌特性相结合,才能更显著地降低之后获得新发感染的风险。基于以上分析,通过免疫机制加速乳腺复旧并在干奶期增强乳头管闭合的新方法将有利于减少干奶期新发感染,并提高奶牛的舒适度和健康。
牛酪蛋白水解物(bCNH)具有治疗乳房炎和增加产奶量的效果。bCNH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可以通过模拟腺体的自然退化过程快速诱导先天免疫系统,使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BSA、乳铁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开始流入,浓度迅速增加。目前已经证实,bCNH对Staphylococcus aureus等传染性病原体以及Escherichia coli等环境病原体具有广谱抗性[9]。此次,Shoshani等[10]又通过动物试验发现,在干奶期给予奶牛乳房内注射bCNH(60 mg/20 mL无菌溶液),可以预防产犊后的乳腺新发感染和治疗由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asein Hydrolysate,CNS)引起的隐性乳房炎,并且增加随后的泌乳量,降低体细胞数;治疗后对乳房和奶牛的临床评估显示,bCNH没有负面影响,奶牛死胎、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酮病、流产等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无差异。由此可见,bCNH有望成为干奶期治疗奶牛乳房炎的抗生素替代品。
3.2.3 乳房炎预防手段
(1)乳头封闭剂
使用ITS对预防奶牛乳房炎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头胎牛。乳房炎也会发生在头胎牛身上,对未来的产奶量产生负面影响。在流行季度,头胎牛产犊前乳房炎的发病率从29%到75%不等。基于次硝酸铋的ITS已被用于预防头胎牛的产前IMI,通过在乳头内形成物理屏障防止病原体进入乳腺。Larsen等[11]研究表明,给予头胎牛ITS,可显著降低产犊时的IMI,无论产前75 天还是35 天给予ITS都可以,但要注意头胎牛IMI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牛体自身健康状况等。因此建议牧场,尤其是头胎牛IMI风险高的牧场,尽可能早期(产前75 天)注入ITS,以获得更大的益处。
ITS可单独用于SCC低的健康奶牛。目前对奶牛进行SDCT的标准主要是基于干奶时奶牛的SCC、乳房炎发病史、奶样细菌培养结果等,通常以SCC小于还是大于20 万个/mL,作为判断乳房健康和处于危险状态的标准。这种判断标准仅关注早期泌乳效应,忽视了对奶牛乳房健康、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以及代谢和炎症状态的长期影响。基于此,Lc 等[12]在15 头没有感染乳房炎的奶牛(SCC低于20 万个/mL)上,评估了使用ITS(联合或不联合抗生素治疗)对下一个泌乳期乳房健康、产奶量、代谢和炎症状态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他们将奶牛突然干奶,然后使用抗生素+ITS(AB)或仅用ITS进行治疗。在干奶前10 天至产犊后28 天内采集乳汁和血液样本,评估牛奶成分以及炎症和代谢特征,在前一个泌乳期和随后的泌乳期记录繁殖性能和产奶量,从断奶前3 周至产犊后4 周监测反刍时间,数据采用SA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各组间的总产奶量、繁殖性能、反刍时间和乳房炎发病率无差异;产奶量在分娩后的前120 天不受治疗的影响;第一个月期间,牛奶成分和SCC未受影响;与AB相比,ITS在产犊后47 天的血浆钙,在50 天、47 天和42 天的γ-谷氨酰转移酶,在65 天、50 天和47 天的生育酚以及在产犊后3 天的碱性磷酸酶水平较低。总体来说,AB和ITS牛之间的代谢和炎症状态相似,只有很小的瞬时差异。从减少奶牛场抗生素使用的角度来看,ITS可单独用于SCC低的健康奶牛,且对随后泌乳期的乳房健康和免疫代谢特征无相关影响。
单独使用I T S 可以保持乳房内有益菌的丰度。Juliano等[13]旨在评估SDCT “抗菌药物联合ITS”vs“仅ITS”对细菌多样性和丰度的影响。从巴西最大的奶牛群中随机抽取80 头高产奶牛(胎次≤3,平均产奶量为36.5 kg/头·天),在干奶日和产犊后第7天采集乳区原奶样品,用于微生物培养(MC)。根据产犊前后乳区的MC结果(有效样品n=313),313 个乳区奶样中有240 个被认为健康,38 个被治愈,29 个有新发感染,6 个有持续性感染。根据乳区的MC信息和SDCT方案,随机选择乳区进行细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两种干奶方案下,健康和治愈乳区的细菌多样性是相似的。尽管对健康奶牛仅使用ITS进行干奶处理,α和β细菌多样性没有变化,但它们确实显示出较高的细菌群丰度,而这些细菌群对乳腺有益,这意味着抗生素治疗应留给有乳房炎病史的乳区。
干奶疗法和ITS的使用还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奶牛泌乳期结束时,可使用抗生素或ITS治疗或预防奶牛乳房炎。但关于如何进行此类治疗的建议,以及牧场和兽医对这些治疗的依从性,目前还知之甚少。为了增加了解,Nyman[14]向瑞典的2 472 名农民和517 名兽医发送了牧场常规做法和兽医建议的调查问卷,14%的农民和25%的兽医做出了回应。在农民中,81%的人给部分奶牛进行SDCT,3%对奶牛进行BDCT,16%根本不进行DCT。几乎所有的兽医(93%)都开了DCT处方,其中大多数兽医开了SDCT,8%的兽医推荐了BDCT。大部分农民不使用ITS,45%的兽医从未开具过ITS处方。许多牧场的常规做法和兽医建议符合当时牧场的实际情况。这些结果表明,农民和兽医都需要更多的教育,并提出国家对乳房炎干奶治疗的相关标准需要更新的建议。
(2)乳房炎疫苗
疫苗预防乳房炎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案之一,但有效性并不令人满意。乳房炎疫苗目前存在缺陷的可能原因:一是源于乳腺免疫生物学的特性;二是来自适应乳腺生态环境的病原体,感染复发很常见。有效的疫苗必须引发不同于感染诱导的免疫机制,并且比感染诱导的更有效。基于此,Pascal等[15]建议将研究重点放在免疫学和疫苗学方法上,以摆脱当前的僵局,一是基于T细胞与乳腺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关注细胞介导的免疫对乳房的保护作用;二是研究佐剂、疫苗给药途径和给药系统等,这些也是成功的关键。
3.3.1 干奶策略对产奶量的影响
了解包括疫苗接种、前后药浴以及包括乳房内抗生素和ITS在内的干奶期治疗方案,对泌乳牛的后续产奶量和SCC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Wagdy等[16]评估了不同的奶牛干奶方式对后续产奶量和SCC的影响。2016年12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加利福尼亚州十大产奶县中的4 个县(图拉雷、金斯、斯坦尼劳斯和圣华金)选取了8 个牛场,进行了一项单盲对照随机区组临床试验。符合条件的奶牛在干奶时接受了乳房内抗生素(AB)、ITS、AB +ITS三组治疗方案和未接受任何治疗组(对照组),并在产犊后150 天内进行乳汁随机抽样检测,并在DHI测定日记录了产奶量和SCC数据,对产奶量(kg)和自然对数转换的SCC(ln SCC)进行建模。结论为:与对照组相比,接受AB + ITS治疗的奶牛在旱季产奶量显著增加(1.84 kg/天);与对照组相比,接受AB或ITS的奶牛产奶量增加(0.12 kg/天和0.67 kg/天)没有显著差异;在泌乳150 天抽样期间,与对照组相比,使用AB+ITS时,SCC降低幅度最大,其次是AB,最后是ITS。
3.3.2 限制日粮能量的干奶策略对奶牛的后期影响
干奶初期是奶牛最易发生乳房炎的时期。为了便于干奶,有些牧场采用限制日粮能量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可能会损害奶牛的免疫功能。为此,Jermann等[17]研究了限制日粮能量对奶牛内分泌、代谢和白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与限制日粮能量组奶牛相比,未限制组奶牛在干奶后血浆中的葡萄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浓度较高;随着精料补充料的增加,乳汁和血尿素浓度增加;葡萄糖浓度改变后,免疫参数和葡萄糖转运体未发生变化;血浆胰岛素浓度在干奶后升高,但GLUT3基因表达未发生变化;白细胞的趋化和吞噬活性不受饮食、限食或脱水的影响。同样,编码肿瘤坏死因子α(TNF)、热休克蛋白家族A(HSP70)和葡萄糖转运体(GLUT)-1和的血液白细胞mRNA丰度在整个研究期间保持不变。总体而言,限制日粮能量并未改变与免疫系统相关的研究因素。
3.3.3 关注乳房炎会让奶牛育种更精准
通过重视遗传改良,降低乳房炎、跛行和代谢性疾病,奶牛的健康将得到显著改善,牧场的盈利也将增加。Jhb等[18]总结了2020年1月美国中西部地区1 896 头奶牛的生产性能,得出结论:高产牛的产奶量是低产牛的2.2 倍,隐性乳房炎奶牛的产奶量比低产牛还少40%;在高产牛中,分娩早期一旦发生隐性乳房炎或出现新的乳区感染,其产奶量约为低产牛的1/2。提出要在表现优异的奶牛群中,利用基因组评估进行多性状选择,通过遥感监测奶牛福利,按微量营养素水平配制日粮,将保健重点放在预防上等建议。但需要注意的是,生产性能更高的牛群虽然饲料利用率、能量转化率更高,但总体上还是需要更多的投入,因此每头牛产生的废物也将更多,牧场应注意环境管理创新,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