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瑞丽
漫瀚调作为内蒙古西部盛行的民歌之一,是将优美动听、情感炽烈的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短调和晋、陕汉族民歌的润腔与旋法巧妙糅合而成的一个独特的民歌歌种。“漫瀚调是准格尔旗的特产之一,它的由来、生成和发展,是准格尔旗蒙、汉两族人民长期和睦相处、水乳交融的象征,是准格尔旗蒙、汉两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一个特殊歌种。”[1]民歌曲调、内核以及演唱表达范式都独具特色的漫瀚调,反映了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长期交往、交流与交融的历史。本文从漫瀚调民歌产生的历史渊源、漫瀚调歌词的特点和“风搅雪”演唱方式等方面论证了其所体现的民族交融性,在守护与传承中弘扬这一民族民间艺术。
漫瀚调的名称最早见于《内蒙古西部区民间歌曲选》一书。“漫瀚”二字,是蒙古语“芒赫”的音译,意为“沙丘、沙梁、沙漠”。漫瀚调因此也译为沙丘调、沙梁调或沙漠调。[2]漫瀚调的发源地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正是沙丘遍布之地,源于生活地貌特点的灵感,让这里的蒙古族、汉族人民选择将其作为自己的歌种名称,也是非常自然、贴切的。
抛开地域特色,漫瀚调的产生则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
早在秦、汉时期,已有汉族人民移居内蒙古一带开垦谋生。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一现象从未中断。至清代晚期,“汉人往内蒙古地方耕种土地,乾隆以前虽不积极奖励,亦未严加禁止。实际上……汉人耕种蒙地者,逐年增加。内蒙古上层阶级因租利而争招汉人或出典土地于汉人,致在内蒙古地区出现蒙汉杂居。”[3]“嘉庆、道光以后一度实行‘借地养民’政策以及内蒙古地区王公历来贪图地租而私自招民放地的结构,使汉族人口在内蒙古地区大量增加起来。”[4]至此,内蒙古地区许多地方逐渐形成蒙汉杂居的局面。此后,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大办垦务,规模之大、速度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
大量汉族民众迁入,不断地迁徙、杂居、融合,大大增加了蒙古族、汉族两族人民彼此接触的机会。这不仅促进了农牧兼营的生产方式的发展,也相应地带来了他们(汉族群众)所属地区(晋、陕、冀)的乡风民俗和文化艺术,特别是两地民歌的相互熏陶和感染。
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人民盛行“坐唱”,而汉族人民中间则流行“打坐腔”①“打坐腔”在民间口头称谓及文献记载中又称为“打玩意儿”“耍丝弦”“丝弦调”,是广泛流行于山西省北部、陕西省东北部、河北省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地方性唱腔表演形式,是当地人在农闲时节围坐在一起唱奏牌子曲的一种自娱自乐的形式,坐腔的班社称为“坐腔班”。,蒙汉群众在平时放牧、耕作之余便坐在一起吹拉弹唱,“红火”热闹。遇到婚娶祝寿,更是要以歌唱来祝贺。无论是蒙古族还是汉族,只要嗓音好,会编词,“吹起个胡胡,韶起个梅”,每人都会唱那么三两句。相近的演唱形式是促进两族民歌艺术交流的外在媒介。
两个民族的音乐交流和渐进的演变发展,使两种相异的音乐文化日渐趋同,并且双向互动。汉族移民对蒙古族音乐文化产生影响的同时,汉族民歌手也受到蒙古族音乐的深刻影响。
不仅如此,漫瀚调在其艺术构成和歌词内容上也有鲜明的文化融合特点。
漫瀚调是由歌曲和歌词组成的,曲调属于民间音乐,歌词则属于民间文学。通过了解漫瀚调的歌词内容及其表现方式,可以发现漫瀚调所蕴含的文化融合与民族交流、交融的特点。
漫瀚调歌词内容非常广泛,既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也有反映历史的题材,大致可分为时政、生活、爱情三大类。
时政类歌词主要记录社会和历史生活,是漫瀚调歌词中普遍的内容,如《兵荒马乱大招兵》《计划生育就是好》《甜美的日子开了头》。
生活类歌词是时代的晴雨表,反映了不同时期人民的生活,如《忆苦难》是对旧社会人民生活凄苦的生动再现,《杭锦旗好地方》《人人都夸土默川》《达拉特旗好地方》等则是对1949 年后生产建设飞速发展的真情传唱。
爱情类歌曲是漫瀚调歌词里篇幅较多的内容。如漫瀚调这样唱道:“哥哥唱曲儿妹妹听,十句有九句是爱情。留下那一句不用问,咱二人梦得一个梦。”可见这类歌词的普遍性,因而也出现了不少经典曲目,如《咱二人相好一辈辈》《想你想你真想你》等。
主题突出而鲜明是漫瀚调歌词的一大特点,其中直接反映蒙古和汉民族融洽相处的歌词有很多。例如在《蒙汉兄弟户挨户》中唱道:“牵牛牛花开拧成一股绳,蒙汉兄弟咱没二心,草原上挑马一搭搭高,咱蒙汉兄弟最相好。松鼠柏树常青树,咱蒙汉兄弟户挨户,同走一条大路伙吃一井水,蒙汉人民谁也离不开谁。”
又如《阿拉腾达勒》中唱道:“黄河水绕着准格尔旗流,三弯九曲它不回头。流不尽民族团结的情意厚,蒙汉兄弟就像亲骨肉。”
再如《合彦梁》中唱道:“漫瀚调调脆个铮铮音,蒙汉兄弟越唱越惹亲。漫瀚调是那盘盘根根柳,笑声声唱出个手拉手。黄河水绕着准格尔旗流,流进蒙汉人民心里头。天又长来地又久,蒙汉人民情谊万辈留……”
这些歌词都有一个共同的表述核心:蒙汉兄弟是血亲,蒙汉人民是一家。从这样的歌词中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已然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不分彼此,两族人民就像是血亲兄弟一样,互帮互助,共同生活和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漫瀚调歌词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很多主题歌词都是歌手即兴创作而成。即兴编词、临场打伴儿的方式,主要出现在对唱的形式中。歌者可能正在田间耕作,或是正在旷野放牧,理想状态就是面对面唱。漫瀚调的对唱,属于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歌咏活动,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只要嗓音好,即可“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对唱的内容十分广泛,除了反映历史的、社会的题材,更多是从生活中就地取材,一个事物、一种景象、一种心情都可以即兴编创一段主题对唱,显示了非常高超的创造力。
除此之外,漫瀚调歌词还有生动朴素的特点。由于它来自民间,所用语言皆来自原生态语汇,只要讲究生动便可达到情真意切。比如这两句歌词:“泪蛋蛋本是心上的油,心里头不难活不往出流。冷蛋子打墙冰盖房,早晨的雾水不久长。”
这样的语言形象可感,贴近百姓生活,使漫瀚调歌词显示鲜明的民间本色。
漫瀚调民歌中有一种特殊的演绎方式,即蒙汉语混用的特殊表现方式,被称作“风搅雪”。这是蒙汉文化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这实际是对唱词中混合使用蒙、汉两种语言的比喻性称谓,犹如自然界风雪交杂,两种或多种语言混用是“风搅雪”的主要特征。具体的情形就是:汉族群众唱家乡民间小调,牧民唱草原长调或短调,蒙汉语夹杂,你语中有我语,我语中有你语,唱腔中汉语夹着蒙语,蒙语中夹着汉语,像风搅雪一样搅在一起交流,彼此都知道唱的是什么。
例如下面这段歌词:
三十三颗荞麦(汉语),
“依人依松达楞太”(蒙语:九十九道棱),
再好的妹妹呀(汉语)“忽尼混拜”(蒙语:人家的人)。
漫瀚调歌词的蒙汉语混用,一般是选用人们熟悉的词语,以便使只懂蒙语或只懂汉语的人只要听懂半句,便有可能理解另半句的意思。而且选词也力求押韵,如上面歌词中汉语“三十三棵荞麦”之后,可以猜测蒙古语“依仁依松达楞太”是汉语“九十九道棱”的意思。
再比如“二套牛车拉蓿荄,路上路下眊你来”,“蓿荄”是蒙古语音译,汉语的意思是红柳,内蒙古西部地区有好多叫“蓿荄图”的村子,就是“长红柳的地方”的意思。
漫瀚调民歌中使用“风搅雪”的时候,有的是蒙汉语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句子,比如《母亲水窖塞拜奴》这首漫瀚调曲子,就是蒙汉语合起来表达一个意思的“风搅雪”,而且充分运用了汉族民歌的“叠词”,整首曲子欢快活泼。歌词是这样的:
玛奈阿呜开的一辆哗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红格丹丹推土土机,
准格尔活少内坡坡洼洼沟沟岔岔推成一片平展展的种树苗苗地,
台了台前沟沟哗塔塔乌几不清开来一辆甚机器?
……
“玛奈阿呜”意为“我的父亲”,“呼召南”意为“旗”,“台了”意为“那里”,“乌几”意为“看”,“阿丽亚图”意味“调皮的小伙子”。歌曲从歌名到唱词,都有意识地运用了“风搅雪”的手法,从而形成了强烈的新鲜感,避免了使用同义汉语词汇造成的平淡感。
再比如《羊肚子毛巾》曲,则是唱一句汉语紧跟着翻译一句蒙语,情绪直白外放的汉语唱词与含蓄委婉的蒙语唱词合成了一种完整的情绪表达,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式。
沙拉格日蟒都太大树湾,
沙拉戈坦勒丸德为下了朋友啦。
哈拉嘿令马柯钦妹子不会缝,
还就是玛内昂更沙亥将就两天吧。
……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民族词汇的相互借用,反映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比如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中至今还保留着早期汉语的词汇。“而作为现代标准汉语的普通话,也融汇了许多少数民族的词汇,如由傣语音译的地名‘景洪’‘西双版纳’,满语音译的‘嘚瑟’‘沙琪玛’,藏语音译的‘哈达’‘拉萨’,蒙古语音译的‘胡同’‘站’等”。[5]各民族间相互借用词汇的现象很普遍,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是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的自然状态。“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和谐共存,多样的语言语种,既集中反映了中国话同源共生、和而不同,成就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大格局,更见证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6]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杜荣芳老师对漫瀚调艺术曾有这样的评价:“这个曲种太可贵了,它是蒙汉交融的一个结晶,太有特色了。就由于这种交融,常年的共处、文化的交往,用他们的话来讲,谁还能歧视谁呢?只要你唱得好,你就是我的朋友,我对得好,我就是你的朋友。……我没有看出一点蒙汉之间有什么隔阂,别说隔阂,就是连裂痕我也没感觉到。我喜欢他们的一点就是两个民族的交融,我觉得他们很幸福。”[7]
只要有歌声就会有欢乐,只要有歌声就会萌发出一份真情、一种幸福。“漫瀚调就是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加强民族团结,甚至是爱国主义的这么一种依托。”[8]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客观的存在,是历史必然。漫瀚调民歌见证着蒙汉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也传唱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勤劳勇敢、团结进取、和谐友爱、征服自然的不屈不挠和自强不息的奋斗、创造精神。
蒙古人的草地汉族人的工,同吃一股股泉水好交情。
灌一鳖鳖烧酒炖一锅锅荤,打一黑夜拼火弹一黑夜琴。
……
地掌柜的丝弦地伙计的心,蒙古曲儿汉词稀罕死个人。
忽溜儿粥好吃半把葱,蒙古曲儿汉唱红火两族人。
这些歌词充分印证了两族人民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梦想而进行的创造和奋斗,是蒙汉人民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动力和文化源泉,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活跃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漫瀚调,以活态形式传承了民族民间艺术,形成了蒙汉两族人民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华民族大局观。传承漫瀚调,是弘扬传统文化,更是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好方式。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9]漫瀚调民歌中有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和传统美德: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爱国重民的家国情怀;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优质思想资源。如漫瀚调歌曲《劳动致富最光荣》唱道:“野鹊鹊垒窝野鹊鹊住,谁下上辛苦谁能富。不抱砖头盖不起房,不耕不种打不下粮。栽一苗秧秧结两颗瓜,洒一点汗珠珠八瓣瓣花。懒媳妇嘴馋肚里头空,勤俭人四季迎喜神。睡得迟来起得早,土里头能创出大元宝,石榴榴开花石榴榴红,劳动致富最光荣。”“诗言志,歌咏言”,歌声里唱出蒙汉人民的真实状态,是最活态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再如:“黄河水绕着准格尔旗流,彩虹挂在心里头。七彩地毯谁来绣,是蒙汉兄弟两双手。黄河水绕着准格尔旗流,它是蒙汉人民结亲的酒。”这些包蕴在漫瀚调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