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文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特点独具。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场地。广西有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等多所院校。这些院校既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又是竞技项目训练基地,都承担着学生知识文化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任。
目前,高校正在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将民族体育项目纳入高校课程建设体系,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民族体育提供的大量优质的文化素材和思政资源,使民族体育文化和学生思想文化教育有充足的理论依据和充实的实践基础,能守正传统体育根基与源头,有利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
本文基于文化生态视域,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研究个例,对广西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形势和特点、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传承方式和主要成效进行探讨与分析。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广西高校师生的周围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和深刻的变化。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建设面临新形势,出现新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发展呈现“三个面向”。一是面向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活高校内部发展活力。高校民族体育工作、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和民族体育专业对学校的学科建设、课程改革和校园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面向科学研究。加强聚焦前沿科学,建设教育传承平台,加快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能更好地为培养广西民族体育人才和创新发展服务,完善民族体育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三是面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三全教育的重要资源。具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天然优势,对于推动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1]。
第二,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发展亟需“三个转变”。一是民族体育项目选择从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传统的民族传承方式和手段,很难适应当前形势的需求,单一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很难满足高校师生体育教学和健身的需求;二是高校师生民族体育的思想引导,亟需从应试认同到思想认同。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但是教学、训练的需要,更能够使群众在思想上认同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需要;三是学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要亟需从全面向重点转变。各高校因地域、办学条件等差异,应围绕高校的特色和特长重点扶持适合高校发展的优势项目[2]。
第三,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创新发展面临的“三个考验”。一是现代体育竞技文化扩张,使得高校民族体育开展面临价值认同的考验。西方体育项目侧重于追求竞争、个性解放、观赏性、塑造形体美等外在价值,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更加强调强健体魄、修身养性、和谐共生的精神内核,这与西方体育追求的价值观念有较大区别。二是民族体育项目自身固有的属性,使得高校民族体育面临身份认同的考验。少数高校对民族体育认识仅局限于少数民族运动会,认为民族体育是小众项目,仅适合民族类院校开展,对民族体育的身份缺乏认同和热情,对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功能缺乏清楚认识,对自身应该担任的传承发展责任缺乏认同。三是全媒体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面临信息技术的考验。互联网和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民族体育传播和传承提供了多种形式,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3]。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校领导重视发展民族体育工作,把民族体育学科定位为优势学科,列入体育硕士点培育项目,借此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加强建设民族体育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利用自治区级的资源优势扶持崇左市各县开展民族体育人才培养和训练,提升基地服务地方的能力,提高崇左市的体育竞技水平。
增设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资源。组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团队,统筹规划教学工作,在体育专业课程和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上增设民族体育课程;建设民族传统体育网络在线课程与教学网站;以民族体育活动轮值的方式,在校园内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的单项竞赛、表演展示;将具有广西区域特色、喜闻乐见的板鞋竞赛、抛绣球、抢花炮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安排到学校的课外文化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运用专业能力,积极参加民族传统体育表演、裁判实践以及技术指导等服务校园的实践活动。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采用老中青梯队建设的办法,打造科研团队,实现了团队成员的优势互补,创造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并将成果为教学服务。
学校成立民族体育训练团队,组建了陀螺、珍珠球、秋千等16支民族体育训练队;主动承办各类民族比赛,努力打造“中国壮乡三月三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校园民族体育文化艺术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品牌赛事和活动,组织师生参加全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大型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让师生感受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
一是坚持办学方向。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作为学校高水平特色办学的方向,发挥民族地区的优势,重视传承和发展具有广西区域特色的民族体育竞技项目。挖掘适合民族院校开展的地方性民族体育项目,坚持抓重点、扩培育、扶弱项,在校园中宣传民族体育文化,开展民族体育活动,夯实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基础。二是强化基地和平台建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宗委、广西体育局、教育厅大力支持下,打造了“4基地1中心”的实践教学平台: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广西珍珠球训练基地、广西陀螺训练基地、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建立桂西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三是学科特色凸显。广西教育厅批复建设少数民族体育特色学科,每年资助70万元。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获“区域性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示范教育平台”,获2017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体育教育专业获批建设广西一流专业。2022年,该校与崇左市民族宗教委建立了崇左市首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为民族体育科研的研究提供了更专业的研究平台。
一是教师能力提升成果显著。近5年,体育专业教师获得民族体育方向科研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广西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立项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2项,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教学改革项目5项,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9项,厅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服务地方专项项目2项,三全育人项目1项,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项目13项,主编教材5部,民族体育类专著8部,发表教改论文30篇、科研论文39篇。二是人才培养工作扎实。通过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及科研工作,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人才600多人,多次承办民族地区教师的培训任务,建立了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小、附中、民族中学等6个校外民族体育实践基地,学生围绕民族体育展开研究,获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8项,撰写毕业论文121篇,参与校园内外体育文化活动师生及群众多达5万多人次。三是竞赛成果丰硕。近5年,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族体育运动队代表崇左市、广西在各级各类赛事共获得近300项奖项,其中一等奖51项、二等奖102项、三等奖118项,另有多项其他荣誉奖项。
一是办学特色。该校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引领,以基地建设为支撑,以举办校园民族文化传承活动为契机,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进课堂”,鼓励学生参加民族传统体育训练与比赛,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技能指导与裁判实践,传承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培养了民族传统体育人才,促进了边疆发展,形成了专业特色,也彰显了该校民族性、师范性、边疆性的办学特色。二是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促进相互间的交流。由于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受到区内外同行和各类院校的关注,先后有广西民族大学、玉林师范学院等高校民族运动队到访进行成果交流;派出珍珠球队、花炮队到西藏进行教学与训练的技术指导;四川、云南、湖南省等的一些高校邀请我们到当地或来我们学校进行探讨交流。三是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提高学校的知名度。通过在留学生中开设《中国民族体育》等课程,组建留学生陀螺队参加全国陀螺王争霸赛等赛事,积极派出教师赴泰国吞武里大学等东盟成员国院校交流民族体育发展经验等措施,加强了在体育方面的跨文化交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等各级领导机关多次派干部到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指导民族体育工作,并对该校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肯定,成果也得到了广西新闻、广西卫视等地方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广西十分重视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通过建设训练基地,打造赛事品牌活动,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方联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机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校成为体育文化传承和民族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民族体育进校园成效显著。广西的做法值得全国高校学习和借鉴,高校应该加强民族体育教育工作,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举办民族运动会,民族文化节等校园体育活动,保障各民族项目在校园内“进得来、教得好、学得会”。切实将各民族的体育项目融入到校园的日常文体活动中,同时抓好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提升师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此外,要利用好所在高校的师资和科研的优势,开设民族课程,开展体育项目的研究,确定价值研究、选材研究、训练研究,以体育科学促进民族体育项目在社会和校园的良性发展。■
引用
[1] 任艳.四十年所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论文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 2019,40(12):173-178.
[2] 严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整合及多元生态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15):150-152.
[3] 刘林星,李越苹,朱淑玲,等.黄河流域民族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2):19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