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召迁 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
2021 年9 月,党中央专门召开了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这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1]。这次会议的名称从“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变为“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进一步凸显党管人才原则,鲜明体现党中央将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全局中重要位置的深刻考虑[2]。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党,关键在于人,关键在于人才。党管人才是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是党执政兴国的制度安排,也是我国人才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八个坚持”,这是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八个坚持”的核心内容[3]。坚持党管人才,就是要加强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和对人才的政治领导。要在人才工作中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政治引领,做好服务保障,强化考核问责,推进党建工作与人才工作的深度融合,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发展优势;要强化对人才的政治领导,引导各类人才旗帜鲜明讲政治,帮助其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凝聚各类人才的广泛共识、汇聚创新发展磅礴力量。
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成立集团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为深化人才培养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实施党委书记抓人才工作项目机制,每年确定一个重点人才项目,由党委书记亲自挂帅负责,高规格推进人才工作[4]。
围绕企业战略要求,聚焦国家、省重大战略和集团发展规划,科学谋划政策措施,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实现人才发展与业务开展深入融合。
针对干部员工总量庞大、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特点,立足激发调动全体员工的潜能,进一步加大自主培养力度,提升能力、增添活力,形成各类优秀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人员具体研究,不搞左右一个样、上下一般粗,不把人才培养简单模式化,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员工实施差别化培养措施,增强人才自主培养的针对性、精准性,全方位培养各类人才。
1.树好一个导向。鲜明树立“人才强企”工作导向,增强人才工作责任感、使命感。明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把人才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来抓;明确人才工程是基础工程,抢抓机遇,创造条件,最大力度地培养人才;明确人才制约是关键制约,用全局和发展的眼光审视人才工作,用新时代新要求创新人才工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2.创建一批载体。加快推进国家、省或行业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积极申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院士工作站,培育更多国家、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技师工作站,以点带面,层层示范,推动形成以科队、班组为基础单元的人才培养阵地。充分发挥人才培育载体作用,鼓励形成以项目为纽带的创新攻关团队,积极引进院士团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提高企业科研水平和技术层次。推行“揭榜挂帅”制度,推广“五小”创新机制,让员工积极参与到创新创效活动中,通过研究、交流、攻关,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积极承办国家级和省级一类、二类职业技能竞赛,分层分类举办好企业内部技能大赛,为员工搭建好比武竞赛、进位争先、亮相出彩的平台。
3.传授一身本领。以事业为平台,以岗位为基础,将每个工作岗位都当作打靶竞赛的“练兵场”,大力实施新时期“导师带徒传帮带”机制,使每名员工培养练就一技之长。要注重对年轻员工的培养历练,大胆压担子、下任务,在保障正常生产经营的前提下,合理统筹工作分工,将急难险重、吃劲难啃的工作,以及技术含量高、专业理论复杂的岗位放心交给年轻员工,避免出现局部岗位的人才断档。积极培养“一专多能”“一岗多职”的复合型员工,有计划开展轮岗制、AB 角制,推动员工主动学习,在熟练掌握本职岗位专业技能的同时,广泛学习其他岗位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对不同岗位的适任水平。
4.畅通多条通道。根据行业特点和业务性质,科学设计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操作技能职业发展通道,完善业务职级序列和评聘条件,确保职业通道覆盖全体员工。加大职业发展通道评聘力度,让更多政治过硬、业务精湛、贡献突出的人才得实惠、有地位。加强已聘人员管理,强化激励约束,做好不胜任人员退出,不断激励更多员工立足岗位、多做贡献。指导和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畅通晋升通道,引导员工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和岗位特色,找准职业发展路径,激励广大员工主动学习,有计划地提升专业技能。
1.开展岗位能力提升工程。构建学习生态圈。着力构建以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任务,以“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为路径,以“讲政治、促融合,抓管理、强作风,提素质、聚合力”为主要目标和着力点的培训格局,发挥好精品班、示范班、特色班的引领作用,在全集团孕育好学之风,掀起学习热潮,涵养学习生态圈。优化培训体系。大力实施“高层、中层、基层”+“线下、线上”五维立体式、分层次、分区域、系统化培训,形成全方位、宽领域、立体化的培训机制。强化培训组织。深入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员工素质提升工程。针对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实施“领航计划”“引航计划”“续航计划”,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强化综合管理能力。针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实施“领英计划”“名匠计划”,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针对新业务领域,开展“专才计划”,引入前沿理论、趋势、模式和实战案例,培养熟悉金融、信息化、国际贸易等新领域的专业人才。针对全体员工,分类实施面向新入职大学生的“雏鹰计划”、面向全体员工的“练兵计划”“E 学习计划”等培训项目,做到覆盖全员、分类施教、学以致用。
2.开展员工学历提升工程。着力解决员工学历层次总体偏低、知识老化等问题,按照统筹考虑、分批次推进、确保全覆盖原则,引导员工提升学历层次,优化知识结构,加快知识更新。加强与高校合作,为员工学历提升提供全程管理和服务,鼓励员工攻读在职本科、研究生学历。
3.开展专业技术技能提升工程。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水平。要本着应考尽考、应评尽评的原则,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考试、评审、认定等方式,获取专业技术职称证书,考取注册建造师、注册会计师、法律职业资格、注册安全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突出实践能力和工作业绩,破除唯学历、唯论文倾向。提升操作技能人员技能水平,推进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将企业主要工种全部纳入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范围,保证各工种技能等级晋级通道畅通。对于社会通用工种,积极对接社会鉴定考试机构,在考试报名、考试组织、复习备考、技能实训方面为员工提供便利条件。提升技术技能资格价值,将专业技术职称、职业技能资格、执业资格等作为管理人员选拔、职业通道评聘、岗位竞争的资格条件以及薪酬晋档的评价要素,取消一切限制员工技术技能资格晋升的制度规定,推动员工广泛参与技术技能提升行动,主动提高职业素养。
4.开展“一专多能”复合型员工培养工程。加强复合型干部培养,常态化开展轮岗历练,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干部在同一岗位任职满6 年的必须交流,任职满3 年的有序交流,年轻干部提拔原则上交流;通过持续开展轮岗历练,让各级干部既具备多方面基础性知识和基本素养,又具备应对各种复杂形势、处理各类挑战问题、领导各方面建设的综合能力。加强业务通才培养,重点将传统产业经营业务骨干有序调配至新业务领域培养使用,巩固发挥其自身资源和经验优势,放大格局,转变视角,激发新动力,挖掘新潜能。加强基层技术骨干培养,增加基层技术骨干与职能部室专业管理人员双向交流频次。将基层管理技术骨干交流至职能部室,充分发挥其了解一线、熟悉业务的优势,并通过参与职能管理,拓宽视野,延展工作面,提高从全局角度考虑谋划问题的思维意识,进一步巩固专业优势;将职能部室专业管理人员下沉至基层,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将最新管理理念、前沿趋势、优势资源带入到基层。加强技能多面手培养,大力推进一线岗位与二三线岗位、机械操作岗位与维修岗位、机械操作岗位中不同机种、维修岗位中不同工种的同步培养、统筹使用。注重薪酬二次分配向技能多面手倾斜,鼓励员工多练多干、多劳多得、多能多酬。在重大生产会战、紧急维修技改、重要项目施工中,放心大胆开展全员练兵,通过实战培养更多技能多面手,锻炼员工队伍。
5.开展新时期“导师带徒传帮带”工程。强化源头式、跟踪式、全程式的人才培养,按照“一年跟着干、两年单独干、三年成骨干”目标,建立上下联动、长期关注、持续培养锻炼的年轻员工培养机制,充分发挥“传帮带”效果。为每名新入职和新换岗员工指定导师,让核心业务骨干既担当生产技术攻关任务,又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一帮一、一对红,在带徒中实现“教学相长”。
6.开展高层次人才推树工程。不断完善人才推树机制,大力培树高层次技术创新项目团队和人才。对作出卓越贡献和重大贡献的创新团队和杰出人才,积极向省级以上部门推荐参评各类高层次人才称号,争取在国家级技术创新领军人才人物培育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壮大高层次人才雁阵,形成引领示范作用。加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培养。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省、市科学技术奖,推荐参评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市级以上拔尖人才、政府特殊津贴等人才称号。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对优秀技能人才,积极推荐参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对于敢于担当、吃苦耐劳、业绩突出的各类员工,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省、市级劳动模范、劳动奖章、优秀共产党员。落实集团公司内部评先树优工作。抓好对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等个人荣誉,以及优秀团队和创新攻坚项目等集体荣誉的评比表彰,让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和团队名利双收,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
7.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工程。加强校企合作。与知名高校加强协同,通过成立产业学院、产教融合等方式,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建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打造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实体。深度参与培养。紧紧围绕企业实用新型技术和前沿科技领域,合理设置专业学科,加大资金、人员、管理支持,选拔优秀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进校园授课,深度参与课程设计,创新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把企业的真实研发项目作为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选题来源,使用真实作业场景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1.带出能适应市场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让干部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培养讲团结、有血性、有激情的干部队伍。着力提升经营管理人员的市场化竞争能力,全面实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打破“铁交椅”、打破“大锅饭”,按市场规律对经理层进行管理,立下军令状,明确责任制,干得好就激励,干不好就调整,提升企业市场化、现代化经营水平。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优化管理人员年龄结构,打造梯次配备合理的管理人员队伍。
2.带出能引领创新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着力打造一批业界领先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发挥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劳模创新工作室作用,围绕企业科技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探索新的项目组织方式,培育一批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围绕金融、财会、物流、法律、国际化、信息化、党务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培养各类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用多把“尺子”衡量人才,用多种“方子”培养人才。
3.带出能披坚执锐的操作技能人才队伍。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突出对技能要素和技能人才创新性劳动的认可,畅通职业发展通道,集团层面评选技能大师、首席技师,各直属单位评选资深技师、主任技师、主管技师、主办技师。稳步推进劳务工转合同制工作,让敬业奉献、踏实能干、贡献突出的劳务工有奔头、有盼头、有甜头,激励进位争先、奋进作为。薪酬分配注重向一线倾斜,让技能价值体现在“工资条”里,让操作技能人才名利双收,提升职业获得感,增强人才队伍发展后劲。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做好人才工作是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石。国有企业要把党管人才原则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坚持顶格推进,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各方面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党委“一把手”要认真研究人才工作重要事项,重视解决人才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带头联系服务人才,带头与人才交朋友,全力优化人才生态,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的规模和质量。要树好“人才强企”鲜明导向,加强优秀人才和工作典型宣传,大力宣传励志成才和惜才用才的典型案例,适时激励在人才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掀起一股人才工作新热潮,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推动形成各类人才大量涌现、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发挥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