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沙琳 湖南省文化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时代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模式。在这一大背景下,文化馆作为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载体和重要文化服务机构,亦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转型的压力和机遇。
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成为文化馆转型的关键要素,传统的文化馆通常面临着时间和空间限制,用户需亲临其地才能享受文化资源和服务。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用户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络获取文化馆的丰富资源和服务,通过建设数字化平台,文化馆能够将海量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并通过网站、移动应用等方式向用户开放。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文化馆的数字展览、图书资料、艺术作品等,大大提高了文化资源的可及性和便捷性。“互联网+”时代赋予了文化馆更多的互动和社交机会,从而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和满足感,文化馆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开展在线互动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与数字人的语音交互新形态,拉近与用户的距离,形成良好的用户互动体验。另外,个性化服务也是增强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互联网技术可以对用户的喜好、兴趣进行数据分析,以数字人引介的方式为用户推荐个性化的文化活动和内容,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在“互联网+”时代,文化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实体空间,而是有机会通过互联网技术,拓展其服务范围,实现更广泛的文化传播和服务覆盖。通过网络平台,文化馆可以将自身的文化资源和服务向全球用户开放,用户无论身在何处,只要连上互联网,便可参与到文化馆的活动和展览中。这种全球化的文化传播方式,有助于打破地域限制,将文化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扩大到更广阔的范围[1]。“互联网+”时代也为文化馆带来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文化馆可以通过线上活动、虚拟展览等形式吸引用户的注意,然后将用户引导到实体文化馆进行实地参观和体验,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方式不仅增加了用户的参与度,还可以为文化馆带来更多的观众和访客。此外,“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也为文化馆提供了创新的展示和体验手段,通过这些技术,文化馆可以打造更具沉浸感和趣味性的展览,吸引更多的年轻用户和科技爱好者参与其中。
“互联网+”时代赋予文化馆实现数字化创新的巨大机遇,通过融合互联网技术与文化资源,文化馆能够更加灵活地传播、展示和保存文化遗产,实现数字化创新。数字化创新使得文化馆的文化资源得以数字化存储与展示。传统的文化馆往往面临着资源有限、展厅空间受限等问题,而数字化创新将文化资源以数字形式存储,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无时空限制的展示与传播,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文化资源的利用率,也使得更多人可以在线上获取优质的文化内容。数字化创新推动文化馆服务方式的升级与优化,文化馆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展览、数字化图书馆、在线文化课程等,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体验和学习机会,这种创新的服务方式更贴近用户的需求,提升了文化馆的服务品质。另外,数字化创新也为文化馆提供了数字化营销和推广的新途径,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文化App 等渠道,文化馆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文化活动的宣传与推广,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2]。
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文化馆若要持续吸引用户关注和参与,就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不断迎合用户的新需求和兴趣[3]。“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文化体验,文化馆不仅需要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手段,打造更具个性化的文化活动和展览,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还需要通过数据分析了解用户兴趣和偏好,并根据用户的反馈不断优化服务,让用户感受到独特而个性化的文化体验。“互联网+”时代也催生了全民参与文化创作的热潮,文化馆可以通过开展线上文化创作活动、征集用户创意作品等方式,吸引更多用户积极参与文化创作过程。用户参与的程度越深,他们对文化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越强,从而形成更加积极的用户群体。另外,“互联网+”时代的用户追求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文化服务,文化馆还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内部管理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让用户在文化馆的活动和展览中感受到更加便利的体验,引入线上预约系统、电子导览、数字人虚拟馆员等工具,帮助用户更轻松地规划参观行程。
在“互联网+”时代,高效运作是文化馆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互联网技术为文化馆提供了各种工具和手段,能够有效提高内部工作效率,优化资源利用,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互联网+”时代使得文化馆的信息化管理成为可能,通过建设数字化平台,文化馆能够将各类信息集中存储和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和高效传递,员工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协同工作,减少信息传递的时间和成本,提高沟通效率。互联网技术还为文化馆的运营和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通过数据分析,文化馆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兴趣,预测参观量和参与度,合理安排资源和活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互联网+”时代的工具和应用也能够简化文化馆的业务流程。引入线上预约系统和电子导览,可以减少排队等待时间,提升用户体验;采用数字化的票务系统和活动管理系统,可以更有效地组织和推广文化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互联网+”时代下,文化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长远规划和合理资源配置,使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活力和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要求文化馆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互联网技术为文化馆提供了数字化展示和传播的途径,可以降低实体展览和印刷等方面的成本。同时,文化馆还可以与其他文化机构进行合作,共享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与重复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4]。“互联网+”时代下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文化馆保持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文化馆应该敏锐地捕捉到社会变化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展览内容、活动形式等,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文化需求。文化馆也需要积极探索可持续的经营模式,除了传统的政府拨款和票务收入,文化馆还可以考虑开展一些创新的商业活动,如文创产品销售、文化创意活动等,以增加自身的收入,减轻财务压力。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文化馆还要关注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等理念,鼓励公众参与环保活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在“互联网+”时代,建设数字化平台是文化馆转型的重要策略之一,数字化平台能够将文化馆的文化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和数字化存储,为用户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建设数字化平台可以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和开放。传统的文化馆通常面临着空间有限和资源分散的问题,而数字化平台可以将文化馆的各类资源集中管理,以数字化形式对外开放,让用户随时随地访问和享受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还可以提高文化馆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数字化平台,文化馆可以进行精确的数据分析,了解用户的兴趣和需求,优化服务内容和展览策划,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5]。在建设数字化平台时,文化馆需要充分考虑用户体验和安全性。用户友好的界面和便捷的操作是吸引用户使用的关键,同时数字化平台需要加强信息安全保护,确保用户的个人信息和文化数据得到妥善保护,增加用户的信任和满意度。数字化平台为文化馆的文化展示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通过网站、移动应用等数字化平台,文化馆可以开展线上展览、数字化图书馆、虚拟导览等形式吸引更多用户参与,实现文化的全球传播。通过以数字人的数字化形态赋能文化馆“唤醒”特色文化。
在“互联网+”时代,文化馆需要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并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文化馆可以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讲座、网络展览、文化论坛等活动,吸引全球范围内的用户参与。同时,还可以结合实体文化馆的展览和活动,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方位文化体验,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文化馆还可以创意举办主题活动,紧跟热点和时事,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结合重大节日或国际纪念日,举办相关主题展览和活动,吸引公众前来参观和学习,增加文化馆的曝光度。文化馆也可以开展特色活动,突出自身的文化特色和优势,展示本地特色文化、传统工艺或名人故居等,吸引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提升文化馆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在开展多样化活动时,文化馆需要积极与社区、学校等机构合作,拓展活动的受众群体。通过合作,文化馆可以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和渠道,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在“互联网+”时代,文化馆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培养具备互联网思维和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以适应转型发展的需求。文化馆不仅需要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培训,通过组织专业培训、参与行业研讨会等方式,帮助员工了解“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技术,提高数字化和互联网应用能力,使员工能够更好地应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还需要引进新型人才,特别是具有数字化和互联网背景的专业人才。拥有互联网思维和技术能力的人才可以为文化馆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提供重要支持,推动文化馆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6]。文化馆也需要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通过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为员工提供晋升和职业发展的渠道,激励员工在“互联网+”时代下积极投入到文化馆的发展中。在强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文化馆还需要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等的合作,建立良好的人才交流和合作机制。通过与相关机构的合作,文化馆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学子和专业人才加入文化事业中,推动文化馆的专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成为文化馆转型的重要手段之一,积极推行新媒体服务形态,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扩大文化馆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文化馆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宣传和推广文化活动。社交媒体是人们获取信息和分享文化内容的重要渠道,文化馆可以通过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上发布文化资讯、互动话题和活动预告,吸引更多用户关注和参与。文化馆也可以开展线上互动活动,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体验度,举办线上文化知识竞赛、互动投票等活动,吸引用户积极参与,加深用户对文化馆的认知和喜爱。文化馆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展览和数字化展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互动式展示,用户在家中就能参观文化馆的展览,获得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在推行新媒体服务形态时,文化馆需要注重内容质量和传播效果[7]。要保证发布的内容有足够的吸引力和独特性,吸引更多用户关注和转发,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文化馆还需要加强对新媒体的运营和管理能力培养。新媒体平台的运营需要专业的人才和策划,文化馆需要建立专门的团队,负责新媒体平台的内容策划、运营和维护。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正在赋予文化馆新的文化内涵。这种用多维视角展现的数字化文化馆不是内容的简单复制,而是让数字技术渗透到文化馆运营的方方面面,从感官到体验,从内涵到外延,甚至在文化传承领域都提供了新的探索路径,从而使我国丰厚的文化积淀通过文化馆开启了数字化的“新表达”。多元化文化馆的服务形态能够吸引不同年龄身份的市民到馆参观。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数字人不仅拥有人的外观及性格特征,还能进行情绪计算、情感交互的语音识别,表达出语言、表情或肢体动作,结合用户习惯,实现更有人文温度的语音交互,完成趣味交流,闲聊文化馆内容,探讨人文百科,让到访者不知不觉沉浸式地了解文化馆的文化内涵。同时数字人可解答到访人员的常见问题,如开闭馆时间、如何预约、文化馆特色服务、文化馆展厅介绍,也可与市民闲聊百科、探讨世界人文。要对暂时无法回答的问题进行收集并统计,定期扩充机器人的知识库,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库的不断积累,数字人最终会成为文化馆无可替代的超级智慧大脑。数字人亦可对接文化馆的文化云系统,实现非遗传承人等信息的查询;也可搜索文化馆的学才艺慕课资源,直接进行才艺学习。另外,文化馆利用数字AI 算法,能够突破传统推荐的模式,自动化合成数字人主动推荐书刊内容,以短视频的形式在数字人平台上分发,也可上传至微信公众号、各大短视频平台,精选优质图书期刊、学才艺慕课等资源,让市民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
在“互联网+”时代,微服务工作方式成为文化馆转型的重要趋势。微服务是一种将复杂的系统拆分成多个小型独立服务的架构模式,有助于提高文化馆的灵活性、效率和创新能力。微服务工作方式可以提高文化馆的灵活性和敏捷性。通过将大型系统拆分成多个小型独立服务,文化馆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功能模块的更新和升级,不再受限于整体系统的变动,这使得文化馆能够更快速地适应新的需求和变化,提供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的服务。微服务工作方式有助于提高文化馆的工作效率,由于每个服务模块相对独立,可以由不同团队独立开发和维护,使得开发过程并行化,加快了项目进度。微服务架构还能提供更高的可扩展性和负载均衡能力,使得文化馆能够更好地应对大量用户访问和服务需求。微服务工作方式也有助于促进文化馆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每个小型独立服务可以专注于不同的功能模块或业务领域,有利于团队专业化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文化馆如何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服务形态与工作方式的转型,已成为当下的紧迫话题。这种转型不仅是对技术发展的响应,更是综合考虑社会需求、用户体验和服务持续性的结果。通过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多样化活动的开展,以及人才的培养和新媒体服务形态的推广等策略,文化馆能够为公众提供更为便捷、丰富和智能的服务。在此基础上,数字人服务形态和微服务工作方式的引入,则进一步提高了文化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范围。总的来说,只有积极拥抱“互联网+”时代,文化馆才能确保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