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何夫
对现代城市而言,交通拥堵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城市发展规模越大,修路,尤其是修建城内机动车无法使用的铁路,就越困难。于是,城内通勤用的轨道交通自然而然地开始朝着两个方向发展:要么“上天”,要么“入地”。
两地之间,线段最短!
在古代,由于大多数人都是徒步出行,因此城内那些道路,对于满足日常通勤而言早已绰绰有余。虽然地下通道并不罕见,但大多存于军事要塞的地下,用途主要是在被包围时对外进行小规模的秘密联络。除了卡帕多西亚的地下城那种整个居住区都位于地表下的例外,或者城市附近恰好有挖掘产生的矿坑或自然岩洞,否则极少有古代城市开辟成规模的地下交通线。
那为什么要修建地铁呢?除了节约现代城市内的建设用地外,地铁(以及地下的公路隧道)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无视地表的大多数复杂地势(河流、湖泊和山丘等),实现最短的通勤距离。
地铁:大都市的“标配”
从某种程度上讲,地铁是一座城市工业化程度的指标。
最早的地铁在公元1863年于伦敦建成,当时地铁内跑的还是早期的蒸汽机车,空气质量很差,且隧道内有防渗的铅板——这些古老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号,在智能手机时代到来后,让乘客们很不舒服。而同样有一个多世纪历史的纽约地铁也有类似的设计过时问题。在19世纪最后的37年里,英、美、法等国开始陆续在大城市修建地铁。在当时,一座城市有无地铁,往往被视为能否被称为“大都市”的关键标准。而一套完整的现代地铁系统由车站、轨道,以及必要的配套系统(通风、供电、排水等)组成,它们大多位于地下。
不宜过长的线路
现代地铁已经实现了“第三轨①”式的轨道供电,列车本身则向着自动化乃至无人驾驶方向发展,并在站台安装方便乘客上下的电梯,以及将站台和轨道隔开的安全防护门。这些进步大大提升了地铁的安全性与舒适性。2022年10月28日,我国深圳地铁14号线开通运营,全长约50公里,最高速度达120千米/小时,是国内首条超长线路无人驾驶的地铁。
不过,这个路线的长度与动辄几百上千公里的客货两运铁路无法相提并论。由于主要任务是保障在城市内部或者市区至市郊的通勤,地铁并不会修筑得太长,通常只有十几公里到数十公里。即便是中国最长的一条地铁线——上海地铁11号线,也仅有82.4公里长,而地下公路隧道的长度往往更短,毕竟,它们只是作为地面公路的补充,或者用来穿过某些地表障碍。
无论是地铁还是地下公路隧道,其维护都是个非常费时费力的大工程。無论是能源供应、通风、排水防涝还是其它事项,无不是极为复杂且耗资巨大的。因此,这类设施数量越多,就意味着城市的经济越发达。在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天所乘坐的地铁,也正是现代工业系统在我们脚下的具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