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码字机
周末的午后,王梓豪一家正在看电视,突然电视屏幕弹出一则预警:17秒后,地震横波到达XX市滨河区!他们立刻躲进卧室,将身体蜷缩在坚实的衣柜和承重墙一旁。17秒后,房屋开始了震动——吊灯剧烈摇晃、桌椅来回横移、掉落的小物件砸得哐哐当当。
庆幸的是,这次地震来得快去得也快。王梓豪一家因为收到预警,及时避险,没有受到一点儿伤害。那么,地震预警是如何预知地震的到来呢?
地龙翻身,难以循迹
地震,在古时被称为“地龙翻身”。因为古人对地震并没有建立科学的认知,却又慑于地震时所产生的巨大破坏力,才会把这一自然灾害进行神话。如今,地震早已被揭开了那层神秘的面纱——岩层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会持续受到压力,当压力超过承受力时,岩层就会发生断裂,从而把岩层中集聚的能量释放出来,于是便产生了地震。
地震的诱因主要集中于地壳内部,至今仍是人类尚未涉足的禁区。研究人员无法对其进行直接或间接地观测,只能通过深埋地下的传感器,略微感知其内部运动幅度的变化。所以,對地震的准确判断,至今仍是人类的一大难题。
地震预警,速度为王
当然,随着地质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并非没有收获——当下使用的地震预警系统,就是最新的研究成果之一。
科学家发现:当地震发生时,会产生纵波和横波两种地震波。其中,纵波引发的是上下震动,传播速度较快(每秒5~6千米),但破坏力较小;横波引发的是左右震动,传播速度较慢(每秒3~4千米),但破坏力巨大。所以,在人们感知到通俗意义上的地震(横波)之前的约十秒到1分钟,地震预警系统会先行监测到一些轻微的震感(纵波)前奏。
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正是利用纵波和横波的速度差异,在监测到纵波之后,并依靠电磁波比横波的速度更快得多的优势,向将会受到横波影响的区域发出预警信号——通过对横波的持续监测和计算,预警系统可以精准地计算出,横波到达每一个目标区域的时间,从而给人们争取到几秒至几十秒的预警时间。
预警时间,拯救危难
几秒到几十秒的预警时间看似很短,但可以挽救很多人于危难之中。你可以在几秒之内“蹲下、躲好、抓牢”;如果是几十秒,你还可以快速跑到开阔地带。对于高危工作而言,预警时间的价值更为巨大——比如化工厂,可以在第一时间停止作业,从而避免地震引发工厂事故,造成二次灾害。
另外,要是地震越强,地震预警系统体现出的价值只会越大。因为大地震的潜在破坏区域很大,能达到上百公里,甚至数百公里这个尺度。依赖电磁波传递的预警信息就能在横波到达之前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然而,有了地震预警系统,还并不意味着可以“躺平”。预警并不等于预报,人类的科技还需要不断地发展,才有可能在面对大地的震怒之时,将伤害降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