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峰
教师只有做到为人师表,学生才会心甘情愿服从教师的领导。教师的工作就是为学生指明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一、教师要有奉献精神、服务意识引导学生
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更需要教师的正面引导,教师要有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师生关系才会和谐。奉献型教师能够带动奉献型学生,他们从奉献中获得满足。
首先,教师要具有奉献精神,不图回报,奉献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付出,不图别人回馈自己。例如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学校校长张桂梅一生无儿无女,但她把1645名女孩视如己出,用大爱诠释人间真情。
其次,教师要具有服务意识。伴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实施,课后服务应运而生。课后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社会培训机构对家庭教育投入的经济压力,明确了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培养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课后服务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基础教育学校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但是学生的学习一定不能放松,教师必须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课后服务正好发挥了作用。所以“双减”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它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在班级管理中,如何落实好课后服务,如何按照“双减”进行科学谋划、统筹兼顾。一言以蔽之,科学合理地安排班级内学生的课后服务成了教师的第一要务。教师要根据学校教育教学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学生作息。大课间教师要和其他教师协调,避免大课间时间成为真空状态。课后服务时间的延伸,教学活动、文娱活动、值周服务、安全管理、走读生和寄宿制留宿生生活服务安排都要做到精心谋划和科学系统地安排。例如部分寄宿制小学,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寄宿制小学,各民族学生入学猛增,科任教师配置不足,学科结构残缺,一些学校师资配备不足,语文教师上数学,数学教师上英语,甚至由美术老师、体育老师代替上课,最缺乏的是“小三课”教师和生活指导老师。因此,每名教师都要有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教师要有这样的觉悟:哪儿需要,哪儿去。再如城东小学,360多名各民族女生,仅有2名生活指导女老师,另外没有一个科班出身的保安族、撒拉族、东乡族、土族、藏族等双语老师;寄宿制住宿空间严重不足,十多名学生跻身六平方米宿舍,乡村中小学教师住房难,三四个老师共处六方平米内“蜗居”办公、生活。部分乡村教师和学生共处一楼生活十分不便;课后服务活动功能室、活动场地、民族传统文化教具用品不足,全校只有十平方米不足的书画室、图书室、手工制作室三间,两个微机室,缺形体训练室、音乐配音室,缺民族服装、民族器乐设施、民族风俗化妆颜料等。在课后服务背景下,教师面对这些困难首先要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要积极寻求学校主管领导的帮助,力求全力服务学生,服务好学生。
服务学生,有的放矢,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认真调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原因,提供学生乐于接受的帮助。例如帮助学生调适情绪,保证他们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教师主动给学困生补课,避免学生因为跟不上教学进度而产生厌学情绪。通过这些服务,可以感染很多人,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品格。
教师还要向家长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信息和教育子女的策略,帮助家长管教子女。教师还要学会从家长那儿搜集学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信息,分析所得信息,根据学生在学校和在家的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总之,教师甘愿服务学生、服务家长,实现了家校高效沟通,最终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再其次,小学教师尤其要有满腔热情,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教师要面对生活中各种压力和困惑,但这并不能削弱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教师的这种热情表现在工作中就是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有耐心,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改正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感染了学生,促使学生也会正确面对学习上的压力和困惑,也会像老师一样热心助人,乐于奉献,以满腔热情投入学习中去。
最后,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学生最善于模仿,学生的主要模仿对象是教师。学生一般模仿教师的语言、语气和语调;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学生模仿教师的字体;甚至学生会模仿教师的修养等。教师就是学生的镜子,一言一行必须给学生做出表率。教师以自身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感染学生,促使学生也成为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成为具有服务意识的人。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向老师学习,做一名合格的学生。教师通过自己的劳动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精神需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只有不断奉献,才会赢得回馈。例如某老师品行高尚,以身作则,不仅奉献青春,对生活困难的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教师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做人的榜样。全班同学在教师的感召下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最终这个班级在升学考试中名列前茅。教师的奉献精神感染了学生,使他们也具有了奉献精神。
小学生就像一块纯洁的白布,教师用自己的奉献精神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促使他们心灵深处的真善美熠熠生辉。教师的奉献带动学生的奉献,个别学生的奉献带动更多学生的参与。奉献型学生的付出也往往会赢得同学间的友谊、信任和尊敬。教师要对这些奉献型学生及时给予表扬,让它发扬光大。
二、教师要用心去感染学生
首先,师爱生,才能换来生爱师。师爱生是前提;生爱师是师爱生的回馈。教师要用心去观察、分析学生的言行,根据他们的动态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教师只有这样做,才能根据学生的问题去帮助学生,更好地呵护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没有爱,就没有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与合作。教师爱学生,促使学生爱教师,进而扩展到学生爱学生。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育的过程中渗透着彼此的爱。教师爱学生,学生爱教师,学生彼此互爱,最终促使学生爱身边的人。教育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泛化的过程,促使学生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把爱扩展开来,传承下去。教师对学生表达的这种爱心和动物的爱有本质区别。因为教师的爱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如春风化雨,能够感化学生。教师满足学生对爱的需求,促使学生感觉到被教师、家长和同学所爱。教师要满足学生对精神的需求,教师要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激励,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对成功的需求。只有教师爱学生,反过来,学生才会体谅教师,进而会爱教师。教师有爱心,学生慢慢地就会被感化。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爱,最终促使学生也有爱心。先让学生学会爱自己,然后教会学生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老师,爱自己的同学,最终让学生爱身边的所有人,培养学生的大爱精神。学生有爱心,才会主动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才会分享自己的物品给别人,才会奉献自己精力和金钱。教師用自己的爱心,换来学生的爱心,这种爱心的传递,可以说是教师轻松管理学生的法宝。笔者曾经发现一名学生衣着单薄,主动调查后得知,他是一名留守儿童,跟着外爷(公)生活,外爷是盲人,家庭生活非常拮据,因此,笔者暗中和他的外爷接触,给他购买了一身衣服。这名学生知道后,非常感激老师,学习也更加刻苦,他和老师的关系也更融洽了。
其次,教师对学生要有耐心。在工作中教师不仅要有爱心,更要有耐心。对学生有爱心,才能主动想办法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对学生有耐心,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才能走进学生心中,和学生打成一片。班内有一名学生经常上课迟到,教师若不进行调查研究,直截了当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学生也许迫于教师的压力,不再迟到,但学生不会心服口服。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耐心,要详细了解他迟到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让他认识到经常迟到的后果。教师也可以间接传递信息给该生,可以找他的同桌谈话,让同桌告诉他该怎么做;也可以找他的父母谈话,告诉他们孩子存在的问题,并要求家长协助教育;当然也可以直接谈谈,但必须耐心去倾听,让他自己说原因,并说说以后怎么做。
再其次,教师要细心。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动态,见微知著,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学生的一举一动教师都要了如指掌,才能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处理好学生个体或者学生群体之间发生的突发事件。教师的细心观察和思考能够解决班级内隐藏的问题。笔者发现一名学生经常不上课间操,问班长,说他在教室打扫卫生。笔者找到他,问他怎么经常值周呢?他嗫嚅着说:“我愿意。”我猜测其中一定有猫腻。最终经过调查和对他的细心观察,发现了班级内的欺凌问题。因为他性格懦弱,个子矮小,几个大个子学生值日时都强迫他代劳。因为笔者的细心,发现了班级欺凌问题,对几个大个子学生进行了正面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化解了学生之间的矛盾。
最后,教师要有决心,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俗话说:信心留给自己。但教师的信心要留给学生。只有教师信心满满,才能培养出信心满满的学生。教师自己有信心,也就是给学生信心。有信心才会有动力,才会围绕一个目标去拼搏。学生有了学习的信心,他们会全力以赴投入学习中去,学生管理工作也就轻松多了。一个充满信心的班级,学生学习氛围会非常浓,有信心的学生心无旁骛,但教师要做的就是提醒他们劳逸结合,注意休息。笔者接手一个非常普通的班级,学生的成绩普遍较差,但我凭借自己的能力上好每一节课,学生有一点点进步,教师都表现出很高兴,对学生的进步提出表扬。我经常告诉他们相信大家一定能和老师一起进步,一起完成自我超越,最终让班级的成绩赶上和超过其他班级。我有这样的信心,也表现出这样的决心,最终全班在年终考试中名列全校第一名。
三、教师对学生要有期望,鼓励他们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教师对一个孩子抱有期望,学生往往会成为教师所期望的样子。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就是给学生信心。教师鼓励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不以自己得到什么为荣,而以自己为社会贡献多少为荣。教师教出具有这样人生价值追求的学生,才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在教育岗位上默默耕耘,是否能获得大家的认可,教师看得很淡;教师的业绩是否可圈可点,教师看得很重。教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以自己是否尽职、尽责、尽力為自己的衡量标准。只有培养出了拥有正确人生价值取向的学生,才算教师的成功。只有这样,才不会愧对这个职业,这才是教师最大的欣慰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