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乡村环境规划研究现状与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2023-10-21 06:28汪常乐马田田米长虹师荣光武文豪夏维张爱胡青柏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环境规划规划研究

汪常乐,马田田,米长虹,师荣光,武文豪,夏维,张爱,胡青柏

(1.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天津 300191;2.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81;3.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乡村环境规划是根据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历史文化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规划,以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乡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以近年来颁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和“十四五”规划等为代表的系列政策纲领,体现出当前我国对乡村地区发展的高度重视,点明了乡村发展任务的艰巨性,并直接促进了乡村地区相关研究爆发式增长。乡村环境的系统规划布局是实现乡村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先导条件,也是各项上位规划在农村地区落地的基础。当前乡村环境规划领域内发文量和关注度不断上升,涉及生态系统服务提升、能源减排、人居环境治理、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方向领域[2-7],涵盖了政策管理、技术方法、模型开发、案例应用等方面[8-10],囊括了植被、水文、建筑、景观、给排水、土壤、农作物等多类环境要素[11]。但当前乡村环境规划研究尚缺乏总览式的系统梳理,国内外发展动态和特征不清,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国土空间规划等最新政策要求中提出的多规合一理念在农业农村地区环境保护的落地卡点不明,亟需从研究内容、方法、热点、趋势等方面进行系统归纳分析。本研究主要基于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的方法,通过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对国内外乡村环境规划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揭示其变化特征和趋势,判识该领域现状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为从乡村环境顶层规划设计层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1 数据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两个主要研究方法,依托CiteSpace工具开展研究。

1.1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法是一种基于数学和统计学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对文献的各种外部特征(如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等)进行计量统计,以其分布规律来证明或推测出某个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趋势,它所输出的均是定量化的信息内容[12]。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分析法,以定量分析为基础,通过一些研究工具和方法对包括文本、图像、视频、多媒体等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它不仅可以分析出文献研究的一些显性外部特征信息,还可以分析出其中潜在的通过外部现象间接表现出来的一些隐形信息[13]。

1.2 分析工具

CiteSpace 软件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专业陈超美教授应用于Java 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综合视觉思维、数学思维和哲学思维较好地将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融于一体,能够直观反映科学知识图谱[14]。CiteSpace 基于共引分析理论(Co-citation)和寻径网络算法(Path Finder)对文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文献数据宏观框架的可视化,梳理学科发展的演变脉络并找到关键拐点,以便挖掘学科发展动力机制,反映学科发展内在本质和规律[15]。

1.3 数据来源及处理

因1995 年之前文献资料极少且可参考性差,故时间跨度选取1995—2021 年,中英文文献源均选择业内权威性、代表性数据库。涵盖中英文文献资料,本研究共筛选获取了4 180条有效文献数据。

在比对国内较大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三大数据库特点,并对预检索后所获取文献的涵盖领域、数据时效、主题热点代表性等综合分析后,最终从权威性、代表性和覆盖面等多维度综合考虑,中文文献数据源选取中国知网数据库。此外,为弥补CNKI 含港澳台数据库较少的不足,同时选取了香港大学学术库、澳门期刊论文索引、TWS 台湾学术期刊在线数据库中相关文献一并统计分析。在知网数据库中以“乡村环境规划+村庄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为搜索主题进行检索,时间跨度选取1995—2021 年,共得到1 693 条文献数据,除去报纸、图书、专利等类型内容,以数据信息包含作者、摘要、关键词等的Reworks 格式导出,获取有效数据1 371条。以上相同主题词在港澳台数据检索得到43 条有效数据。按中文数据库筛选方法,在比对Google Scholar、Science Direct 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后,外文文献数据源选取WOS 核心合集数据库,并以“TS=(rural OR village)AND TS=(environmental planning)”为主题检索式,时间跨度选取1995—2021 年,文献类型选择论文、会议录论文和综述论文,语种选择英语,共得到3 397 条文献数据,以纯文本文件格式导出,并在CiteSpace 软件中去重,获取有效数据2 766条。

依托CiteSpace 提取有效文献的题目、关键词、作者、机构、发表年份、摘要等核心关键信息,选取词条频次、共现次数、机构/作者间合作关系、聚类热点等指标,通过软件中的作者-机构共现、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分析、突现词分析等功能对国内外乡村环境规划领域近25 年的文献数据制作图谱,进一步根据国内外研究文献聚类分析后获取的前十热点关键词,对每年排名前50~100 的高下载量、高引用文献进行整理和内容分析,结合各项图谱特征以及热点文献内容总结研究现状及问题,判识乡村环境规划领域内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2 国内外乡村环境规划研究量化分析

2.1 文献时间分布

历年发文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国内外学者对学科领域的关注度。如图1 所示,国内外数据库中乡村环境规划领域内研究文献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无论在WOS还是CNKI数据库中,乡村环境规划研究均呈现三个发展阶段,从同阶段发展时间来看,国内较国外滞后:一是萌芽起步阶段,总体文献数量较少,WOS 时间段表现为1995—1999 年,CNKI 时间段表现为1995—2004年;二是稳步增长阶段,WOS时间段为2000—2015 年,CNKI 是2005—2017 年;三是快速发展阶段,WOS 时间段为2016—2021 年,CNKI是2018—2021年。

图1 国内外乡村环境规划研究发文量统计Figure 1 Statistics of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on rural environmental planning rearch in China and abroad

2.2 文献学科分布

从WOS 和CNKI 数据库中前二十的学科类型统计分析结果看(图2、图3),国内外研究整体呈现多学科交叉、跨领域融合的特点,但国外学科更加广泛且均衡,国内学科分布领域窄而相对集中。WOS 中以环境学(环境科学、环境研究)和生态学(绿色可持续科技、生态)为主,同时包括规划学(区域城市规划、城市研究)、地理学(地球科学多学科、地理物理、气象学大气科学等)、资源利用(能源燃料、水资源)、工程学等,且分布较为均衡。CNKI 中学科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与工程、农业经济和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同时还包括政治学(政党及群众组织、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等)、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等)、农业发展(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公共卫生等不同领域,分布不均。

图2 WOS发文学科占比Figure 2 Proportion of published subjects in WOS

图3 CNKI发文学科占比Figure 3 Proportion of published subjects in CNKI

2.3 作者、研究机构及国家合作关系

CiteSpace 的作者机构共现分析可清晰表明不同作者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合作频次。CNKI数据库的分析统计结果(图4)显示,作者合作聚团突出,机构间合作较少且分散,同一机构不同作者之间合作关系占据主导地位。其中董鹏、刘立军、马晓河、袁艳平、李凯于2011年合作发表12篇文章,为最大合作团聚,机构合作表现为卡莱(梅州)橡胶制品公司、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河北联合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之间的机构合作;其次是邵亚杰、赵国存、任春太、马惠、朱嘉伟于2014 年合作发表6 篇文章,机构合作表现为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国土资源调查规划院以及吉林新农村办之间的机构合作。其余除个别较小合作聚团,多为独立性研究。而WOS 数据库的分析统计结果(图5)显示,机构间合作程度远大于作者之间的合作,研究机构以各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结合发文量情况看(表1),发文量排名前五的机构为中国科学院(77 篇)、昆士兰大学(35 篇)、墨尔本大学(23 篇)、北京师范大学(16 篇)以及圣保罗大学(15篇),其中中国科学院与昆士兰大学的中心性并列第一,为0.09,是连接作者机构合作的主要节点。发文量最多的国家为美国(583 篇),其次是中国(299 篇)和意大利(183 篇),其中美国和英国的中心性排名第一,为0.42,是连接领域内国家合作的重要节点。

表1 乡村环境规划发文量国家信息汇总Table 1 Summary of national information on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of rural environmental planning

图4 国内作者机构共现图Figure 4 Map of co-occurrence of domestic author institutions

3 国内外乡村环境规划研究热点演变趋势

3.1 发展阶段

通过CiteSpace 软件对关键词的突现分析和时间线分析可较清晰掌握研究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特征和总体发展趋势,同时结合国内外发文量统计(图1),综合研判国内外学科领域内研究热点呈现的不同发展阶段及特点。总体看,国内外乡村环境规划领域自1995 年以来呈现萌芽起步、稳步递增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但在各阶段国内外发展的热点方向存在一定差异。

3.1.1 国内研究热点阶段

(1)第一阶段(1995—2004 年)(图6):处于乡村环境规划的萌芽起步阶段,研究较少。该阶段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步入快速发展期,城市和乡村拉开了较大差距。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化导致的小城镇规划环境问题、乡镇企业污染,以及农村水环境、农村环境卫生等问题上,少量点状分布在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农村生态保护、农村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上。虽然该阶段研究较少,但为后期该领域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重大政策及战略对研究热点的影响作用开始显现,如1994 年《中国21 世纪议程》指出了促进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1995—1997 年三峡工程一线水位移民搬迁导致的水库环境保护和水库移民问题、1996 年国家计委等八部委部署的“九五计划”时期农村能源建设工作、1997年国家环保局等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1998 年长江和嫩江流域特大洪水事件、2000 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1 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十五计划”中提出的“加强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等,都对相应年份的研究热点方向产生影响。

图6 关键词时间线图(国内)Figure 6 Keywords time graph(domestic)

(2)第二阶段(2005—2017 年)(图6):该阶段呈现出跨领域跨学科多元化发展的特点,研究内容也由概念性分析向技术提升和理念优化方向发展,文献量稳步递增。该阶段出现的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是引发关注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关键词,与此同时乡村景观规划、乡村生态旅游、土地利用、城乡统筹方向在文章数量和质量上有较高提升,乡村景观规划逐渐与产业规划、乡村旅游相结合,土地利用在规划评级、指标构建、法律法规上都有所发展,城乡统筹则关注中心村建设、空心村转型、产业污染转移等方向。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生态环境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产业规划、乡村建筑环境设计等方面开始起到指导作用。农村基础设施中的水环境、卫生环境、道路规划、公共空间规划等也都有所发展。该阶段我国陆续出台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20 字方针、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等政策,重要政策的提出对相应年份主题词和热点方向的转换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3)第三阶段(2018 年至今)(图6):该阶段平均年度研究量快速增加,研究内容朝着技术化、框架化、多领域交叉和多学科融合方向发展。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旅游在该阶段成为频次最高的主题词,其次是乡村土地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和城乡融合。该时期同上阶段在研究内容上存在较多重合,但在研究方法和技术路径的科学性上均有所突破,领域内热点方向同样呈现出很强的政策导向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提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2018 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划“五级三系”体系,明确规划的“三区三线”,建立“全国一张图”;2020 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年)》;2021 年“十四五”规划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绿色发展、完善新型城镇化。以上重大政策的提出直接主导了乡村环境规划领域研究热点,相较前一阶段更强调系统性和整合性。

3.1.2 国际研究热点阶段

(1)第一阶段(1995—1999 年)(图7):虽然同处于起步期,发文数量较少,但相较国内研究,WOS 中研究内容已涉及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与开发保护、土地利用规划、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灾害防护与修复、模型开发等多方面,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发展过程中的社会问题成为左右研究热点方向的重要驱动内核,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村地区基础建设相对健全,因此在乡村环境规划研究上侧重政策制度完善、区域结构优化、区域间协同以及相对应的技术模型的开发和优化等。而发展中国家(如伊朗、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孟加拉等)的研究多集中于乡村医疗卫生环境、公众环境意识、自然灾害以及污染防治等基础问题上,在技术方法的应用研究上较薄弱。该阶段处于问题探索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管理政策。

图7 关键词时间线图(国际)Figure 7 Keywords time diagram(international)

(2)第二阶段(2000—2015)(图7):该阶段学者们对乡村环境规划研究关注度逐渐提升,发文量逐渐增加。在研究方向上,学科种类不断拓展,学科之间的交叉逐渐增多,各国学者尝试从多学科融合的角度解决问题。在研究内容上,上一阶段涉及到的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健康和医疗卫生、自然灾害监测与防护、土地利用规划、农村产业、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在发文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所提升,相关典型案例研究不断增加,模型数字化管理进程不断推进;与此同时开始重视区域间的差距以及人在情景中所担任的角色和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环境伦理学、环境行为学以及环境正义问题开始受到关注;建筑、景观、旅游、文化方面的研究异军突起,其中原生态部落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以及保护本土文化特色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在该时期,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和不断强化,尤其是2005 年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2009 年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发布的《哥本哈根协议》以及联合国发布的绿色新政等政策的提出,强调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乡村环境规划领域逐渐显现。

(3)第三阶段(2016 年至今)(图7):该阶段处于乡村环境规划急速发展的阶段,发文量基本呈指数型增长。随着综述性研究的增多,该阶段研究批判辩证和创新思维增强,通过对学科发展的总结和反思,多元归一的系统性理念萌生,突出表现出高度的多学科交叉多目标融合且技术导向性较强的特点:更加注重从不同主体角度思考同一问题,观察其视角变化;更加注重政策、方法、模型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可行性,尤其是农村当地居民的接受度、满意度;开始重视城乡融合、城乡统筹的发展方向,以及近郊地带的过渡作用。从研究方法上看,定性和定量相融合的模型得以广泛开发和应用,同时不局限于应用方法或模型的结果考察,而是注重从方案提出到落地服务、从开端到终端框架构建的统筹,学者们更希望能够创建一种能应用多场景、普适性更强、灵活变通的方法。该阶段研究内容以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为研究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 次缔约方大会达成的《巴黎协定》以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的《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国际政策的影响。同时因该阶段全球气候问题日渐突出,各国均致力于节能减碳,发展低碳经济,以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乡村处于当前发展中的弱势地位,是阻碍实现该阶段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点区域,这也成为乡村环境规划领域关注度不断增加、发文量急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3.2 热点主题与趋势

通过CiteSpace 软件对关键词(Keywords)的共现和聚类分析可以得到关键词共现图和聚类图。共现图直观展示了所统计数据库中关键词出现频次及中心性的排列顺序,节点大小反映关键词出现频次,节点越大,出现频次越多;标签大小反映关键词中心性强弱,标签越大,中心性越强。聚类图则通过对数据库中关键词的聚类统计后直观展示出各聚类标签,聚类标签序号从0 开始,越小代表规模越大,其收录的关键词就越多。综合关键词共现和聚类统计分析发现,国内外乡村环境规划领域研究热点差异较大,国内热点主题呈现以乡村环境规划为核心的各要素层规划,领域发展趋势上体现在空间规划、人居环境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以及产业规划上,国外则侧重对乡村环境规划学科发展驱动内核的提升,以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服务、能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城市化进程下乡村发展为研究增长点。

3.2.1 国内热点主题与趋势

CNKI数据库共现分析排名前十的热点标签关键词(图8)分别是乡村规划、人居环境、乡村振兴、新农村、美丽乡村、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环境整治、区域规划、乡村景观。CNKI 聚类图标签(图9)包括#0 村庄规划、#1环境整治、#2人居环境、#3新农村、#4区域规划、#5 绿化规划、#6 环境保护、#7 国务院、#8 乡村产业、#9规划设计、#10乡村建设、#11农村环境保护、#12示范村、#13 专项规划、#14 生态宜居、#15 乡村旅游、#16 供水设施。综合文献关键词共现和聚类统计分析,当前国内乡村环境规划研究热点主题和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图8 关键词共现图(国内)Figure 8 Keywords co-occurrence map(domestic)

图9 关键词聚类图(国内)Figure 9 Keywords cluster graph(domestic)

(1)国土空间规划下的乡村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概念虽然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就已经在国内提出,但作为外来理念,为更好地与中国现状融合,我国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与尝试,截至目前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空间体系框架。2019 年我国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体系和“三区三线”,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一体,提出实现全国一张图的“多规合一”目标,并在2020 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中指出“经依法批准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由此在国土空间规划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乡村环境规划中如农业、能源、旅游、自然资源等有关的专项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乡村景观规划、城乡规划等研究趋于归属和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理念的大范围。高曦等[16]提出建立环境治理专项规划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卿艳红等[17]对县域的农村生活污水专项规划提出可行的建议和计划。曲衍波等[18]通过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和土地利用规划提出规划建议。窦晓乐[19]将休闲农业、中医养生、康复疗法等相结合,以养老基地为案例提出了乡村田园式养老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张磊等[20]基于二元结构理论将不同城镇化程度的村庄进行分类,为国土空间规划下的村庄编制提供分类依据。

(2)乡村人居环境规划。为乡村居民创造更加完善更加舒适的人居环境,一直都是乡村环境规划的核心。但因我国当前还处于快速发展的乡村转型阶段,不同地区间生产、生态、生活的基础本底条件区域差异较大,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尽管在改革、污水处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任务仍十分艰巨。当前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人居环境规划的整体提升,并在策略建议、公众参与、景观规划以及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等方面均有所发展。赵华勤等[21]以民生问题为导向构建乡村规划设计的层级体系,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建议,以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罗健文[22]通过专家及民众问卷来探讨城乡居民对健康社区环境设计认同与感受之间关系的差异,以期构建一套完整的健康社区居住环境指标评价系统。翁一峰等[23]认为村民自治程度是判断村庄整治效果的标准,通过对村民自治内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对村庄整治规划方法开展案例实践。王竹等[24]以浙江安吉景坞村为例,根据当地总体规划的要求,挖掘当地自然景观及旅游资源进行规划设计,通过实现人居环境的有机秩序,实现乡村对城市的消费吸引,促进乡村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史靖塬[25]以生态适宜性理论为基础,设计了重庆地区不同村域尺度的人居环境规划路径。

(3)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我国早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乡差距变大、乡镇企业技术水平落后、村民环保意识不强等问题,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破坏。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治理是我国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乡村振兴和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乡村环境规划研究的重点。总体看,国内对乡村生态环境提升研究集中于政府职责、环境正义、资源保护、生态系统服务等。陈叶兰[26]指出政府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主体地位,故应该加强绩效考核指标建立、问责机制完善和政府生态文明宣传等制度建设。丁金华等[27]以环境正义为切入点,明晰政府、开发商、村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提出乡村生态规划的策略、指标以及监管机制等。宋洪远等[28]通过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现状和不利影响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治理要点和政策措施。张鑫等[29]通过景观规划的方法对区域生态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工程技术进行提升,以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梁大庆等[30]提出通过建设农村节水保水设施来更好地降低碳排放、打造景观特色、促进居民认同,提升整体规划效益。

(4)乡村旅游及产业规划。利用乡村优质的自然资源打造旅游景区或者产业园区,是实现环境保护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双赢途径。一方面,在网络快速发展的当下,通过信息的快速传递,如网红打卡点推荐、直播、公众号推送等进行热度累积和品牌打造,可以通过短时间造势获得旅游吸引力。另一方面,在城市负担和工作焦虑逐渐增加的状况下,通过园艺疗法让人们接触自然、回归自然,是消除精神压力的好方法,这也是乡村旅游热、农家乐爆火的原因。因此,乡村旅游和产业规划的设计和提升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如许文炜等[31]、袁志方[32]、李旻昱[33]、林子尧等[34]的研究都注重自然、人文和民俗特色在乡村旅游产业品牌特色的打造。韩鹏[35]、毕会娜等[36]强调乡村旅游的生态性规划过程。田继胜[37]提出在建设美丽乡村的整体规划过程中融入全域旅游的理念,以提升乡村建设的质量。林青蓉等[38]提出发展旅居养老产业,一方面改善“在地老化”等传统观念,更好地完善社会福利,增加未来养老选择;另一方面活化乡村建设,促进整体环境品质的改造提升。

3.2.2 国际热点主题与趋势

WOS 数据库共现分析排名前十的热点关键词(图10)分别是管理(management)、影响(impact)、保护(conservation)、系统(system)、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模型(model)、城市(city)、土地利用(land use)、景观(landscape)、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聚类标签有19 个(图11),包括#0 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1 适应(adaptation)、#2 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3 步行(walking)、#4 风能(wind energy)、#5 城市扩张(urban sprawl)、#6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7 土壤(soil)、#8 卫生(sanitation)、#9 患病率(prevalence)、#10 影响(impact)、#11 地理信息系统(GIS)、#12 治理(governance)、#13 小水电(small hydropower)、#14 能源规划(energy planning)、#15 趋势(trend)、#16 旅游影响(tourism impact)、#17 管理(management)、#18 洪泛区管理(floodplain management)、#19 农田(farmland)。综合关键词共现和聚类统计分析,不同于国内,当前国际乡村环境规划研究热点主题和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图10 关键词共现图(国际)Figure 10 Keywords co-occurrence map(international)

图11 关键词聚类图(国际)Figure 11 Keywords cluster graph(international)

(1)可持续发展目标。自可持续发展理念被提出以来,探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路径一直是各国学者在环境领域研究的重点,其中评估框架如压力-状态-响应模型[39-41]、经济-社会-生态模型[42]等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乡村环境领域各方向研究热衷于可持续性发展评估指标和技术框架的构建。Lee等[43]通过模糊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台湾可持续自然湿地旅游的141 个指标。Daniel等[44]针对西非尼日利亚的偏远乡村,提出基于STEEP 模型(基于社会、技术、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可持续规划框架(SPF),该框架可为任何偏远地区的微电网规划提供通用依据。可持续发展下的学科交叉推动了乡村环境各研究方向创新性发展,在能源系统评估方法[45]、可持续农业考古研究评估[46]、有机农业政策支持评估[47]、农户生计和资源保护与利用评估[48]等方面不断开拓出新的研究理念。

(2)生态系统服务。随着生态文明观念的提升,以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区域生态价值、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等相关研究与日俱增。传统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更多支撑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和生态功能核算,随着国内外对乡村环境研究重视程度的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在农业管理、农业生产、农户生计、流域管理、乡村生态产品付费政策等方面均得以开拓性应用,并且向着具体指标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以更好地将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Pascua 等[49]提出了一种融合宗族谱系理念、传统价值观以及历史文化归属感的文化生态系统服务(CES)框架用于社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Kim 等[50]、Leeuwen 等[51]强调了流域土壤侵蚀、土地退化现象导致的环境破坏问题,并建议将生态系统服务融入土地管理政策以解决土地利用冲突。Obeng等[52]通过价值信念规范(VBN)模型调查了美国城市和农村居民对生态系统服务付费(PES)计划的支付意愿。Li等[53]对旅游驱动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的时空影响进行评估,以权衡旅游收入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期望创造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形式。

(3)能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早期能源研究趋向于乡村水、土、大气资源的综合管理,以及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以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当前全球面临能源危机,气候灾害频发,温室效应严重,各国都致力于节能减排,尤其在制定《巴黎协定》之后,对于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的研究开始不断增加。Mamaghani 等[54]通过HOMER 软件分析光伏板、风力涡轮机和柴油发电机在哥伦比亚三个气候特征不同的村庄中的最佳组合方式,以更好地实现农村电气化。Kumar 等[55]通过多标准决策(MCDM)的方法找出不同技术、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下最佳能源替代方案。Rehman 等[56]通过能源管理策略(EMS),探究风能、太阳能和氢燃料电池等整合成的混合系统在不同住宅需求下的最佳应用方案。Jabeen 等[57]通过对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农村和城市地区进行调研,用混合行为框架评估的方法探讨消费者购买可再生产品意愿的影响因素。

(4)城市化进程下的乡村发展。长久以来乡村发展受到城市化影响。一方面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不断向乡村转移,另一方面城乡之间的技术差距、经济差距、生活水平差距等问题不断显现,由此各国学者致力于实现城乡统筹、促进技术创新、消除贫困、提高农户生计等的研究。Martellozzo 等[58]通过模拟意大利过去几十年城市扩张造成的农业用地变化,采用多标准分析方法,模拟不同政策情景下的最优方案,以制定有弹性和可持续的规划战略。Pribadi等[59]使用多元技术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分析村庄和街道的统计数据,探讨农业活动与城市经济活动、城市贫困以及粮食安全之间的不同关系,以支持其在城郊经济、减少贫困、管理非正式性和增加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Lo 等[60]对中国山西和陕西两省居民的扶贫移民过程进行调查,并对远距离和近距离移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在财政支持、保障农户生计、搬迁居民适应新环境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Arnaiz-Schmitz 等[61]将社会、生态因素融入农村-城市梯度框架,将马德里地区按照城乡梯度进行排序和评估,以提升遭受剧烈城市转型和乡村性丧失地区的环境管理规划水平。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研究基于CiteSpace 工具主要对CNKI、港澳台数据库和WOS 等国内外典型数据库中乡村环境规划领域文献的数量、学科分布、作者机构共现性、研究热点主题和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国内外对乡村环境规划学科的关注度持续提升,研究文献体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政策导向性持续增强,且呈现萌芽起步期、稳步增长期和快速发展期三个阶段,时期发展进程国内较国外相对滞后。

(2)国内外乡村环境规划研究整体呈现多学科交叉、跨领域融合、受政策影响明显的特点,但国外学科分布更加广泛且均衡,在方法上重视基础理论创新、指标体系构建、模型开发应用等方面,有较强的持续产出能力和认可度;国内学科分布领域窄而相对集中,研究方法多以依赖国外的技术方法和模型开发为主,虽然在多尺度、多领域均有高质量的应用研究,但在技术开发能力和方法创新性方面还有较大进步空间。

(3)作者机构共现分析显示,国内机构间合作较少且分散,同一机构不同作者之间合作关系占据主导地位,而国外机构间合作程度远高于作者之间的合作,研究机构以各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

(4)国内外乡村环境规划领域研究热点差异较大,国内热点主题呈现以乡村环境各规划层次要素研究为主,较为突出的有空间规划、人居环境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以及产业规划等,国外则侧重对乡村环境规划学科发展内核的提升,以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服务、能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城市化进程下乡村发展为当前新的研究热点。

4.2 问题与建议

(1)强化政策导向下的系统规划体系构建。研究显示乡村环境规划领域内相关研究的政策导向性明显,政策导向性研究有利于获得政府资金支持、社会热度以及资源吸引力,直接推动着学科发展。但政策导向下往往涌现大量建议性研究,成果质量良莠不齐,缺少定性定量的科学分析,且易出现短时间突现现象,在研究深度上缺少时间尺度的连贯性。因此应当加强乡村环境规划政策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对相关层次定位、政策指南、管理要素、管理方式等统筹权衡,提升目标要求和考核约束,建设目标-评估-优化-预测-再优化的系统规划体系。当前我国在乡村环境规划领域核心理念和发展目标上已形成较宏观的顶层设计,如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等都体现出国家对宏观战略层面规划体系“系统性”的高要求。与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长江大保护”、“黄河大保护大治理”等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战略强调的系统、统筹理念相契合。

Margules 等[62]提出的系统保护规划理念(Systematic conservation planning,SCP)和方法框架,以最小成本投入下的最大环境效益为目标综合权衡经济、自然、社会各要素,已成功指导了世界近40 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保护优化的实践案例[63],为我国政策导向下亟需突破的乡村环境系统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参考。同时,囿于乡村地区经济差异、资源禀赋差异、乡镇城市化冲击程度不同等问题,一套顶层设计宣贯到底难度较大,因此在落实顶层设计时需进一步强化对多系统、多层次、多要素的整体把控,以促进不同规划单元、不同要素之间的合作关联度,增强政策理念落实到乡村尺度的实际可操作性。

(2)完善学科交叉下的“中国乡村特色”创新。我国乡村环境规划领域的研究方法、研究理念和技术思路过度依赖国外已有成果,但我国乡村环境保护需求点和复杂程度与国外差异较大。国际上当前乡村环境规划关注点侧重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生态系统服务等领域,国内相关研究热度也非常高,但是与国内乡村特色结合碰撞出的新思路和技术方法较少。当前我国政策提出要促进“三农融合”“三生共赢”,要实现“多规合一”的一个市县“一张图”规划要求,但当前规划体系的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不能充分将传统的空间规划与能源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产业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融合在一起,而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成为多规融合的矛盾突出地带,即使是一些成熟的规划理念和技术,在乡村尺度上也尚未见相关应用研究。如国际领先的系统保护规划理论当前多数以区域尺度生态系统评估优化为对象,在我国乡村环境规划领域尚未见相关研究。

建议在吸取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的同时,充分辨析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特点,对标不同地域不同乡村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发展内在需求,以当前“多规合一”政策为导向,突出中国乡村特色,完善多学科交叉创新,强化国家、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形成适合中国乡村特色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思路。如有别于国外乡村,我国以哈尼梯田为代表的顺应自然环境的农耕方式,当前中国发展阶段的“空心村”现象,我国东西南北乡村物候、生产、文化属性的差异性,以自治区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聚集地的传统村落保护等,成为立足中国乡村特色、创新学科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3)促进模型开发应用中“乡村指标数据”建设。模型模拟是实现区域尺度定量模拟、评估和分析演示的便捷技术方法,在促进多学科融合的乡村环境规划研究方面应用潜力巨大。国外非常重视技术模型开发,并常年举办数据建模研讨会持续推进模型开放式应用开发,如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研讨会、计算机方法与水资源国际会议、风险分析和减灾计算机模拟国际会议、环境软件系统国际研讨会等,促进以上相关模型在乡村环境规划领域得以应用。虽然国内各高校及科研机构也有相关学术研讨,但产出能力不足,对水文模型、生态模型、大气模型、经济模型等的融合应用和精细化模拟不够,且缺少对未来发展的宏观预警优化模型研究,较难支撑当前多规划合一政策需求的落地。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系统保护规划模型Marxan、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模型In-VEST 的融合应用可较好地将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服务等研究热点纳入系统规划体系。

除立足长线发展增强模型源头开发外,借助国际已有成熟模型充分扩展应用将成为更直接、便捷的路径。模型模拟对基础数据依赖性强,数据量和精细程度将极大影响模型模拟精准度。一方面,就规划模型而言乡村本身是一个较小空间尺度,另一方面我国乡村环境复杂多样,因此模型扩展应用中首先需完善相关指标体系以及乡村基础数据资料库的构建。当前我国在乡村尺度推进模型应用和开发的核心困难即为较难获取县域、乡镇、村域尺度数据,建议进一步规范县域甚至乡镇尺度相关统计指标的常态化管理,统一数据统计汇总时间节点,完善乡村基础数据资料库的构建,从数据根基的精细化建设推动模型模拟结果准确度,支撑乡村环境规划研究发展。

猜你喜欢
环境规划规划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汽车造型设计师工作环境规划概要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浅析国内环境规划发展趋势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紧凑型大学校园人居环境规划策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