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3-10-21 17:33:41李新月
教育观察 2023年21期
关键词:教师应规则幼儿

李新月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一、引言

幼儿在成长阶段会树立基础的价值观念,对事物的好坏有基本的辨别能力,但是能力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健全的状态,因此会出现告状行为。尤其在中班时,幼儿的规则意识开始萌芽并且是非观念比较模糊,告状行为发生得最频繁。[1]若教师在此时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正确处理,对培育良好师幼关系和发展幼儿的社会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实践意义。[2]通过了解幼儿发展情况和对目前我国幼儿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内外因及其应对策略,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实现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本文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进行了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是指通过对收集到的某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以探明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状况,并从中引出自己观点的分析方法。笔者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学者对幼儿告状行为调查的方式和内容,从论文中收集有关幼儿告状行为的相关研究信息。

(二)自然观察法

笔者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夏县一所幼儿园的中班进行现场观察。每天上午八点到十一点半,下午两点到四点半是笔者的观察时间,每日对教师和幼儿的观察时间总计六小时。观察时会对所发生的事件进行尽可能准确、客观、清晰的描述。笔者经过前期调查、选择对象、进入实习、观察记录,共用了100天。

(三)访谈法

本研究使用的访谈方法是结构化和非结构化访谈相结合。结构化访谈是研究者根据访谈大纲与教师面谈,而非结构化访谈是研究者(如果他们有问题或来不及做笔记)在观察后随机面谈教师和幼儿,或在空闲时间活动中与幼儿交谈。

三、研究结果

(一)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类型

1.求罚型告状

幼儿因为嫉妒同龄人而提出的告状,主要意图是希望他人被惩罚,这被定为求罚型告状。例如,幼儿总看到教师表扬所在班内一名很能干的幼儿时,会特别关注这名幼儿的行为,发现其行为违背秩序规则时立马向教师告状。求罚型告状是希望拉低被告状幼儿在教师心里的地位。在笔者观察过程中,此类型告状的比例约占28%。

2.描述型告状

一些幼儿的表达能力极强且有很强的表达欲。他们很擅长做小观察员,会根据老师和同学的行为,将事情的真相告诉老师,让老师知道真相。[3]在遇到两名幼儿发生争论时,幼儿会在旁观察,等老师过来了会先跑到老师面前向老师形容刚才发生了什么。例如,一天午餐时间,教师突然听到小红和小强的争吵。教师走过去时,他们一旁的张张先跑向教师并说道:“小强要拿小红的勺子,小红不给,然后他们就开始抢了。”此类型告状的比例约占25%。

3.求赏型告状

幼儿在中班时期形成了一定的见义勇为感,并借此来保护学校规则和班级纪律。这类幼儿告状并非为了让教师帮忙处理,而是替其他幼儿告状或检举别人的违规行为。此类型告状的比例约占21%。

4.求助型告状

调查发现,幼儿有些告状行为是为了向老师求助。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身边的情况或工作人员的行为经常没有判断能力,凡事都要征询教师的看法,由此形成了告状的情况,如“老师,小明抢我的玩具”等。此类型告状的比例约占17%。

5.躲避型告状

幼儿犯错后为了躲避教师惩罚而先向教师告状的行为属于躲避型告状。例如,张张和花花因为争抢某一玩具而发生争执时,张张把花花推倒了,此时,张张为了躲避老师的责备,先向老师告状:“老师,花花抢我的玩具。”这是典型的躲避型告状。此类型告状的比例约占9%。

(二)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原因

1.求罚型告状的原因

一是妒忌同伴。当幼儿看到老师夸奖班上的很有能力的幼儿时,他们会嫉妒。当幼儿对其他幼儿的优点不满意或怨恨,而自身又不能超越时,便会产生低落、苦闷、反感等情绪,于是想要损害其他幼儿在教师眼中的良好印象。

二是发生矛盾。幼儿间的矛盾有时是由于幼儿园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幼儿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如玩具或活动室而争吵时,如果不能相互妥协,会去找老师告状。当教师将有限的玩具分配给幼儿时,通常会发生争吵行为,没有得到玩具的幼儿会用告状的方法解决争端。

2.描述型告状的原因

一是秩序、规则受到破坏。社会发展理论指出,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幼儿每天都要在幼儿园里遵循一些规矩,了解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从而达成某种共识。因此,如果幼儿发现有人违规或者做了不该做的事,他们就会把这件事告诉老师。一名受访教师的描述如下:

在工作过程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非常多的,比如今天我在带幼儿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时,我们班里的李强小朋友经常被“老鹰”抓到,但他想要接着参加游戏,就会赖在里面不出来继续跟着队伍跑,“老鹰”王亮小朋友就跑来找我告状,说:“老师,你看李强总是捣乱不听话,他明明被抓了还在里面玩。”其实像这种告状在班级里也是最常见的。

二是为同伴分忧。根据埃里克森在个体不同年龄阶段划分出的社会发展特点,幼儿在早期具有很强的责任心,他们的思想、个性和价值观在慢慢成形。幼儿会组成自己的小圈子,而那些有相同个性的幼儿则会在一起玩耍和学习。在“圈外”幼儿欺凌“圈内”幼儿时,“同圈”幼儿会认为自身利益受损,于是积极分享自己的烦恼,向老师报告欺凌事件。

3.求赏型告状的原因

幼儿阶段是幼儿形成性格特征的关键时期,如果幼儿在家中得到了很多的溺爱,就会希望在校内也一样得到溺爱。然而,在幼儿园中,由于班里幼儿数量众多,教师往往不能照顾到每一名幼儿的感受,因此,不少幼儿会觉得自己不受重视。很多幼儿想要引起教师或其他幼儿的注意,会利用告状来表现自我,吸引教师的注意力。

4.求助型告状的原因

一是为自己求助。中班幼儿往往不具备很强的认知能力,而教师作为成人在幼儿心中拥有极高地位,因此,在遇到问题时幼儿会希望教师帮助自己解决。

二是为同伴求助。一些中班幼儿的正义感发展得很快,他们有自己处事的原则,一旦发现不公平,就会去找老师诉苦,以达到“正义援助”的目标,希望老师能够帮忙。这种告状很有可能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朋友被人欺负,而是因为他们的朋友被“威胁”,需要老师帮忙。

5.躲避型告状的原因

部分幼儿因为家长的娇惯和宠爱,形成了自私、任性的不成熟个性,而经常引起矛盾并进行攻击的往往是这部分幼儿。由于惧怕老师的严厉批评和其他幼儿的指责,通常会主动找老师告状,以此来躲避指责。

(三)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时存在的问题

1.过度使用规则重述策略

为了尽快解决问题并确保过程顺利进行,规则重述策略成为很多教师的首选。有时教师会用规则重述策略来应对幼儿的犯规行为,希望通过规则的重述让幼儿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但实际上,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已经对规则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尽管知道规则,也可能会打破规则。教师简单地重述规则并不能解决他们不断违反规则的问题。

2.过分包办

一些幼儿告状是因为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寻求教师的帮助。然而,如果教师大包大揽地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会错失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多数情况下,教师应该引领幼儿共同处理问题。

3.缺乏针对性

教师在回应幼儿的告状时,往往处理得会轻一点,目的是尽快解决问题,并没有针对性地回应幼儿的告状。教师如果没有对告状内容进行分析,往往使幼儿的自尊心受损。关注幼儿的内心世界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幼儿做了正确的事情还是错误的事情,教师都要在了解全貌后理解幼儿的心态并给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四、研究建议

(一)适当减少规则重述策略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改善他们对待事情的反应,教师应改变心态,认真对待幼儿哭闹告状行为,摒弃不耐烦的情绪,明白告状是这个年龄段幼儿的一种正常表达方式,不宜使用过于简单的规则重述策略处理告状行为。教师在回应幼儿告状时,应了解事实,确定幼儿的诉求及事实情况,采取合理的方式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其简单地重复规则试图将幼儿的行为困在规则系统中,不如用规则提醒幼儿其行为是对还是错。[4]

(二)提出并遵守一定原则,避免使用包办策略

在幼儿早期,也就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有一定的社会意识、情感等。教师应采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原则来纠正幼儿的错误行为,以提高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处理告状行为时,教师应提出并遵守一定的原则,以减少幼儿反应的随意性。

首先,教师应认识到以合理方式处理告状的重要性,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教师要有耐心和责任心,实事求是地处理幼儿的告状,发挥“裁判员”的作用,适当地约束不恰当的行为,并表扬和鼓励适当的行为。其次,制定良好的处理告状行为的程序,但要避免过于规范的反应策略,包括以下步骤:第一,认真倾听幼儿的告状内容,了解幼儿诉求;第二,调查幼儿的告状,以正确识别举报事件。[5]教师要耐心倾听幼儿的告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彻底调查;第三,要根据正当程序的原则合理处理告状,安抚被冒犯的一方,并对不遵守规定的一方进行批评和其他制裁。最后,注意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充当主持人,鼓励幼儿自己解决争吵;利用案例分析,向幼儿提出如何解决案例中出现的争吵的问题。这将有助于他们在面对类似问题时进行思考并独自做决定。

(三)控制自身情绪,重视幼儿的告状行为

一些教师由于经常收到幼儿的告状,慢慢习以为常,对幼儿的诉求缺乏耐心、视而不见,缺乏原则和解决问题的技巧。教师必须转变态度,积极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

首先,要尊重幼儿,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不应该因为做一件错事被抛弃,教师应有良好的态度,用心倾听幼儿的真实想法,他们的情绪才会稳定。其次,教师要增强对自身情绪的控制力。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增强知识和技能,满怀热情地投身教学事业,深刻体会教学的丰富内涵和乐趣。最后,教师要培养自身的教育智慧。教育智慧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是评价教师是否优秀的重要因素。教师因为幼儿犯了一个小错就耿耿于怀,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感觉烦闷,是缺乏教育智慧的表现。教师应该以和平的心态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在与幼儿接触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稳定的情绪,使幼儿感觉到放松愉悦,避免消极心态。[5]

(四)针对不同告状动机,选择恰当处理方式

在幼儿的社会行为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幼儿的成熟水平和已有教育经验,审视幼儿的深层动机,分析幼儿告状行为的隐性心理特征并构思针对性应对策略,采取合理的、科学的解决方法。

首先,在幼儿找教师寻求帮助时,教师应先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判断事件中的正确行为和错误行为,对不当行为进行必要的批评,并明确告知做错方其行为是错误的,在幼儿园是不被允许的,应该受到惩罚。在幼儿请求帮助的情况下,教师应尽可能在与幼儿的讨论中解决问题。其次,部分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为了得到奖励、讨好老师或炫耀,教师不应该支持或鼓励,否则幼儿会养成不健康的习惯,如喜欢监督别人的言行,喜欢闯入别人的私生活,甚至出现严重的性格问题。教师不应纵容此类事件的发生。最后,要重视榜样的力量。教师应在班级里塑造良好的氛围,将行为习惯良好的幼儿作为班级榜样,鼓励班级中的其他幼儿也养成彬彬有礼、乐于助人的行为习惯。同时,引导幼儿向优秀榜样学习也可以增强其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避免频繁告状。

五、结语

告状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研究发现,幼儿告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教师应了解告状行为深层次的内容,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这可以让幼儿更加相信老师,以培养良好的师幼关系。同时,教师应根据已有研究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提高对幼儿告状行为处理的科学性。

猜你喜欢
教师应规则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天津教育(2023年2期)2023-03-14 07:34:52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2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2
让规则不规则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20:59:57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28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