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友平
2022年2月,筆者在翻阅馆藏未整理资料时,偶然发现万载县史志办(档案馆)藏有一本保存很好的线装《革命常识》宣传册,册子是袁振亚1930年在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吉安青原山编写。认真阅读《革命常识》,发现这本90多年前编写的小册子,内容丰富、文字工整清晰,对研究苏区文化宣传、研究党在群众中开展革命常识教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革命常识》宣传册及主要内容
万载馆藏《革命常识》是在湘鄂赣苏区首次公开面世的、由中央革命根据地传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宣传读本和教材。
《革命常识》简介。万载县史志办(档案馆)馆藏的这本宣传册不是全本,但较好地保存下了22页42面,共4个部分109个问答。封面左下方清晰地印有“万载县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翻印”落款,为小楷字体。另据武汉市档案馆馆藏《革命常识》(全本,封面印制单位落款缺失、印制时间未知)和万载县博物馆馆藏《革命常识》(两册,均缺页较多,不到15页)了解,全本《革命常识》共有28页,57面,内容包括5个部分、共计155个问答。
万载馆藏的《革命常识》为小楷体线装32开本小册子,纸张为土毛边纸质,长21.6厘米,宽14厘米,厚0.5厘米。封面上半部分是黑色线条绘制的“工农革命军”旗帜,“革命常识”四个字以竖列形式放在旗帜四角,旗帜右下方以竖排形式标出内容提要,依次是“打倒国民党问答、打倒帝国主义问答、共产主义问答、土地革命问答、苏维埃问答”;左下方是一小片树林和一个青少年吹着军号的画面。
《革命常识》编印目的。编印此册是要让红军形象和革命知识深入工农的脑海中。正如第一部分“编者的话”所言:编印的最终目的是,每一个革命同志应该知道并掌握最基本的革命知识,同时希冀广大读者本身能成为一名宣传者,开展广泛宣传。
“编者的话”还包括编印原因和编印原则。编印此问答的原因是,当时革命书报匮乏,学生文化程度不一,课堂讲授存在困难,作为教授上的辅助,以便于学员课后自学。编印原则是力求通俗,可以当故事一样看,以问答式更容易使一般没有受教育的工农同志了解。比如:共产主义是什么、共产党是什么、没收土地的方法、分田的手续、分田的标准;又揭露了国民党的造谣污蔑与欺骗宣传,比如:国民党是一个什么党、工人农民小商人为什么要反对国民党等;还以简洁明了的问答回答了关于打倒帝国主义的问题,比如:哪些国家是帝国主义、为什么要打倒帝国主义、怎么打倒帝国主义等。从编印目的和内容可以看出,《革命常识》是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初期,赣西南土地革命实践和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
《革命常识》主要内容。全书内容是按照“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编纂而成。共有五个部分,平均每个部分31个问答,其中“打倒帝国主义”问答最少,仅23个,“土地革命”问答最多,达49个。以“土地革命”部分中的两个问答为例,“问:分田的标准怎样?答:分田标准以乡或区为单位,但未成立政府以前实行分配土地可以乡农协为单位,男女老幼平均分配,俟开全区工农兵代表大会时再行提出决议。”“问:分田后是否可以买卖?答:不能买卖,土地权是归苏维埃所有,私人不能买卖、典当、私相授受,而且永远取消田租,焚烧一切田契耕批,违抗者要严办。”这部分关于土地革命的问答,基本把1930年赣西南开展土地革命的分田标准、土地所有权、分田手续等政策简明扼要地进行了阐释和宣传,既分析了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党领导工农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进行革命实践遇到的各种焦点问题,更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每一部分结束后,会以插图形式配上列宁或苏兆征、彭湃的语录来小结前一部分的问答内容。如第一部分问答结束后,以旗帜形式呈现“广州的革命工人说:青天白日是白色的恐怖旗帜”;第二部分问答结束后,以扇面的形式呈现列宁同志的语录——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第三部分问答结束后,以花簇形式呈现苏兆征同志的语录——共产主义是谋全人类幸福的武器;第四部分问答结束后,是彭湃同志说:“土地革命是铲除封建势力唯一法门”。
《革命常识》的作者及翻印情况
《革命常识》的作者是袁振亚,江西永丰人,192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8月赴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1927年11月至1929年夏,先后任中共永丰区委书记、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政治部主任;1929年6月调任中共东固区委书记;1930年初参与建立中共永丰县苏维埃政府,后任赣西南红军学校、红三分校教官,江西省行动委员会东路行委秘书长等职。1930年9月,袁振亚在青原山红三分校编写了《革命常识》。
《革命常识》最初是赣西南培养革命干部和红军学员的培训教材,可以说既是革命宣传读物,也是中央革命根据地早期培养军政人才的重要教材。万载馆藏的这本《革命常识》翻印时间,目前大致确定在1930年10月至1931年10月。推定在这个时间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930年7月万载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县苏成立后,在常务委员会之下设立了文化委员会;1931年10月底,万载县第二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后,县苏文化委员会设立相应的工作部,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之后一般改称为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文化部,而万载这本宣传册的落款为“万载县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翻印”。
1930年至1933年,万载印刷了大量的报刊、书籍。其间,印刷用纸主要以本地产的土纸(毛边纸)为主,石印、油印都有较多文物存世,其中石印更多些,多为手写字体,字迹清楚。万载馆藏《革命常识》就是用石印技术翻印的,在封面背页还写有“花桥乡五村谢荣柏的”9个行书字。花桥乡(今万载县赤兴乡花桥村)曾是红军后方医院(红三医院)和万载县苏药业合作社创建地,也曾是中共万载县第三区委员会机关驻地。花桥在土地革命时期属第三区,也就是后来的仙源管辖。书册的原有者谢荣柏,是万载县赤兴乡花桥村人,革命烈士谢生古(1931年牺牲于湖南平江)的继子,1922年9月生。根据走访调查资料了解,谢荣柏在1931-1933年间曾在小源列宁小学就读,此册为其在列宁小学读书的教材之一。
由上述分析推定,万载馆藏的这本《革命常识》是1930年10月至1931年10月间,从红三分校回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学员,将册子带回了万载。因宣传册内容通俗易懂,有利于革命宣传,万载县苏文化委员会决定翻印,翻印时间也大致在1930年10月至1931年10月,翻印后,县苏将其发送至各机关、学校供地方干部群众学习。
《革命常识》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1929年9月,红军二、四团教导队由东固迁往富田陂下,称为赣西南红军学校。1930年,陂头会议后,赣西南红军学校扩建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1930年6月,改称为中国红军军官学校第三分校(简称红三分校)。不久,红三分校迁驻吉安青原山。1930年10月,红三分校每期已有学员七八百人,到1931年7月红三分校解散,《革命常识》为红军培养了大量军政人才。《革命常识》是1930年9月袁振亚在青原山红三分校任教官时期编写的,总结了他在东固红军二、四团教导队的教学实践成果,以及他在青原山红三分校向战士们授业解惑的教学经验,体现了他在东固区委做工农群众文化宣传工作力求通俗的经验,是袁振亚对教学和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成果,是中央苏区早期革命宣传读物,也是培养军政人才的重要教材。
《革命常识》对学员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和要在工农群众中进行宣传的要求是有充分考虑的。通俗易懂是它最大的优势;其次内容有很强的政治性;在一问一答的对话中,将革命道理教授给学员、宣传给工农群众。
万载是湘鄂赣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区域之一,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驻扎在万载“小源”(今万载县仙源乡)近两年,是湘鄂赣省级机关稳定驻扎时间最久的地方。《革命常识》由中央革命根据地传入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经万载县苏文化委翻印,不仅送到机关、军事学校,还一直送到了村一级。《革命常识》大大丰富了万载文化宣传的内容形式,是将党的主张和政策让工农群众家喻户晓的重要载体,对指导万载各项工作,提高全县工农群众对敌斗争的勇气和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它对当前研究苏区文化宣传以及湘鄂赣与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交流联系有重要历史价值。
(作者系万载县史志办副主任)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