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霜降之后,秋意渐浓,各种红叶形成层林尽染、如火如荼的迷人秋景。同时,多数秋花早已杳无踪影,木芙蓉此时却傲然绽放,朵朵嫩蕊娇花,“染露金风里,宜霜玉水滨”,缀露披霜,簇锦凝霞,艳照秋江,把林塘秋色装点得分外绚烂,正所谓“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嘉卉产西南,繁盛在川湘
木芙蓉为锦葵科木槿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5米,叶掌状,作浅裂,裂片三角形。花大,单生于枝端叶腋间,初开时白色或淡红色,后变深红色,花瓣近圆形。花期为8—10月,常重瓣和半重瓣。重瓣者,花类似牡丹、芍药,殊为丰艳。还有所谓“三醉芙蓉”,一天之中变换3种颜色,早晨白色,中午桃红色,傍晚深红色,为木芙蓉中的佳品。鸳鸯芙蓉,花色红白相间。
因花艳如荷花(又名“水芙蓉”),故名“木芙蓉”,又叫“木莲”。因为在农历九月霜降时开放,所以木芙蓉又名“拒霜”或“拒霜花”。
在早期文献中,芙蓉指的是荷,如屈原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本草》中的“其叶名荷,其华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至于古诗文中的芙蓉究竟指荷花还是木芙蓉,还得依据上下文和相关背景来判别。
木芙蓉原产于我国西南部,四川、湖南一带栽培尤盛,亦以群植最为壮观。五代时,蜀后主孟昶在成都城上遍植木芙蓉,每至秋季,四十里如锦绣,高下相照,因名“锦城”,又称“蓉城”。成都遂简称“蓉”,现亦以木芙蓉为市花。唐末五代诗人谭用之游湘江时,见两岸木芙蓉雨中盛开,妩媚妖娆,遂作《秋宿湘江遇雨》七律一首,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后人遂美称湖南为“芙蓉国”。
清艳照秋江,幽姿独拒霜
“群芳搖落后,秋色在林塘。艳态偏临水,幽姿独拒霜。”木芙蓉作为秋日名卉,历来备受宠爱,自古文人也争相为之题咏。
木芙蓉清艳,或曰芙蓉明艳,被评为秋色中最佳者。人们喜以其形容美人面色,木芙蓉俨然已成为佳人的象征。比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就有名句“芙蓉如面柳如眉”。
木芙蓉喜水。《长物志·花木》云:“芙蓉宜植池岸,临水为佳,若他处植之,绝无丰致。”苏东坡在杭州主事时,筑苏堤,曾遍插木芙蓉,灿如云锦。明代大臣谢迁更是把木芙蓉唤作“秋江主人”,将木芙蓉宜水和独占秋光的特点活画出来。
木芙蓉耐霜。宋代刘珵《咏西湖十洲·芙蓉洲》云:“谁怜冷落清秋后,能把柔姿独拒霜。”苏轼诗云:“溪边野芙蓉,花水相媚好。坐看池莲尽,独伴霜菊槁。”《广群芳谱》则赞誉木芙蓉花朵“清姿雅质,独殿群芳,秋江寂寞,不怨东风,可称俟命君子矣”。
可制薛涛笺,曾染芙蓉帐
木芙蓉功用颇丰。园林中,木芙蓉多丛植于墙边、路旁或成片栽于坡地;植于水滨时,波光花影,景色秀媚。木芙蓉适应性强,在铁路、公路、沟渠边种植,可护路固堤。
古人赏木芙蓉颇讲究意境。吕初泰在《雅称篇》中评述:“芙蓉襟闲,宜寒江,宜秋沼,宜微霖,宜芦花映白,宜枫叶摇丹。”
木芙蓉可入药,民间即有“家里有株木芙蓉,疮疖痈肿不发愁”的说法。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木芙蓉花、叶不但为疮科良药,还可消肿排脓、解毒止痛。木芙蓉花还能入食谱。宋代,人们用它煮豆腐,红白相衬,恍若雪霁之霞,故美其名曰“雪霁羹”。
木芙蓉的茎皮纤维柔韧、耐水,可制笔、绳及纺织品。《农桑撮要》云:“候芙蓉花开尽,带青秸沤过,取皮,可代麻苘。”而木芙蓉所制最著名的纺织品恐怕非芙蓉帐莫属。《成都记》中记载,蜀后主孟昶“以(芙蓉)花染缯为帐,名芙蓉帐”。
此外,颇负盛名的薛涛笺竟与木芙蓉有密切关联。这种颜色深红、鲜明及花纹精巧的笺纸,相传是唐代蜀中才女薛涛用浣花溪水、木芙蓉皮和木芙蓉花汁制作而成,又名“浣花笺”。因其宜题诗,精致纤丽,在当时甚为流行,之后历代均有仿制,且流传至今。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评述其为“其美在色,不在质料也”。
木芙蓉枝干的汁液富有胶质,昔日女子将木芙蓉枝干刨成片屑,泡水涂发,能令鬓发光润服帖,俗称“刨花”,此法至今仍为人所沿用。
木芙蓉如此妍妙,无怪有人感叹:“若遇春时占春榜,牡丹未必作花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