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茜 宁克强
[摘要]文化育人是时代的呼唤,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新媒体时代学生所处环境带来的新挑战,高校需进一步深化对文化育人的规律性认识,积极探索推进高校文化育人功能顺利实现的有效路径,本文认为应全方位构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体系、提升高校文化育人的话语权并加强文化安全教育,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新媒体;文化育人;高校
[作者简介]张茜,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北石家庄 050000;宁克强,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河北石家庄 050000。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05-0055-04
新媒体时代,网络在成为现代大学生学习和娱乐主阵地的同时,也成为了意识形态的主战场。作为网络用户主体的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虽然他们借助网络可以学习和了解到更广泛的知识和信息,但当前网络环境多以娱乐为主,涉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较少且传播效果甚微,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在新媒体时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①先进的文化是社会变革的理论基础,文化育人是将先进文化转化为社会变革物质力量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担当“以文化培元”的使命,并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②这也为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基本遵循。当前,积极抢占网络传播阵地,充分挖掘文化育人功能,探索出一条新媒体与文化育人有机结合的新路径,是推进高校文化育人功能实现的重要抓手。
一、高校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现实意义
(一)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③。培育时代新人,需要先进文化为其提供持久的精神力量,厚植文化自信、价值自信,以文化彰显其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文化的培育和塑造。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文化是人的本质性存在的思想,脱离社会实践的人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人,必须主动学习文化并内化为精神力量以融入社会。文化由人的实践产生,反过来人又被文化所塑造,使“人”成为人,由此看出文化育人的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④。精神是人的灵魂、国家的支柱,只有将文化底蕴与家国情怀注入到当代青年的精神世界,引领其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接力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新人,使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求真学识、练真本领,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
我国是五千多年的文明古国,文化育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两千多年前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等人“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⑤的建议,创办太学,建成我国第一所具有较为完备大学形态的高等学府。此外,始于唐朝,终于清朝的书院也是我国古代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无论是官办的太学还是民间的书院,都坚持以儒家经典作为传授的主要内容,注重以文化人,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重视道德和人格的培育,倡导德业双修,始终贯穿于我国古代文化育人的理念之中。当前,我们处于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格外重视网络道德建设并强调:“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⑥“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⑦这要求我们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以正气之风滋养人心,培育能够引领社会道德新风尚的时代新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途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必须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战略导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⑧,思想政治教育决定了文化的建设方向,反过来文化又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开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仿佛没有灵魂的躯干,两者相辅相成。这要求我们必须以文化强国战略为导向,重视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在文化的熏陶中修炼自身品性,同时将文化实践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⑨,只有将先进文化内化为人们的思想,感染人、教化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将其转化为推动社会变革的物质力量,才能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要文化来培育大学生的思想品格。“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⑩,因此发挥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的价值引导就显得尤为关键,要以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以优秀文化呈现主流价值,全面培育社会主義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不光要培养有学识、有能力的高水平人才,还应重视学生健全人格和文化素养的培育,提升民族整体素质。高校文化育人的意义在于可以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强化社会责任与社会意识,从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以全局的眼光看待我国文化,做到文化自知。首先,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革命文化中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用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其次,在全球文化的大熔炉中,我们应正视与其他国家文化的差异,既要看到我国优秀文化的进步因素和民族特色,又要看到与社会主义相背离的因素,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他国文化,做到文化自觉和自知。
“以文化人”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做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体现着我国国民对于自身文化的崇高信仰和自觉坚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持久精神力量,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强烈碰撞使得大学生出现文化自卑与文化自信并存的现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化的高度凝练,是文化的核心,是党和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网络多元文化的影响,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在引领大学生价值导向,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应承担起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责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⑫,通过文化教育来提升大学生整体文化素养,增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文化自信富有张力,争做时代新人,担当时代大任。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功能实现路径探析
近年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文化育人功能得以稳步提升,但是新媒体时代高校在文化育人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受网络浮躁风气和信息多元化的影响,特别是在社会不良思潮的冲击下,我国高校仍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如:网络舆情左右学生认知、网络直播“泛娱乐化”现象削弱青年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西方文化渗透侵蚀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等,究其根本在于高校对于网络在文化育人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在网络文化的不断影响下,一方面碎片化信息逐渐淡化学生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导致主流文化认同的引领力和凝聚力被分散,另一方面传统的文化育人方式已逐渐不再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全方位构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体系,强化主流认知。全面构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体系是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和提升文化素養的必要途径。首先,高校应建立一支分工明确、职责明晰、反应迅速的网络监管队伍,完善舆论反馈机制。在教师和学生中选拔技术骨干组成网络文化管理队伍,并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思想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以及网络技术能力。对于网络热点事件和舆情进行积极应对,动态监测学生的舆情走向,严格筛选和清理恶意言论,及时稳定学生的情绪并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确保舆论导向的方向性,帮助其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知。其次,深入挖掘校园文化资源,对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校要善于总结学校的学科特色、人文特色,吸收借鉴历史文化资源,凝练优秀校园文化并搭建校园媒介宣传平台作为价值观引领的文化宣传主阵地,通过官网和公众号传播优秀文化作品,倡导教师和青年学生全员学习,培养其政治涵养和文化素养,做到思想自信和行动自觉。最后,打造网络主流文化环境,加强思想引领。面对如今网络直播“泛娱乐化”现象,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校应适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关注总结大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和兴趣爱好,利用网络直播以及公众号等平台让文化走进大学生日常生活,引导学生走出“虚拟世界”的迷雾,让主流文化形成“强回声”。
(二)提升高校文化育人的话语权,守好课堂教学关。在网络的贯通发达之下,西方意识形态不断对我国青年的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进行渗透。因此,高校必须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提升文化领域意识形态话语权。首先,应增强高校教师文化素养,创新思政课话语表达方式。高校教师应整体提升文化内涵,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决定了课堂的思想深度和教学效果。习近平总书记从青年时期就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书籍了熟于心,此后,他多次将其以巧妙的方式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如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他引用“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等名言来激励青年学子珍惜青春年华,树立远大理想。文化典故的运用,能够化解学生对于传统政治话语的隔阂感,温暖人心的同时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高校教师应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语言技巧,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文化育人,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魅力。其次,高校应创新文化传播载体,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向心力。在学校技术支持下,教师可以将新媒体技术融入课堂,将难以理解的文化知识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展现出来,如短视频、VR技术、全息投影技术等,能够大大增强学生进一步探索文化的兴趣,有助于高校整体文化素养的提升。同时,高校可通过学校官网、公众号以及手机APP等途径提升文化领域意识形态话语权,了解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抢占话语先机以抵御西方文化渗透。最后,借鉴“课程思政”观念,将文化引入课堂教学。“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观,将各类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挖掘,并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文化育人方面,高校应以“课程思政”为参考,结合时代需求,将文化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全过程,与各门课程进行充分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熏陶,提升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
(三)加强文化安全教育,筑牢思想文化阵地。文化安全是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新媒体时代,高校在文化育人的同时也应重视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以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文化环境。首先,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⑬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必须将其作为永恒的主题。高校应当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用党的光辉旗帜指引青年,用党的优良作风塑造青年”⑭,通过课堂教学以及网络宣传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决心,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要善于利用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渲染爱国的网络氛围,抢占爱国主义教育网络阵地。同时,面对文化抄袭等现象,高校应鼓励学生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转化为自觉行动的力量,积极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其次,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引领作用,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高校作为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以及交锋的复杂场所,应通过理论学习、定期举办讲座、网络宣传研究成果等方式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传播,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文化工作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维护我国网络文化安全,以抵御各种社会不良思潮、价值观念、文化糟粕在高校的传播渗透。最后,引导学生辩证看待西方文化,增强文化安全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减少,客观上为西方文化的入侵创造了机会。面对外来文化,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故步自封。因此,高校应在两者碰撞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辨别,批判借鉴其合理部分,并注意防范其腐朽部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在文化开放包容的新媒体时代,唯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辨别能力,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免疫力,有效抵御西方文化渗透。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③⑫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共产党员网,2022-10-25.https://www.12371.cn/2022/10/25/ARTI1666705047474465.shtml.
④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
⑤新编中国秦汉史(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0.
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34.
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47.
⑧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
⑩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
⑪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
⑬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4.
⑭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22-0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