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於,严苏奕秋
(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江苏南京,211815)
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大众化”到“普及化”的飞跃式发展。据统计,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已达2.4亿,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1]高等教育数量的跨越式增长,也加大了高等教育体系内的各种张力,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了影响。近十年来,国家尤其重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全力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变革。然而,这些政策多从教育管理、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的角度提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措施,对学生“学”的作用关注不够。已有研究表明,我国高校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学生应用能力差、学生对实训类课程重视程度不足及学生学习投入程度偏低等问题[2-3],可见,学生“学”也是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教育部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时强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4],这意味着“学”将是新时代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着力点。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的建立依赖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内在认可度。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是影响其学习动机与努力程度的重要因素,且专业认同与个人成就有显著的正相关性。[5-6]然而,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专业认同情况的调查指出,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程度不高,甚至出现了认同危机。[7-8]认同感的缺失导致学生无法有效接受教育输入,直接降低了教学质量改革的成效。因此,培养和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应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鉴于此,本文基于调查数据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审计学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如何?学生群体间的专业认同感是否存在异质性?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升审计学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感?厘清上述问题有助于了解审计学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为提高大学生专业认同感寻找有效路径,进而从大学教育的“接受端”着手,为提高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抓手。
为系统考察审计学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本文借鉴Dick等人的认同量表[9],从情感、匹配、投入、意愿四个维度设计大学生专业认同测量指标,每个维度各有两个题项,形成本研究的专业认同量表。各题项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法,并使用正向计分方式,得分越高表示专业认同度越高。在计算各维度的专业认同得分时,由各维度下的两个题项得分计算均值得到分维度得分,在计算总专业认同得分时,由八个题项得分进行加权平均。专业认同各维度及总体得分范围为1至5分。
专业认同量表各维度的题项设计如下:第一,专业情感维度,包括“我觉得所学专业对社会是有价值的”“我学习专业课程时感到很愉快”两个题项;第二,专业匹配维度,包括“所学专业能够体现我的特长”“我的性格适合学习我的专业”两个题项;第三,专业投入维度,包括“我会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现实问题”“专业课程我都能认真听讲”两个题项;第四,专业意愿维度,包括“我愿意介绍熟人报考我所学的专业”“我愿意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两个题项。
本次调查采用目的性抽样,以N大学在读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5份,有效回收率为95%。其中,男生占比22.89%,女生占比77.11%;省内生源学生占比58.63%,省外生源学生占比41.37%;大一学生占比23.9%,大二学生占比25.3%,大三学生占比41.96%,大四学生占比8.84%。对问卷开展信度检验,大学生专业认同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87,表明问卷信度良好。
根据专业认同量表,采用等值加权平均法计算出学生专业认同综合得分及各维度的得分。统计结果表明,审计学专业学生的综合专业认同均值为3.65分,且有19.3%的学生专业认同得分高于4分,81.9%的学生专业认同得分高于3分,表明审计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较高。专业认同各维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专业情感、专业投入、专业意愿、专业匹配,其得分均值分别为3.85分、3.64分、3.62分、3.49分。如表1所示,对比审计学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发现学生的专业认同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一定的递减趋势。统计结果显示,学生的年级越高,其专业认同得分越低,从大一的3.69分降低至大四的3.62分;专业投入、专业匹配、专业情感三个维度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得分均值呈现波动状态,但专业意愿维度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
表1 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
如表2所示,基于不同的群体分类标准比较审计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在性别层面上,无论是专业认同总得分还是各维度得分,男性学生的认同得分均值都要高于女性学生,但学生专业认同的性别差异不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在生源地层面,省外生源学生在专业认同得分上略高于省内生源学生,但学生专业认同的生源差异同样不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在户口层面,非农户口的大学生在专业认同各维度上的得分高于农业户口大学生,且在专业投入维度上,二者的认同得分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表明非农户口学生在审计学专业学习上的投入程度更高。
表2 审计学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差异性比较
如表3所示,从学生参加高考前对审计学专业的了解度和高考志愿调剂情况层面比较学生的专业认同差异。结果表明,高考前对审计学专业有了解的学生,在专业认同及各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对专业不了解的学生,且二者各维度的得分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有28.3%的学生经历了专业调剂,比较是否经历调剂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二者的专业认同得分不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表3 基于专业了解度和高考志愿调剂情况的专业认同差异分析
认同感缺失带来的教育输入壁垒是影响教学质量改革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N大学审计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调查与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审计学专业学生总体的专业认同度较高,专业认同各维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专业情感、专业投入、专业意愿、专业匹配。第二,专业认同度在性别、生源地、户口、是否受到专业调剂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但未达到统计显著性。第三,审计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从大一至大四呈现一定的递减趋势,其中专业意愿维度得分下降趋势最为明显。第四,高考前对审计学专业了解程度不同的学生对审计学的专业认同度有显著差异。在高考前对审计学专业有了解的学生各维度的专业认同度都显著高于对专业不了解的学生。上述研究表明,审计学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总体水平较高,但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为此,本文进一步提出提升审计学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路径。
1.明确专业定位,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审计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认同度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与行为、从业意愿及职业发展[10],关乎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输出质量。高校作为培养与输出高等教育人才的阵地,应积极构建符合专业发展特征、满足社会需求的审计人才培养体系,防堵“专业认同危机”漏洞。审计学专业的本科培养目标更侧重于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11],因此,高校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应当抓住招聘单位或研究生招录单位的需求和痛点,着重培育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学术创新及综合能力,以达到提升学生专业投入、专业意愿与专业匹配的目的。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高校应该关注国家发展方向、区域经济情况及行业发展需要,科学设计审计学人才培养方案,搭建以数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课程为核心的基础课程,以审计学基础、注册会计师审计、公共政策审计、资源环境审计、工程审计等“+审计”为核心的专业理论课程,以数据挖掘、SQL Server数据库、大数据审计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融合课程,以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田野调查、研究论文写作指导为核心的研究实践课程,为审计人才培养筑牢基础。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高校应注重实现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的深度融合,强化审计实践教学,优化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通过搭建校政企合作平台,定期安排学生进入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内审部门等单位跟岗实习,引导学生参与完成审计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专业技能水平,提升专业匹配度。在学生创新及综合能力培养方面,高校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研究性教学、翻转课堂等方式实现知识的传授与内化过程的转变[12],注重以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抓手,通过开展赛前动员、经验交流、组建指导团队、组织赛前特训等活动,锻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自主深度学习,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多维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及综合能力。
2.融入多方并重理念,优化课程体系
专业及课程投入程度是构建专业认同的重要指标,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则是提升专业投入热情及动力的重要抓手。为此,应从以下四方面发力。一是课程设置需要兼顾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接受能力,注意课程难度与课时分布的均衡性,注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协调性与适配性,将专业基础课前移,让学生更早接触专业知识。同时,要定期邀请产业导师、审计机关及会计师事务所实务专家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实验课程教学、虚拟仿真综合实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共进,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树立专业志趣,构建专业蓝图,提高专业匹配度。二是课程设置应当规范性与个性化并重,要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规范相同课程不同教师间授课的内容与考核标准,提高教学质量。课程设置要坚持多元化、实用性、专业性原则,鼓励学生根据学习兴趣及发展规划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探索建立“荣誉课程”激励机制体系,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更高阶、更有挑战性的课程,进一步培养其专业能力。同时,要为学生配备学术导师与行业导师,指导学生选课、修学、研究、实践活动,畅通学生与教师互动交流渠道,尽可能地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意愿及学习热情。三是课程设置应当注重本专业学科与跨专业学科交叉培养,要结合学校及专业实际情况,开设“数学+经管”基础课程、审计专业理论课程、信息技术与审计融合课程,探索特色鲜明的交叉学科培养模式。先筑牢学生知识运用的理论基础,再鼓励学生自由选择交叉学科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其专业价值认同感。四是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要注重专业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教师在解读专业知识、讲解知识点时,不仅要注重知识专业性、准确性,还要运用丰富形象的案例教学,在新媒体平台上传审计科普性动画、视频等,促使学生领会审计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大作用,促使学生更加生动地了解审计的基本流程、审计技术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强化专业认同。
3.重视学生学业与心理双层需求,强化教师关怀的引领作用
一是提升教师多方位素养,满足学生学业需求。首先,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帮助学生尽快形成对审计学专业定位、能力要求、课程规划、就业态势等方面的总体认知,避免因专业认知缺位,导致专业与个人发展方向不适配、专业需求与学生投入不匹配的现象频繁发生。同时,加强教师专业素养培训,强化师风师德教育,提升教师指导与答疑频率,教师有能力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能力素养,规划职业发展,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强化学习投入。其次,畅通学生学业、职业发展信息与渠道。学校及教师应定期更新专业学习、实习、就业方面数字化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实习就业等方面的知识需求。最后,辅导员、班导师等教育管理主体可以定期分享行业发展动态及学科学术前沿[12],营造专业行业研究氛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并激发主观能动性,从专业投入与专业匹配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二是关注学生心理状况与思想动态,满足学生心理健康需求。首先,围绕专业情感、匹配、投入、意愿四个维度的指标构建学生专业认同度分析模型,结合课堂抬头率、学生意见反馈等实时数据综合分析学生专业及课程认同度的变化及其原因,制订并实施综合干预方案,重点关注专业认同度低的学生[13],探寻其主要致因,从微观个体出发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认同度。其次,加强师生间情感联系与交流,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打破“羞于提问”“不愿沟通”“禁止交流”的心理预设,为做好学生心理调适、搭建自由平等舒适的师生交流平台奠定基础。最后,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作用,为心理状况不佳,尤其是面临考研、就业压力的高年级学生提供压力疏导与心理健康干预,从专业情感与专业意愿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度。
本文系统分析了审计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总体而言,审计学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度较高,但存在时间序列的递减趋势。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培养与提升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只有学校、教务、教师、学生等多方配合,协同努力,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专业认同氛围,切实提升审计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和学习效果,培养出国家、区域经济及行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审计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