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彬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市政与交通学院,广西南宁,530003)
2019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公布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名单,共有197所高职院校入选[1],以期通过支持一批优质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实现率先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双高计划”遂成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实质性举措之一。高职院校是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在实现“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2]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还面临着诸多挑战。而科研是人才培养的引擎,是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的源头,是解决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之一。[3]
与其他教育层次的科学研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还比较薄弱,科研体系布局尽管在全国已经实现,但还有待完善,研究队伍体量较小,研究的体制机制还需要创新,科研水平和科研质量与满足全世界最大规模职业教育这样的需求相比还有差距。[4]科研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前职业院校科研一般分为职业教育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两大类。一是职业教育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研究范畴,但高职院校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通过职业教育研究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优化,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通过“三教”改革研究,与时俱进,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以快速适应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二是应用技术研究,属于科学技术研究范畴。这是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自然科学研究,是立足高职院校的“职业性”的根本属性,主要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研发更加贴合市场的“实用性”应用技术,保持高职教育的“高等性”核心本质,从而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其专业教学能力,增强其社会服务能力。
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的2021年度数据,从论文发表情况、期刊主办情况、专利授权和转化情况、横向技术服务开展情况这四个维度呈现当下197个国家首批“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以下简称建设单位)的科研现状,分析其主要特点,以期为全国高职院校了解全局和自身所处位置提供参照。
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可以从整体上反映一所院校科研的活跃程度,是反映教职工是否积极参与学术研究的重要指标。为分析建设单位的学术论文发表数量,本研究从中国知网采集学术论文数据,数据采集日期为2022年12月31日,数据的发布年度范围限定为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
如表1所示,197个建设单位在2021年共发表论文31367篇,高水平论文(高水平论文定义为发表在SCI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上的论文)5621篇。按经济区域划分建设单位后考察其论文发表情况。从数量上看,东部地区发表论文15969篇、高水平论文3230篇,在发表论文总量和发表高水平论文总量上均占据绝对优势;西部地区在发表论文数和高水平论文数上略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优于东北部地区。从高水平论文数占区域内论文数的比例来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占比依次递减,其中东部地区的高水平论文数占区域内论文数的20.23%,是占比最高的区域。
表1 不同经济区域建设单位的论文发表情况
如表2所示,2021年发表论文数在500篇以上的有4个,分别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574篇)、深圳职业技术学院(556篇)、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556篇)和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531篇)。其中2个位于东部地区,2个位于西部地区。
表2 不同区间论文数的建设单位数
如表3所示,2021年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在100篇以上的有4个,分别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173篇)、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35篇)、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109篇)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103篇)。其中3个位于东部地区,1个位于中部地区。
表3 不同区间高水平论文数的建设单位数
为反映建设单位的学术影响力,本研究将其主办期刊的数量和期刊影响因子作为具体指标。其中,期刊影响因子虽不能完全等同于期刊质量,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办刊质量,故选择作为本研究的科研能力和潜能的参考分析数据。本研究从中国知网采集建设单位主办期刊的相关数据,数据采集日期为2022年12月31日。
如表4所示,共有72所建设单位作为第一主办单位主办了72种期刊,占比达36.55%。按经济区域划分建设单位后考察其期刊主办情况。东部地区主办期刊的建设单位的数量最多,达39个,但因区域内建设单位较多,主办期刊的建设单位占区域内建设单位的比例为41.05%,在所有区域中位列第二。中部地区主办期刊的建设单位共18所,主办期刊的建设单位占区域内建设单位的比例为45.00%,位列第一。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主办期刊的建设单位数量偏少,分别为10所和5所。
表4 不同经济区域建设单位主办期刊情况
如表5所示,按行政区域看,江苏省的建设单位的主办期刊数量最多,达8种;浙江省、河北省和广东省并列第二位,均为6种;山东省和湖北省并列第三位,均为5种。
表5 不同行政区域建设单位的主办期刊情况 单位:种
如表6所示,从期刊影响因子看,72种主办期刊中,有影响因子的达51种,占比70.83%;无影响因子的达21种,占比29.17%。其中,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为2.061、综合影响因子为1.485,期刊影响因子大小排在首位;其他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均小于1;复合影响因子大于等于0.2的共28本,综合影响因子大于等于0.2的共5种。
表6 不同影响因子分布区间内期刊数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优化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更好保护和激励高价值专利”等系列政策措施,并将“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5]因此,本研究选取专利申请和授权数、专利成果转化到款额作为考察高职院校专利授权和转化情况的具体指标,以期较为直观地反映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对技术创新工作的推动力度。
如表7所示,2021年,197个建设单位共申请专利25664件,专利授权20017件。其中,东部地区表现突出,其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数在总量和平均数量上均领先其他地区。西部地区的这四项数值均位居第二位。此外,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平均申报数和授权数均低于197个建设单位的平均数。
表7 不同经济区域建设单位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
2021年,据高职发展智库统计,全国共有1212所高职院校在《质量年报》中填报了专利成果转化数据,1212所高职院校专利成果转化数量共计3316项,其中有907所高职院校专利成果转化数量为0,占比达74.84%。[6]在197个建设单位中,共有192所院校填报了专利成果转化数据。如表8所示,专利成果转化到款总额达9100万元,平均专利成果转化到款额为46万元。其中,东部地区此两项数据均领先于其他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平均专利成果转化到款额的差距不明显;东北地区明显落后其他地区。
表8 不同经济区域建设单位的专利成果转化情况
横向科研项目是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形式,是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衡量校企开展横向科研项目情况主要有“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和“横向技术服务经济效益”两个指标。
《2021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高等专科学校来自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经费(116422万元)已经达到来自政府的经费(188760万元)的61.8%。[7]可见以市场委托方式取得的横向科研项目经费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表9所示,2021年197个建设单位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为271648万元,已超过2020年高等专科学校来自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经费总和,平均款额为1379万元;横向技术服务经济效益也达到2191653万元,平均经济效益为11125万元。其中,东部地区无论是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还是横向技术服务经济效益相对其他地区均具有较大优势。
表9 不同经济区域建设单位的横向科研项目统计情况
2021年,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12114万元位居197个建设单位首位,同时也是全国高职院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最高的院校;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以横向技术服务经济效益338801万元位居197所建设单位首位,同时也是全国高职院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最高的院校。具体如表10所示。
表10 建设单位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情况(前10名) 单位:万元
本研究从“论文发表情况”“期刊主办情况”“专利授权和转化情况”“横向技术服务开展情况”四个维度考察2021年197所建设单位的科研现状,发现高职院校科研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第一,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对高职院校科研指标的高低有较大影响。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建设单位科研发展水平较高,在论文数量、主办期刊数量、专利授权件数和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的绝对数、院校平均数上都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中、西部地区的数值较为相近,但在年度专利授权件数和专利成果转化到款额等数据方面,西部地区要高于中部地区,这一结果呼应了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东北地区建设单位在四个维度上报告的指标数值均相对较低,这一结果或许受到东北地区建设单位数量偏少的影响。
第二,区域内高职院校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内高职院校的总体科研指标,这与我国高等院校的整体布局有关。东部地区建设单位有95个,中部地区有40个,西部地区有46个,东北地区有16个。从不同经济区域内建设单位的数量来看,东部区域也具有绝对优势,中、西部相差不大,而东北地区除了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区域内高职院校总体数量偏少可能也是造成区域内建设单位数量较少的原因。
健康和快速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推动,而高质量职业教育需要对应的高水平科研能力去支撑。高职院校开展科研的主旨应是通过教学研究提升教学团队教学能力和教书育人水平,探索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学生自我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同时通过应用技术研究不断提升教学团队专业能力,探索更加符合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育人模式,增强高职院校反哺社会的服务能力。本研究展现了“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科研现状,有益于各高职院校进一步了解自身发展现状,对高职院校未来的科研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工作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