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的采编:闵齐伋《会真图》创作方法及成因

2023-10-20 10:17
艺术探索 2023年4期
关键词:创作方法类书西厢记

陈 绘

(广州美术学院 美术馆,广东 广州 510260)

明代万历时期是中国传统版画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1]49尤其书籍版画得到长足发展。这时期的书籍版画在创作上的重要特点是:创作者、创作方法、艺术面貌都呈现多元化趋势。本文拟论述明末书坊主闵齐伋《会真图》的图像创作方法及成因。

一、《会真图》的创作特点

闵齐伋(号寓五,1580—1662 年)[2]212是一位以创制多色套印文字书籍而闻名于世的“坊刻儒商”[3]169及编书家。他首创了以彩色套印文章点评的书籍版式,所谓“朱评之镌,始之闵遇五”①出自凌启康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 年)刻印的《苏长公合作》序言:“朱评之镌,始之闵遇五”,见《明代闵凌刻套印本图录》(王荣国、王筱雯、王清原主编《明代闵凌刻套印本图录》,广陵书社,2006 年1 月,第2 页)代序《武进陶氏藏闵凌刻套版书源流考》。。《会真图》为闵齐伋在1640 年创作的套色版刻作品,现藏于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②本文所用《会真图》图像为1977 年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出版的彩色《闵齐伋西厢记版画》,内含影印版画彩图21 张,一本德英双语介绍图册,共87 页。。全套图共21 张,包含首张莺莺小像(图1)及20 张《西厢记》故事情节图像。这套作品印刷技术精湛,堪称经典。虽然明代《西厢记》题材的书籍版画版本甚多,但《会真图》的面貌依然是新奇独特的。其图像特点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多,即创作线索多、描绘事物多、构图多、技法多、色彩多等。其中创作线索尤为重要,在《会真图》中,两条创作线索交融在一个画面中:一条是《西厢记》故事发展的线索,这部分的图像元素与明代其他版本的《西厢记》插图的人物、场景造型相似;另一条是明代20 多样时尚之物的线索,这类图像元素多与明代类书版刻图像中的器物造型相似。

图1 《会真图》卷首莺莺像,25cm×32.3cm

图2 《西游补》 第一回《牡丹红鲭鱼吐气》(左)与第二回《西方路幻出新唐》(右),1641 年,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时尚之物这条线索使人联想到明末社会的长物风尚,图像中繁多的素材也与明代盛行的清玩类书有关。《会真图》这种多创作线索、多题材、多类型图像元素汇集融合在一套作品中的现象,在中国古典小说插图史上并不多见,而在类书中多见。闵齐伋虽缺乏图像创作的经验,但他作为刻书家、编书家,既有广阔的阅读视野又熟悉套色印刷技术,还拥有丰富的搜集、组织书籍文字、图像素材的能力。他将文字书籍的采编方法用于《会真图》版画图像的设计与创作中。这种图像创作方法与中国传统绘画创作方法不同,倒是接近古代编书者遵循书籍凡例③凡例,指书前说明出书的意图、写作的要求、全书的体例、编排的程序、符号的用法和含义等说明的文字;或者说明图书内容和编纂体例的文字,通常谓之发凡起例。参见马刘凤、曹之《中国古书编例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年,第3-5 页。来组织文字内容的做法。

二、《会真图》的创作方法

图像是《会真图》创作的核心要素。本文拟从从采题、采例、采图三方面分析闵齐伋的采编方法在《会真图》创作中的运用。

(一)采题:对故事情节与物题材的采编

《西厢记》故事情节与时尚之物在《会真图》中是同时出现的。这类表现双素材的图像形式在明末书籍插图版画中很常见:《萝轩变古笺谱》(1626 年)、《隋炀帝艳史》(1631 年)、《弁而钗》(1639 年),《宜春香质》(1639 年)、《七十二朝人物演义》(1640 年)、《西游补》(1641 年,图2)等。这类插图中所描绘的器物也是书中文字提及的,而《会真图》中出现的器物则是现实中的时尚之物,且亦并非情节的比拟⑤。

进一步梳理《会真图》中的器物可以看出,闵齐伋乃是按照明代类书的分类来选取器物、编辑图像。同一类型的器物素材在构图上统一呼应。如书画(手卷、扇面、屏风、立轴,图3)、古器物、家具、庭院、天象、笺谱等。如同艾尔曼指出的:“收集”的社会学与它的文化逻辑,可以相对地让我们观察到,明清时期相关事物的知识收集与分类,是在类书的编纂过程中发生的。[4]137闵齐伋对《会真图》中繁多图像素材的采集与处理受到明代类书编辑的影响。《会真图》中物的素材在明末其他书籍插图版画中都有相关原型。如其中的明代灯具、天文图等,在类书《三才图会》中多次出现;又如《会真图》中有傀儡戏这类民俗图像素材,《七十二朝人物演义》的双素材插图中也描绘了“商羊鼓舞”“骑马”等民俗;《会真图》第16 图描绘了海蜃吐楼,这一素材亦出现在多本明代笔记体小说插图中,如《广志绎》《枣林杂俎》《玉芝堂谈荟》《水东日记》《七修类稿》等。[5]64-68可知闵齐伋在选择物的图像线索时,参考了大量明中后期图像书籍。

图3 《会真图》第一图 (左)与第十八图(右)之比较, 25cm×32.3cm×2

(二)采例:对构图模式的采编

采例即借鉴古代书籍创作者所遵循的编例。闵齐伋在《会真图》中组织他所采集而来的大量图像素材需要遵循一定的体例,这主要体现在对构图模式的设计。因故事情节与物象在图像创作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版刻图书要实现二者的融合需要巧妙的构图安排,所以通常以二者并置于前后图的方式构图。《会真图》并没有按照这一构图模式来组织图像素材,而是在同一张画面中融合了两种题材。这样的图像表现方式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

《会真图》需要展现《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具有连续性绘画的特点,而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连续性绘画,比如《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等,组织画面的线索一般为时间、空间。《会真图》中的另一条创作线索——时尚之物的出现则使创作者不得不改变传统绘画的画面组织方式。闵齐伋选取了明代中后期常见的一种《西厢记》插图结构:莺莺肖像+20 张故事情节图。明中后期《张深之正北西厢记》《李卓吾先生批评西厢记》《新刻魏仲雪先生批点西厢记》的插图都采用此结构。在此基础上,闵齐伋又在其他版画书籍中采集了4 种单张构图模式用于《会真图》的画面表达(表1)。

表1

构图模式的极度丰富即是《会真图》的与众不同之处。《会真图》打破了两图并置的模式,创造性地在两种图像素材之间转换画面的表达重点。他营造了一种意犹未尽的书籍图像阅览欣赏感受:此幅图重在表现《西厢记》的故事情节,下一幅图的表现重点却又转向了时尚之物,观看者在两条线索之间出入切换。这样的经营布局体现了闵齐伋对《西厢记》情节的理解以及对明末社会风尚的把握。明代众多的《西厢记》故事版画插图都选择重要情节来绘制插图。闵齐伋遵循了这种惯例,突出表现《西厢记》公认的重点情节,如将逾墙、听琴等经典情节;而在呈现解围、诡谋求配这类平淡情节时,则将画面的表现重点转到对时尚之物的描绘上。(图4)

图4 《会真图》第八图《听琴》 (左)与第十九图《诡谋求配》(右)比较,25cm×32.3cm×2

(三)采图:对图像素材的采集

学者在闵齐伋《会真图》对明代图像书籍的借鉴上屡有发现。1977 年,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的研究手册指出,这套图在《窥简》单页中描绘了立式屏风及书桌,其造型、花纹与明代《十竹斋笺谱》中《达旦》一图的样式极其接近;[6]48-49《联吟》一图中的蝴蝶也与《十竹斋笺谱》中的蝴蝶接近。④此观点存有疑点,《会真图》创作完成于1640 年,《十竹斋笺谱》刊于1645 年(清顺治二年),创作时间早的作品不可能借鉴之后创作的作品。1994 年,日本学者小林宏光认为,闵刻本《会真图》首幅《莺莺像》与陈老莲绘的李氏延阁本卷首《莺莺像》十分接近。[7]722005年,范景中在《套印本和闵刻本及其<会真图>》一文中指出这套作品融合了明代版画、笺谱和套印的成就。2016 年,陈研指出《庙堂相会》图中星座盘的图像与《三才图会》中的《二十八宿分野之图》相似。[8]532017 年,小林宏光指出《会真图》中送别情节绘在折扇面上的构图方式,与明代集雅斋《唐诗画谱》中《张白云选名公扇谱》的构图相似。[9]338(图5)

图5 《张白云名公扇谱图》(上)与《会真图》第十五图《庚辰秋日》(下)之比较

闵齐伋善于采集已有书籍中的图像素材作为创作基础。明代版刻图书的创作者通常在类书中选取器物图像,或改变角度,或增加纹饰,或置于不同环境中,就能形成新的图像。闵齐伋对图像素材的采编又独具特点,他似乎并不在乎读者知道他借鉴了其他书籍的图像,更像是有意将这些来自其他书籍的图像元素点缀或者说暗藏在自己这套《西厢记》中,增添一些谜团以增加阅读趣味。图中的器物上还装饰着许多代表着明末风尚的纹饰,如云鹤纹、莲花纹、《赤壁赋》纹饰等,甚至《西厢记》情节图像本身就是明末有代表性的重要纹饰。[10]52-55读者在观览《会真图》的过程中,欣赏了《西厢记》故事及明代时尚之物,还能发现某些似曾相识的图像元素,从而形成对明代多部书籍的联想与回味。

三、《会真图》采编创作方法的成因

(一)闵齐伋的编书方法对《会真图》创作方法的直接影响

明代雕版印刷兴盛,书坊主积极了解读者兴趣,亲自编书,使书籍得以畅销而获利。[11]30-43作为书坊主的闵齐伋有大量的编书活动(图6),他的文字活动主要可分为“撰、编撰、编辑、辑评、裁注、批校”[2]216六种类型。与《会真图》紧密相关的书籍编撰工作为:闵齐伋收集多个版本的《西厢记》及相关附录,编成十九卷的《会真六幻》,完成于1640 年。⑤《会真六幻》,闵齐伋编,共八册十九卷,创作年代为1622—1640 年,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部。闵齐伋并不擅长撰写原创的长篇著作,而擅长采集选取已有的书籍、文章中的文字材料,编辑成新的书籍。《会真图》与《会真六幻》关系密切,不仅因为二者皆以《西厢记》故事题材为主,甚至二者可能原本就是一个整体⑥日本学者传田章认为,1927 年北京图书馆所藏的《会真六幻》是有图的,参见传田章《增订明刊元杂剧西厢记目录》,汲古书院,1970 年,第86-87 页。据学者推测,《会真图》(即德藏版《西厢记》版画彩图)可能是1927 年之后才被从《会真六幻》整套丛书中分开来,参见陈旭耀《现存明刊《西厢记》综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第232 页。。

图6 苏洵点评《孟子》,吴兴闵齐伋 刊刻三色点评本第111 页,明万历年间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比较《会真六幻》与《会真图》的创作方法可以发现,《会真六幻》的编书方法亦是《会真图》的创作方法。闵齐伋将类书的编辑方法触类旁通地运用到了版刻图像的创作中。

根据《会真六幻》卷首闵齐伋的文字,将其结构与主要内容分类如表2。

表2

《会真六幻》的《幻因》部分内容十分丰富和复杂:1.闵齐伋《会真六幻》序;2.元稹《会真记》;3.元稹《会真诗》、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杜牧《题会真诗三十韵》、沈亚之《春词酬元微之》、李绅《莺莺歌》等;4.与《会真记》有关的赋,如方诸生《千秋绝艳赋》;5.相关评论与考证,包括宋王铚,唐范掳,明陶宗仪、王弇州(王世贞)、胡元瑞(胡应麟)、凌初成(凌濛初)对《西厢记》的考证;6.《钱塘梦》;7.闵齐伋《题西厢》。此外,还有刊本中闵齐伋撰写的总序、《围棋闯局》识语、《五剧笺疑》,文末署名“三山謏客闵寓五”及“湖上闵寓五戏墨”。[12]419-602

有学者认为,明代刊行的《西厢记》,有一时期风气很不好,竞相以“附录新增”为夸耀资本,刊本中的各种附录很多。[13]175这一时期刊刻的《西厢记》书籍中不仅有故事情节内容,还为了畅销而增加插图、附录等内容。这些刊本的附录部分有趋同也有差别。书坊主之间互相模仿,增加附录的内容,是当时《西厢记》刊本出版的流行趋势。

进入17 世纪,众多版本的《西厢记》已经刊行传播,闵齐伋具备了便利的条件来学习各种版本《西厢记》的长处。比较现存40 多个明刊本《西厢记》的正文与附录,能发现闵齐伋《会真六幻》编书方法的特点:博采众长。无论是正文、结构,还是附录,闵齐伋采编了明代多个版本的《西厢记》的内容。陈旭耀在讨论《会真六幻》正文的特点时也提出:“此本正文内容一会与批点画意本相似,一会又在继志斋刊本中找到源头,一会像起凤馆刊本,一会又像凌濛初刊本,故很难说其源自哪一版本。要之,此本实为闵遇五氏博采众本而成。”[14]231

明代《西厢记》虽刊本众多,多数刊本却是从几种著名版本传承而来,比较而言,闵齐伋的采编范围之广则令人惊叹。不仅是《会真六幻》的正文故事情节内容,就连整体结构也采集了多个刊本的样式,汇集了多个版本的长处,如《新刊合并西厢记》、《重校北西厢记》(继志斋刊本)、《元本出相北西厢记》(玩虎轩刊本)、《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凌濛初刻本《西厢记》等。闵齐伋的《会真六幻》从各个版本所采编的内容见表3。

表3

闵齐伋将众多刊本的优势与特点汇集于《会真六幻》。他在选取文字材料时并非随意杂糅,而是以线索组织材料。《会真六幻》中也有一条时间线索,闵齐伋把采集而来的六套《西厢记》归纳为“幻”的不同阶段:“幻因、幻、剧幻、赓幻、更幻、幻住”,充分展现了他的编辑思维。

闵齐伋在所编写的畅销书三色套印本《国语》的识语里,也承认了这种博采众长的编辑方法:“注《国语》者,汉有郑众贾逵,魏有王肃,吴有虞翻,唐固韦昭,晋有孔晁,历世久多所散佚。其以全书传者独韦氏解耳弘嗣,因郑贾之精确,采虞唐之博赡,辑而成书。”(图7)

图7 《国语》卷尾识语,闵齐伋 刊刻,三色套印,明代万历年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又,《晟舍镇志·艺文》称闵齐伋 :“尤精小学,以许叔重《说文》执一废变,爰撰《六书通》,以通六书之变体。又辑《偏旁通变》一书,移彼字之旁,用于此字,两旁相配,如八卦之递兼。”⑦详见(清)闵宝梁纂《晟舍镇志》卷八,浙江省图书馆藏抄本。闵齐伋晚年编辑的《六书通》,其编辑体例参照《金石韵府》,依《洪武正韵》韵部列字;书中古文字出自《汗简》《古文四声韵》《增广钟鼎篆韵》[15]220-248,以及《杨氏书学》《六书统》《修能印谱》《摭古遗文》[16]35-37等古代字书。而《偏旁通变》一书中“移彼字之旁,用于此字”的编辑方法,也对应了闵齐伋将采集于类书中的图像素材与《西厢记》故事情节图像相融合的创作方式。

(二)明代书坊的图像创作模式对《会真图》创作方法的间接影响

闵齐伋在《会真图》中使用的采图、借图的方法在明代书坊插图创作中已有先例。

明代中后期的书籍插图版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书画谱笺谱类、小说戏曲插图类、类书图像类。三类图像在创作上互相借鉴并逐渐融合。这一点小林宏光在1995 年的著作中谈到,万历三十一年(1603 年)付梓的《顾氏画谱》中,出现了以北宋画家郭熙的《冬景山水图》为原本刊刻的版画。万历四十年(1612 年)出版的《诗余画谱》中有一幅与秦少游的冬景题诗相对应的插图,画面左侧的山峰、岩石、树木借用了《顾氏画谱》中郭熙的山水图,但在右侧,原画的山峰、树木则改为楼阁、房舍、山石。再到崇祯年间的《忠义水浒传》中的林冲打斗场景版画插图,也以1603 年《顾氏画谱》中郭熙的《冬景山水图》为打斗背景,只在前景增加了两人持刀打斗而已。[7]63-65可见,在明代书籍版画的创作中,这种采用、借用前人作品局部运用在画面中作修改、增加的方法早已有之。

本文的开篇已经探讨过闵齐伋在故事情节与器物这两类图画题材的结合方面与《萝轩变古笺谱》等一众书籍版画的比较。实际上,《萝轩变古笺谱》(1626 年)的创作者吴发祥,较早采用了其小引中所介绍的“颛精集雅”方法。《萝轩变古笺谱》的图像采用了多部画谱、类书中的图像元素。闵齐伋创作《会真图》显然受其启发,而他采集的范围更加广泛。

猜你喜欢
创作方法类书西厢记
方案问题中的分析小妙招
西夏类书《圣立义海》故事新考三则
浅谈关于蒙古族现代主义创作方法
论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编纂
王季思注本《西厢记》补证(续一)
大字书法的创作方法
现代国画中女性意识表现的创作方法研究
陈继儒评《西厢记》的刊本流变及其真伪
《西厢记》释词补证
关于标志设计创作方法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