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促全球化纤行业繁荣发展

2023-10-20 07:56:56陶红
纺织服装周刊 2023年38期
关键词:化纤吉林碳纤维

■ 本刊记者_陶红

国际化纤会议吸引全球化纤业界同仁深入探讨时代变革下行业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复杂性、规律性和长期性。

第29 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暨第10 届中国碳谷碳纤维产业大会在吉林召开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化纤企业盈利趋于稳定,市场波动减弱。“在渡过最近一两年的困难后,我坚定地看好中国以及全球化纤产业中长期的发展,以及稳定的盈利预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在第29 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吉林2023)暨第10 届中国碳谷碳纤维产业大会上表示,对化纤工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当前,行业发展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对化纤行业来讲,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我们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我们有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纺织产业体系,我国化纤行业已成为全球纺织产业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极。”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王孝洋对于行业再上新台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发挥国内产业链完整性优势,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二是紧抓新材料发展机遇期,做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建设者;三是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做全球合作发展的推动者。

据悉,在吉林市召开的这场国际化纤会议,以“共促全球化纤行业繁荣发展”为主题,吸引全球化纤业界同仁实现了面对面相聚,共同围绕全球化纤工业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以及碳纤维的技术、生产、应用等内容,深入探讨在时代变革下行业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复杂性、规律性和长期性,共创化纤行业高质量发展锦绣华章。

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吉林市人民政府主办,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吉林省科学技术厅指导,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国际交流中心、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承办,吉林碳谷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国兴碳纤维有限公司、吉林国兴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支持。

专注长期,解码可持续发展

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亦成为全球化纤界的发展目标之一。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既是当下面临的一大挑战,也蕴含着极大机遇。

端小平从供需关系、科技、绿色三方面探讨了化纤工业的可持续性。对于供需关系的可持续,端小平认为全球纤维消费量仍有增长空间,中国化纤的增长速度会由于基数的原因以及全球化纤、纺织产业分工的调整而出现下降,将和全球增速基本保持同步或稍低于全球的增长速度。基于此,只要不出现颠覆性的技术和产品,全球化纤产业供需格局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相对稳定。

对于科技的可持续,端小平认为,科技使化纤在与天然纤维竞争中获得了比较优势,并推动化纤行业的持续进步和发展;多功能、差异化、低成本是化纤行业技术进步的永恒主题;高性能纤维、生物基纤维、前瞻性的技术持续成为行业科技进步的亮点;数字化、智能化催生第四次工业革命,纺织化纤行业也不例外,“我个人认为数字化、智能化极有可能成为竞争的分水岭。既要毫不犹豫地拥抱它,也要避免落入陷阱。”

对于绿色的可持续,端小平建议,要建设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体系;要重视生产过程本身的节能减排,要采用绿色能源,尤其在工业园区,还要发展利他性的产品,“总之,要应用创新技术、创新理念与创新机制,主动探索可持续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从多个方面推动持续节能减排,最终推动行业企业实现‘双碳’目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介绍了新形势下纤维新材料技术的创新发展。新材料将推动行业变革和升级。基于此,她介绍了多种创新纤维,包括特种碳纤维、芳杂环聚合物纤维材料、功能调温纤维、功能抗污纤维、功能传感纤维、功能防护纤维,以及多种绿色低碳纤维等。她指出,数字技术和实体技术深度融合是未来纤维的发展趋势。畅想未来,一根纤维可以链接起互联网、信号传感、卫星通讯、智能制造、5G 设备、可穿戴电子、健康防护、疾病诊疗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做到“一根纤维连接你我他,链接地空天星辰大海”。

全面振兴,吉林步入“上升期”

作为我国最早开展碳纤维研制的省份,经过50 多年的发展,吉林已成为国内三大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聚集地之一。吉林省政协副主席蔡国伟谈到,今年以来,吉林省全力打造龙头企业、全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力优化产业生态。未来,吉林省将牢牢扭住自主创新“牛鼻子”,不断丰富拓展应用场景,加快打造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材料产业、碳纤维产业应用融合等基地。

目前,吉林化纤原丝、碳丝产量居行业前列,碳纤维板块产值自2020 年以来已连续三年实现翻番。吉林市委书记胡斌表示,未来吉林将发展碳纤维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加快实施吉林化纤40 万吨碳纤维全产业链、1 万吨高端碳纤维材料等重点项目,全面进军碳纤维复材领域,开辟大丝束碳纤维与汽车轻量化、航空航天、新能源、冰雪装备等领域融合发展新赛道,打造世界最大的碳纤维产业基地。

吉林化纤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德武在《吉林市纤维材料高质量发展》报告中介绍了公司基本情况、四大系列纤维及其未来定位等。他谈到,吉林化纤将立足四大纤维主业,持续推进人造丝、腈纶、竹纤维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碳纤维战略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吉林化纤四大纤维增长非常迅速,非常可期”。两个“非常”是宋德武的信心所在。

汇聚全球合力,共促行业繁荣

欧洲人造纤维协会理事长Frédéric Van Houte 表示,欧洲的可持续和循环纺织品战略包括可持续发展、转型之路、贸易政策审议三大方向。此外,欧盟循环纺织品战略关键行动涵盖《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可依此采取有关可持续生产和消费行动、废物垃圾回收相关行动等,“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可持续发展都是欧盟的首要任务。欧洲人造纤维行业一直在通过创新、转型和改革积极应对这一问题。”

日本化学纤维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理事长富吉贤一在题为《日本纺织业的循环经济展望和技术发展路线图》的报告中介绍了日本纺织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技术路线图进展、具体行动以及日本化纤协会实现纺织品的循环体系、环保纤维标准化工作等的具体举措。富吉贤一表示,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在全球纺织供应链内积极采取行动,如建立可追溯系统。

韩国化纤协会商务政策办公室主任、韩国纺织产业碳中和中心秘书长郑昌勳介绍了K-ETS(韩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对韩国化纤工业的影响。近年来,围绕碳主题的全球贸易新规则不断增加,以碳中和为导向的经济秩序和市场环境正在逐渐形成。K-ETS 开始于2015 年,其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5—2017 年)100%免费分配;第二阶段(2018—2020 年)免费发放97%的配额,3%拍卖出售;第三阶段(2021—2025 年)配额免费分配比例降低至90%,10%拍卖出售。此外,韩国碳中和委员会于2021 年5月成立,并于8 月宣布“2050 年碳中和草案”。

泰国人造纤维工业协会名誉会长Mayuree Didpakdeechol 表示,泰国化纤工业在高端汽车、航空航天、健康和卫生、安全纺织品和体育用品等高性能材料应用领域拥有更多机遇。同时,在绿色转型方面,其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推广绿色制造标志(如全球再生标准、OEKO-TEX 标准、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泰国温室气体组织等)以及推动绿色制造技术发展等。泰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在2030 年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力争在21 世纪下半叶及早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到2065 年实现碳中和。

欧瑞康聚合物加工解决方案板块CEO Georg Stausberg、欧瑞康中国区总裁王军通过问答形式阐述了“以多元化业务模式和强化应变能力,在未来的纺机市场取得成功”的秘诀。Georg Stausberg 表示,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欧瑞康早已开始考虑业务的多元化,通过扩大产品组分,以减少对单个强势产品系列的依赖。多年来,欧瑞康已从过去的机械制造商逐步发展成为化纤综合设备单一来源供应商,并最终成为聚合物加工领域可持续生产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聚焦碳纤维,科技+应用场景双赋能

国内碳纤维行业目前的发展情况如何?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徐樑华介绍,近年来我国碳纤维行业的发展形势非常好,形成了粘胶基、沥青基、聚丙烯腈(PAN)基三种类别齐全的碳纤维制备体系。针对我国碳纤维技术的创新方向,徐樑华建议,要形成均衡化的碳纤维制备技术;要继续支持大丝束碳纤维发展;要研发新型原丝制备技术;要研发高效纺丝技术;要研发径向结构均质化的粗直径纤维制备技术;要确保纤维丝束平稳运行的装备技术。

德国亚琛大学纺织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Deniz Yesilyurt 分享到,随着人们对氢气储罐及其回收利用越来越感兴趣,现在已能够从中回收高质量的连续纤维。然而,缺乏表面活性的再生纤维对基质的粘附力较低,并且未上浆的纤维可能会在退解过程中受损。为解决这些问题,德国亚琛大学开发了一种新方法,通过优化碳纤维的表面处理和上浆,降低碳纤维的回收损失并提高回收效率等。

双碳目标下,轻质材料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碳纤维的密度只有钢的1/3,并且碳纤维及其增强复合材料具有十分优异的力学性能,然而高昂的生产成本限制了下游应用。德国亚琛大学纺织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子文在题为《通过聚丙烯腈原丝热化学预处理降低碳纤维生产成本》的报告中介绍了一种创新方法:利用低成本的KMnO4或N2 作为预处理介质可以将碳纤维的稳定化时间缩短20%、能源成本降低20%、纤维损耗减少5%,缩短将聚丙烯腈热转化为碳纤维的工艺时间,提高转化效率,从而最终达到降低碳纤维生产过程中能耗和成本的目的。

中国一汽研发总院高端汽车集成与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叶福恒指出,轻量化是汽车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其轻质高强、设计集成度高和抗疲劳性能优异等性能优点,成为汽车深度轻量化的理想材料。先进的量产制造技术助推规模化应用。同时,混合使用连续和非连续纤维,可以拓展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实现异形实体部件的复材化;回收技术则进一步完善产业链。面向未来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他表示,需要产业链协同共进,构建低成本开发路径,突破关键性共性技术,打造高价值应用场景。

北京科泰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赵亮介绍了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载储氢气瓶研发进展及应用。目前应用最广泛、最便捷的车载储氢技术为高压气态储氢。世界各国均将70MPa 高压气态储氢列为发展目标和研究重点。针对70MPa 车载高压储氢瓶车载端技术要求,我国仍需突破高压储氢瓶、瓶口组合阀关键技术,建立设计、工艺、测试规范等。他表示,纤维的选择是决定气瓶性能的关键,碳纤维全缠绕结构,具有重容比小、单位质量储氢密度高等优点,并且采用缠绕线形的细化设计可以提升气瓶的综合性能。

猜你喜欢
化纤吉林碳纤维
13.吉林卷
化纤联盟持续发挥技术创新链优势
吉林卷
学生天地(2020年31期)2020-06-01 02:32:24
吉林卷
学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 08:53:24
一种碳纤维加固用浸渍胶的研究
上海建材(2019年4期)2019-05-21 03:13:02
HP-RTM碳纤维复合材料中通道加强板研究
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及其在飞机上的应用
CTA 中纺院+ 化纤联盟 强强联合 科技共振
碳纤维增强PBT/ABS—g—MAH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流变行为
中国塑料(2016年6期)2016-06-27 06:34:16
恩替卡韦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肝早期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