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莹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南京 210036)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开放大学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强文化建设对开放大学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江苏开放大学秉持着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办学宗旨,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区别,承担着开放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责任,肩负提升地方区域经济、提供人才供给的使命,在发展过程中“受地支持”,与地方发展联系紧密。桥林新校区建设是江苏开放大学高水平建设中的战略性举措,以期建设成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的开放式校园,不仅为在校高职学生提供教育和学习平台,也为开放学员提供各类学习和培训服务,成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育综合体。
目前,新校区建设正处于实体环境建设阶段,如何在新校区文化建设中充分考虑学校特色,融入独特的校园文化及地域文化,是新校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新校区融入地方发展的现实所需。本文通过研究地域文化、产业特色与校园文化的内在互动机制,探讨江苏开放大学新校区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将开放教育特色和桥林新城的地域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将高等教育资源与桥林本地的人文历史、特色产业、地理区位等有效结合,促进江苏开放大学和桥林两者资源整合及品牌特色打造。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1]。随着“共建共享”理念的深入,地方与高校之间知识资源、物质资源、社会资源和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不断增强,校地融合发展策略应运而生。校地融合是基于“共建、共享、共进、共益”理念,主要通过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的流动来实现资源的配置优化[2],于高校和地方形成新的资源优势,以实现地方经济与高校教育的协同高质量发展。
江苏开放大学是由原广播电视大学发展而来的新型大学,借助于现代信息化技术,以远程教育为主要教学方式,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融通职业教育、开放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类教育。开放大学文化是由全校师生在学校发展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有其独特性。例如:陈蕊[3]、郭玉伟[4]、游鸯[5]、谢冬冰[6]提出开放大学文化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服务性及多元化、数字化、虚拟化、系统化等特征。开放大学文化一般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环境、基础设施、网络环境等,开放大学的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学习资源建设上。精神文化包括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核心价值观等精神元素,以及高校师生的教学理念、行为方式等内容。制度文化是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及师生行为准则的文化[7]。
1.3.1 是江苏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江苏开放大学由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而来,新时代对江苏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和文化建设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江苏开放大学文化建设既是电大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是创造革新,作为文化育人的前沿阵地,从校地融合视角将地域文化、产业特色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创新江苏开放大学的发展内涵、建设理念、社会价值等,有助于深化人才培养内涵,促进江苏开放大学的转型升级。
1.3.2 有助于学习型社会的全面形成
开放大学是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为社会不同学习群体提供多样化学习方式,满足了全民终身学习的需求。江苏开放大学文化建设可以整合优秀的文化资源、凝聚共同的价值目标,在校地融合视角下,以江苏开放大学文化建设带动区域文化建设,形成优秀文化互通共享,营造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不仅有利于发挥高校的文化传播功能,提升江苏开放大学的社会认可度,也有助于学习型社会的全面形成。
1.3.3 有利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社会服务能力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表现。开放大学文化既包括了系统共性文化,又融入各所属区域个性文化,将开放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结合起来,能够充分发挥地方经济社会中开放教育的文化特色作用,为社会服务提供人才供给。江苏开放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是基于江苏地方发展特色及文化产业现状建立而成,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8]。校地融合视角下江苏开放大学文化建设是学校争取地方支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有效实现方式。
江苏开放大学是2012年由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新型大学,是江苏省第一所依托于远程、互联网技术手段教学的高校。前身是创办于1979年的江苏广播电视大学,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江苏开放大学,目前有3个校区,正在建设的新校区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桥林新城,规划用地1 097.95亩。
2.1.1 战略布局
江苏开放大学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规划,短期内完成新校区建设,初步建成具有江苏品位、在亚洲有一定影响力的较高水平开放大学;中期目标为力争通过硕士学位授权评审,建成在亚洲有广泛影响的高水平开放大学;长期目标是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建设成国际知名的开放大学[9]。
2.1.2 功能定位
江苏开放大学新校区秉承开放、创新、融合、共享的发展理念,力求创设平台、聚焦资源、为地服务,坚持实现校区、社区、园区互融互动,积极促进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推进产教融合、协调创新、共谋发展。新校区总体功能布局分为教学、生活、体育、服务办公,以及轮训公寓等区域,各功能区集约布置、彼此之间联系紧密,形成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总体布局,旨在建设资源开放化、信息共享化、环境生态化、建筑现代化的校园。
2.1.3 学校文化
学校已建立了形象识别系统(UIS),包括理念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理念识别系统包括学校核心精神、办学定位、办学理念、校风校训等;视觉识别系统提供学校品牌理念建设的指导和规范,包括品牌理念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化两个部分,明确了学校相关标志物名称及外观。学校UIS建设是在多年文化发展基础上凝练总结而来,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充实优化,为学校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制度规范。
2.2.1 地理区位
南京市浦口区位于南京市西北部,桥林新城位于浦口区南侧,浦口职教园位于桥林新城建设中心,与桥林老街隔石碛河相望。浦口新校区选址在职教园区内,职教园周边规划大量住宅及产业,对形成园区、校区、社区三区联动局面有积极推动作用。
2.2.2 人文历史
浦口区地势错落有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和江苏省环境教育基地,发展规划将结合老山南侧地区高教资源,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升桥林新城地区整体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
2.2.3 特色产业
桥林新城总体规划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产教融合的原则,产业涵盖高等教育、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产业基础扎实,新兴产业逐步兴起,内部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为江苏开放大学新校区提供了稳定的产业依托和建设基础条件。
2.3.1 文化活动受限,文化制度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江苏开放大学是由省校、市县开放大学、学习中心等构成的庞大办学组织体系,在招生、学籍、教学、考务等方面具有统一的指导,因此开放大学文化建设具有系统性特征。江苏开放大学作为体系共性文化建设的主体,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规范,缺乏明确的主体权责规定及实施方法。且桥林新校区将目前三个校区功能融合到一个校区中,校园管理模式必然有所区别,亟需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建立。另一方面,桥林新校区地处郊区,日常文化活动可能会受到影响,如何创新文化活动方式,丰富文化活动内容也亟待解决。
2.3.2 文化载体缺失,网络文化特色不显著
目前,新校区正在实体建设中,实体校园环境和虚拟网络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两个重要载体[10]。一方面,新校区尚未建设完成,校园环境和部分基础设施未能对外开放利用,限制了开放大学与区域地方的互动;另一方面,虽然教育技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网络文化仍然是开放大学的特色文化。开放大学的校园网页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是网络文化的重要体现,目前校园网页建设内容同质化严重,开放文化宣传不足,课程资源建设局限性强,未能面向更多受众群体。
2.3.3 文化发展平台受制,校地共享资源有限
目前,新校区还在规划建设中,职教园也在初步形成中,高校与地方、企业之间未能深入合作交流,校地融合程度不高,未形成有力的政策支持,具体表现在地域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产教研服务平台未搭建、企业文化未能引入等。一是,南京浦口区红色文化遍布,学校对浦口地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有限,未能很好地利用相关资源丰富校园文化和课程内容;二是,高质量的开放教育需要结合地方的优势和特色产业,开放大学未能根据区域产业经济结构特征进行专业动态调整,未能积极引入特色企业文化,协同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江苏开放大学根植江苏大地,作为一个办学系统应具有统一的文化特征,同时各市县开放大学受到各自所在地域特色文化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江苏开放大学新校区地处浦口区桥林新城,新校区文化建设应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做到既能传承开放大学的传统文化,又能发挥新校区的自身优势,将地域文化融合江苏开放大学的文化中,保证开放大学文化的整体性,不仅可以提高开放大学的社会认可度,也能提升桥林新城的地域知名度,实现地域文化与开放大学的共赢。
物质文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包括校园环境、基础设施、网络环境等,江苏开放大学建立的品牌理念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化是江苏开放大学物质文化发展的直观表现。第一,江苏开放大学新校区文化载体建设应从开放大学的特点出发,不断完善品牌理念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在校区景观设计、区位布局中充分考虑开放教育的特点,将开放式校园与社区、园区相融合。通过对体育场馆、图书馆、科研基地等部分基础设施的对外开放,完善江苏开放大学的周边社会服务功能,发挥开放大学的主体作用,推动公共设施共建共享。同时针对开放大学校园情况,桥林也应优化周边区域功能布局,完善校地互动机制,增添校园文化内涵,真正建成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第二,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学习资源建设是开放大学物质文化的独特表现,包括各类学习平台、数字图书馆、课程资源等,江苏开放大学桥林新校区建设中应继续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媒介作用,在门户主页加大新校区及开放大学文化的宣传,提升开放大学文化知名度。
制度文化包括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及师生行为准则规范,系统化和标准化是开放大学制度文化的重要特征。江苏开放大学新校区制度文化建设既要继承现有的治理体系,又要考虑不同校区管理要点的差距,在原先的管理规范和运行方式上加以调整和创新。新校区要按照学校学科特色,健全和完善桥林新校区的校园管理制度,形成系统化和特色化的制度体系,协调处理桥林新校区运行过程中内部教学、行政、科研之间的矛盾,做到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同时,学校要规划新校区文化建设纲要,建立新校区文化建设责任制,推进新校区制度文化的落实。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核心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是一所大学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江苏开放大学近年来已经建立了理念识别系统,对学校核心精神、办学定位、办学理念、校风校训等做了明确规定。江苏开放大学桥林新校区在建设精神文化时,一方面,应以理念识别系统为基础,继承发展带着开放大学特色的时代精神,将江苏开放大学的文化特色活动加以延续,如每年的校友返校日活动等;另一方面,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检验论证,创新思想,融入新的文化特色,积极革新新校区校园活动表现形式,增添新的文化意蕴。
江苏开放大学新校区所在桥林新城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遍布。江苏开放大学可以充分利用桥林历史文化资源,逐步凝练成有开放大学特色的独特文化,如三浦战役史料展、王荷波纪念馆、南京江北新区红色文化广场、南京长江大桥桥史馆、浦口火车站等文化基地,将这些文化资源融入学生思政课堂,对文化教育类课程进行合理编排,完善课程结构,同时应用信息技术,丰富文化教育课堂形式,通过区域文化资源的深层开发与利用,实现开放大学文化育人的目标。
第一,江苏开放大学新校区应结合自身的学科特色,围绕桥林新城产业经济结构特征进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在专业及课程设置上,精准对接区域产业特色,建立以核心产业为重心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为其就业提供支持,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供给。第二,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围绕江苏开放大学终身教育服务定位,通过共建培训基地,将企业技术标准及岗位技能引入专业课程中,在农民及劳动技能型人员技术培训、企事业单位课程进修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满足社会群体通过开放教育实现技能提升的期望。
在桥林新校区建设中,结合桥林产业特色及开发大学办学特色,规划产教融合区域是学校实现资源共享的需要,也是开放大学新校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策略。第一,积极谋划新校区与桥林新城企业之间的合作,扩大技术服务和科研投入,搭建产学研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努力打造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服务平台,以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为中介,实现江苏开放大学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第二,寻求地方支持,将当地的人才服务中心、创新孵化基地作为共享平台,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促进校地文化间的良性互动,实现校地双方协同育人。如规划设计校地融合双创街区,打造集大学生创业服务、科研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双创”示范基地等。
本文从校地融合及开放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出发,总结了开放大学文化建设对于开放大学转型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及学习型社会全面建成的重要意义。针对江苏开放大学新校区及桥林新城的建设现状,讨论了江苏开放大学桥林校区在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载体、文化发展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局限性,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江苏开放大学桥林校区文化建设策略。以文化载体建设为基础、以文化制度体系为支撑,挖掘区域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活动形式,引入企业文化,搭建文化服务平台,以期建成校地协同的江苏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