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吉波
(甘肃省高台县第二中学,甘肃高台 734300)
数学是一门可以训练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创造力的基础性学科,在初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会用题海战术,题目的内容和形式都十分单一,题量也存在过量、过难的现象,为初中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学业负担。“双减”政策背景下,这一现象仍未得到改观,导致数学教学未形成规范、科学的作业设计体系。基于此,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差异性作业设计的探索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依据“双减”政策要求,初中学生每日完成书面作业的时间不能超过九十分钟,然而在调查中发现有两成的学生每天完成作业的时间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时间,这表明当前初中作业设计还存在过量、过难现象。尽管教师会根据考试成绩以及学生的学习表现去布置差异性作业,但题目大部分都是教材中的习题或是练习册中的题,令他们反复、机械地做同类作业,这种“重量轻质”的做法无疑会导致作业过量,间接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通过匿名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之所以在规定时间内做不完作业,是因为作业太多、太难,并且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希望教师能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调整作业的量和难度。从目前的作业布置情况看,差异性作业设计的实践并未落到实处,无法实现满足不同学生差异性学习需求的作业目标。
“双减”政策对初中课程作业设计提出了减量增质的相关要求。由于作业题目还是由教师提供的,且全部来自教材和教辅书籍,这导致班内的学生还是在完成“整齐划一”的作业。尽管有时教师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差异性的作业,但由于对学情了解得不够,最终设计出的作业题只是整体降低了难度,只适合中等水平的学生来做,不仅偏离了教学目标,还使得差异性作业设计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此外,完成形式较为单一,多为“解题”。在中考压力下,众多数学教师都将目光聚焦在考试的考点上,只关心与中考有关的考题,师生都认为考试是解题,因此作业的完成形式也应该是解题。又由于教科书上的题目很有限,教师一般会购置不少教辅资料,然后直接将教辅资料上的题目布置给学生。尽管丰富的教辅资料为教师提供了作业设计的第一手参考资料,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照抄照搬”,不少教师却被这些资料牵着鼻子走,作业的针对性差,使得不同层次学生的判断力、探究精神、解题能力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久而久之便会加剧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厌倦情绪。
首先,教师在实施差异性作业之前并未向学生普及差异性作业是什么、为什么要布置差异性的作业,容易使学生产生被教师“贴标签”“下定义”的负面心理,违背了差异性作业设计的初衷。其次,当下的作业评改方式以书面评改为主,会融入很多教师的个人感情色彩,并且教师会以“甲”“乙”“丙”或“A”“B”“C”等方式来评价,这种单一且等级分明的作业评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也打击了学生完成差异化数学作业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在作业评改过程中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改作业的时候他们只用简单的“√”或“×”来进行判断,并未分析一部分学生“×”的原因以及某一答案背后真实的解题思路是什么,用直接写上正确答案的方式来代替学生自己订正的过程。这样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判断分析、推理等方面的思考能力,还堵塞了其由谬误走向真理的通道。
之所以教师布置差异性作业的频率低,差异性作业的设计也出现了“一刀切”现象,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还受传统应试理念的影响。他们认为差异性作业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要设计出既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水平又契合中考考点的作业内容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不知能不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还不如直接靠做题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1]。再者,“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虽然要求教师设计差异性的作业,但大部分教师认为差异性作业容易导致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不利于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这使得差异性作业设计流于形式。
“双减”政策后,差异性作业被教学者提出,并作为提质增效的一种策略,众多一线教师虽对此十分认同,但其还缺乏作业设计能力。一方面,教师缺乏差异性作业设计经验,不知道该如何设计,多数教师只将差异性作业设计理解为“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而不创新题目的内容和形式,导致学生做作业的意愿较低。另一方面,部分初中数学教师的作业设计理论知识不过关,缺乏作业设计技能以及教学资源整合、开发能力[2]。在设计差异性作业时,他们只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简单整合、分类,缺乏自己独有的作业设计理念和方法。
在实施“双减”政策之前,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对差异性作业是没有概念的,他们认为作业就是为了帮学生巩固当节课所学知识,这导致一线初中数学教师普遍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差异性作业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应需要解决这四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根据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综合表现对班级学生进行科学分层;二是要不要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学习状态的变化去调整学生的层次或作业内容;三是如何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情设计出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的数学作业;四是差异化数学作业的评改怎样做到科学、合理。只有教师深入研究这几方面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数学差异性作业体系。
1.教师亲身尝试,保证作业量与难度。笔者建议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前先对作业内容进行评估,采取集约型的作业布置方式,即教师在布置作业前自己应先对题目进行“试做”,估算出不同层次学生完成差异性作业的中间值,最终根据中间值合理筛选、设计基础型作业、应用型作业、拓展型作业、创新型作业等,保证班内的所有学生都能在教育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每日的作业[3]。
2.家校协同合作,反馈调整作业量。为了科学反馈和调整学生数学作业的作业量,教师可采用家校协同机制。具体做法是教师先制作《课外作业完成情况记录表》(内含每道题的完成时间、遇到的问题等)与《每周作业难度系数统计表》(内含每日作业的类型以及难度),以电子版或纸质版的形式将两张表分发给家长,由家长及时记录学生每日完成作业的时长,由学生填写自己在完成作业时存在的问题和个人对于数学作业的看法。《课外作业完成情况记录表》每日与作业一同上交,《每周作业难度系数统计表》可一周上交一次,再由教师对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时间以及每个人认为有难度的题目类型进行汇总,最终教师会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随时增减作业量、调整作业内容,从而为规范化差异性作业设计提供依据。
1.科学划分学生层次。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数学学习特点,科学划分学生层次是差异性作业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教师可通过随堂测验、课后谈心、匿名问卷调查等方式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多个维度、多个层面来了解班级内每一位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当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全面而系统的了解后,教师再去对学生层次进行隐性划分。隐性划分指的是不告知学生其所处的层次,直接给其布置符合其学习需求的作业。当然,教师也可以跟学生解释一下分层的真实用意,并且告诉他们分层的目的在于让每位学生都能拿到适合自己的数学作业。需要注意的是,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生学习成绩、兴趣、习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不断调整和优化作业内容,并且鼓励每一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通过完成作业朝着更高层次发展。基于此,层次的划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学生为主体,差异性作业设计更要采用动态流动的分层机制,教师应当适时对于不适合该层次作业的学生做出调整。
2.采用多元化的作业设计方法。首先,可依据题量设计差异性作业。教师可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按照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层次数学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差异化的作业,提升学生逻辑思考以及解题能力。针对数学概念、原理、定理等基础的数学知识,教师不能一味设计背诵、观察类的作业,可以设计成应用型作业,鼓励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等方式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理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教师可让学生参与到作业内容的设计当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其次,可依据题目难度设计差异性作业。在设计差异性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围绕某一核心知识点去筛选、设计题目。题目要有坡度,即遵循“难”“较难”“易”的原则去设计学习目标和作业内容,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和吸收当节课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巧;与此同时,教师应记录下学生容易出错的点,针对易错点来设计差异性的作业,引发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作业来查漏补缺,从而让其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效能感。
再次,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差异性作业。从平常的数学教学中即可看出,每个学生在做自己喜欢的题目时往往会甘之如饴,在做不喜欢的题目时便会经常陷入精神内耗中。因此,学习兴趣也是影响差异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的关键性因素。例如,在做化简求值这类计算题作业时,有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计算步骤多;二是这类题不讲求解题技巧,对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没有丝毫帮助;三是部分学生不会做,不会化繁为简。而喜欢这类题的学生则认为这类题解题速度快、解题过程有趣并能很好地锻炼其逆向思维。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在设计差异性作业之前可通过课堂提问、课堂知识抢答等方式来了解学情,筛选出学习兴趣最浓的学生和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可给这两类学生布置有关联的作业,比如作业内容可设置为:学习兴趣浓厚者做变式练习并分享自己理解该类知识点的经验,无学习兴趣者复述他们的解题经验并做一套同类型的变式练习题。
最后,可依据完成时间设计差异性作业。具体可先了解班级每一层次学生完成作业、试题的平均时间,然后根据核心知识点设计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三种类型的题,以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在具体设计差异性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优生设计2~4 道拓展题,3~6 道难度适中的提高题,1~2 道较为简单的基础题。为后进生设计0~1 道有难度的拓展题,3~6 道提高题,3~6 道基础题。
毫无疑问,差异性作业的实施会大大增加教师评改作业的工作量,为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可通过智能教学系统来解决。教师先可通过VI 技术来记录学生在完成某一次作业时所用的时间、准确率,然后可通过图文识别等技术收集学生完成好的差异性作业,借助软件统计出每一位学生错误的题目以及知识点,最后将这些信息上传智能教学系统,再由智能教学系统对不同层次学生完成差异性作业的细节来一次智能诊断,形成智能化的学情知识图谱,最终生成差异化的评改意见。如此一来既规避了教师在作业评改过程中融入太多个人感情色彩,又能令学生的解题过程可视化,让学生第一时间明白自己的薄弱环节以及该怎样去订正。这种基于人工智能的作业评改方式是一种更个性化的作业评改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以及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初中教师要想全面贯彻“双减”政策,就必须做到减量提质,而优化作业设计是减量提质最重要的路径之一。可是当前诸多教师由于无法处理好作业量与教学质量之间关系,经常导致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并未有“减负”之效,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提出从差异化作业设计的实践现状入手,探查“双减”政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效果,试着给出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素养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而实现学生教师“双循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