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2023-10-20 22:07:16魏红芳
学周刊 2023年31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教学内容

魏红芳

(甘肃省临洮县辛店初级中学,甘肃临洮 730500)

核心素养是现代教育不断发展的产物,它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成长为核心,这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重教轻学”的情况,使教学活动由“教师教”转为“学生学”。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应当能够准确把握核心素养对教学活动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做好教学观念、活动、内容方面的设置,从而突出学习活动的过程性,增强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概述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探索在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法治思维和健康生活的习惯。当学生形成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之后,此素养不论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日常生活都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让学生具备更加端正的学习态度和更高效的学习效率,也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并在道德与法治素养的驱使下积极向善。根据师范类专业相关高校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研究,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以素养为导向,在重视文化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自主发展,并能积极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到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状况

(一)核心素养的教学渗透相对不足

新课改的深入使核心素养进入大众视野,并成为各阶段教学的重要导向。然而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现状来看,核心素养的教学渗透程度还是相对不足的,并未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例如,部分教师虽然将道德与法治素养融入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行动中却过度干预学生的学习行为,导致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被动地位并未获得根本性的改变,他们依旧处于被动学习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并未主动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活动中,也并未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学习体验。由此可见,目前课堂教学期间核心素养渗透相对不足。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同事的交流情况,笔者认为导致核心素养教学渗透相对不足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保守。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供了教学导向,但是这一导向到底能否发挥应有作用,能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成长,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正确的观念下意识到核心素养应当是学生的素养。一些教师虽然将核心素养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中,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却并未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认识到核心素养应当是学生的素养,这才导致出现干预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情况,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不当

将核心素养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需要做好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但是从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教师给出的教学内容不科学、不合适,对核心素养的渗透造成一定阻碍。

1.教学内容理论性明显。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实践性、社会性科目,更是一门生活性科目,其中许多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息息相关。但是从教学内容选择的情况来看,教师在教学期间给出了过多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对道德与法治案例或者相关生活现象的讲解,导致学生的学习体验不佳,而且他们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同时,单纯的道德与法治理论讲解也容易导致学生感到课堂枯燥与无味,对教师的讲解内容提不起兴趣,甚至对空泛无味的大道理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

2.教学内容发展性不足。培养核心素养的初衷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期间实现自我提升,这也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突出内容的发展性。然而,目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缺乏足够的发展性,教师主要给出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对照着课本理论进行背诵,而后检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背诵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没有对道德与法治理论进行思考,对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处于一种“知其然”的状态,只知道是这样,但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同时,教师由于缺乏对理论知识的思考,也就不能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思维的发展。

3.教学内容难度排列混乱。理想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当是教师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从较为简单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接触道德与法治知识,并能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排列出现无序的情况。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心理,没有按照学习难度对教学知识进行合理排列,甚至在部分时候,学生在课堂开始之初就面临一些学习难度较高的知识,不但导致学生理解困难,而且更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初始环节便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产生畏难情绪,即便接下来的课堂内容的学习难度降低,学生也很难以充足的信心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4.教学内容交互性不足。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较强的人文性,而不同个体的观点之间的交流、分享是人文性的重要体现。目前教师没有为学生准备具有辩证性和互动性的话题,学生很难用学习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同学进行辩论交流,这也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无法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学内容的辩证性、交互性不足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设计不当的重要表现。

(三)道德与法治学习实践不足

实践学习是学生运用并检验道德与法治知识、养成突出的道德与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而且上文也提及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实践性、社会性课程,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尽量为学生安排一些能够完成的实践项目,或者布置相应的实践作业,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升核心素养。

目前道德与法治学习实践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第一,教师没有开展道德与法治实践学习活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停留在课堂上,并未走出校园,而且由于实践学习并不纳入最终的学习考核,这也导致部分教师认为实践学习是可有可无的。第二,教师虽然开展了道德与法治实践学习活动,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出现实践指导不当的情况。具体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教师基本上不对学生的实践行为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在实践期间处于一种混乱无序、毫无思路的状态;另一方面,教师过度干预学生的实践行为,甚至连学生的实践时间节点都限制得清清楚楚,这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自主性,其实践活动不过是按照固定的流程走一遍,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出现形式主义倾向。这两种实践指导不当的情况都影响了实践学习的效果,也并未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实践的乐趣。

三、核心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突出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教师应当以学习主体理念指导其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教师需要意识到核心素养的主体是学生,而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的主体也是学生,两者根本上是一致的,进而将核心素养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之中[1]。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能够在正确的课堂目标导向下自主发展。因此,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任务探究、自主学习两种教学模式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既能够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能避免学生在自主学习期间出现缺乏方向、无所事事的情况。教师用任务探究教学模式给出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在给出探究任务之后,教师不要干预学生的探究行为,要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方式去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教材知识。当学生遇到思路上的问题之时,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点拨思路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能够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有所思考,而后得出自己的观点,能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做到动脑、动笔相结合[2]。

为了使学生思维能够充分活跃起来,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相对宽松的氛围,让学生不再拘谨,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敢于从知识点发散出去,形成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分享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思考后得到的观点。而在学生分享完观点之后,教师也不要直接评价正确或者错误,而要带领其他同学共同辨析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合理,如果正确,则要搞清楚为什么正确,如果错误,同样需要弄清为什么错误,并给出正确的意见。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之中,不论是分享观点的学生还是共同探讨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这一活动之中,在观点的交锋中增强学习体验,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辩论,从而养成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二)做好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培养道德与法治素养

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影响因素,如果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可以对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当从以下四个维度设计好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

1.突出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案例性。教师在选择、设计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的时候,应当兼顾理论与实践,利用实践案例来讲解理论知识,使课堂内容更加通透、更加便于理解,避免学生因为理解困难而产生消极学习的情况。同时,丰富的案例也能增强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说理性,能够使学生更加认同道德与法治知识。例如,当讲解到爱国主义知识的时候,教师既可以用古代的英雄人物讲解理论,也可以用当前抗疫、扶贫的案例进行讲解,强化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爱国认同[3]。

2.坚持发展性原则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当能够促进学生个人品质和道德素养的发展,教师需要以丰富的、具有说服力的案例对学生进行熏陶,能够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和价值观的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针对某一话题给出案例让学生探讨,分析案例中主人公的行为及成因,让学生用道德与法治思维进行解读,帮助学生顺利养成突出的道德与法治思维。同时,这类讨论话题还能使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

3.注重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排列难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当体现出梯次性,能够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排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利用由易到难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下去,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逐步进行深入思考。这种梯次性的教学内容可以避免学生在课堂开始环节就遇到学习障碍,更有利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活动保持充足的信心。

4.突出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交互性与辩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点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各自分享自己的看法,并平等对待他人提出的观点。如果条件允许,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分成正反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积极推进道德与法治实践学习的开展

教师应当巧妙借助道德与法治实践学习培养学生的素养。教师要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与社会性,意识到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让学生体验知识,对知识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并能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突出素养。教师一方面要认识到实践学习应当是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实践学习的重要机制;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的实践行为进行适当的指导[4]。

教师的指导要把控好度,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实践行为不管不顾,也不能过度限制学生的实践行为。在实践学习期间,教师可以给出实践任务和实践目标,并在学生制定实践方案和实践措施的过程中给出几种较为常用的思路供学生选择。如果学生有自己的思路,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思路的可行性,并逐步制定实践策略。为了更进一步提升实践学习的效果,教师可以在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联系通畅,能够及时解答学生在实践期间遇到的各类问题。此外,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实践活动安排在周末、节假日,既能保障充足的实践时间,也能避免学生在周末和节假日沉迷游戏、动漫。

四、结语

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核心素养的渗透效果并不理想,而且教学内容设计也存在一定不足,教师没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学习中。因此,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坚持实践性、发展性、递进性和交互性的原则设计教学内容,并积极组织学生投入道德与法治实践学习之中,通过多种措施共同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教学内容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