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雪银
(滨州学院,山东滨州 256600)
高校作为知识人才的密集地和不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担负着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使命。然而要想有效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层面,从建设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角度来看,还需要重点明确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的角色定位、提高辅导员的主动意识、提升辅导员的能力素养。
当前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面临以下新形势:第一,多元化社会思潮冲击。随着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思想逐渐多元化,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其文化自信。第二,网络传媒带来的挑战。现今网络形式多样,是影响人们价值观念的重要因素,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及时更新思想政治引导、信息教育等课程内容。第三,国际交流日益密切。高校招收海外留学生,同时许多学生也远赴国外留学深造,开展跨文化交流,深入学习世界各国的哲学、思想、文化等知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际交流能力。尤其是社会逐步进入“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变得更加纷繁复杂。在全媒体传播时代,网络不仅是获取和传播信息的地方,更是各种观点、思想博弈与交锋的地方,其背后往往伴随不同的政治倾向、文化输出与价值观念[1]。对于青年学子来说,由于他们的社会经验有局限和缺乏人生阅历,因此他们往往思想活跃、心智懵懂,对于一些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缺乏政治敏锐性,无法冷静、客观、正确地处理应对,稍有不慎就会陷入错误思潮的泥潭。与此同时,受到网络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社会现实抱有不切实际的认识和理想主义态度,造成思想混乱、信仰迷失、价值困顿、行为踌躇,这就给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峻考验。
而作为长期身处学生工作一线的高校辅导员来说,虽然他们的队伍数量比较庞大,却因为来源渠道及身份复杂多样、每个人的能力素养参差不齐以及对自身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的不同认知,而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表现出责任淡化、本领恐慌、办法陈旧等问题,与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的定位和辅导员首要工作职责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应该针对新形势,把握新要求,充分认清和把握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的角色定位,这是高校辅导员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文化底蕴、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自1952 年教育部提出在高等学校中设立政治辅导处并配备辅导员、1953 年清华大学在高校中率先建立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以来,至今高校辅导员制度已经历了60 多年的发展过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也经历了从模糊到明晰、从单一到多样的摸索变化[2]。
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建立以来,辅导员的角色内涵和工作职责一直在不断演进发展。辅导员的角色内涵由最初的“政治指导员”,经历了到“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学习”双肩挑,到被赋予“教育”“管理”“服务”三项职能,再到今天的研究者等多重角色的转变,其内涵日益丰富。与此同时,辅导员的职责范围也由最初单一的政治教育,扩展到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再到涵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等九个方面,职责不断拓展。然而,不管辅导员的角色内涵和职责范围怎样丰富、怎样拓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始终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永恒主题、首要任务和应有之义。
辅导员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直接实践者,但是实际上全国20 余万名高校专、兼职辅导员中,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日常囿于管理学生事务,忽视了引领学生思想的首责主业,尚未释放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潜力。
2017 年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居于首位。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辅导员更多扮演的是“保姆”“消防员”“办事员”“勤杂员”等事务性角色,并未承担起“人生导师”这一角色。究其原因,大量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严重占据和挤压了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员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学生发展指导三大角色领域并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的和谐统一体,导致辅导员核心角色淡化、缺失,存在职能泛化、边界不清等问题,导致其缺位大学生思想引领,意识形态教育呈现“碎片化”和“低效化”特点。
中央巡视组对31 所中管高校专项巡视反馈显示绝大多数中管高校“四个意识”不够强,大部分中管高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够有力[3],具体到辅导员层面,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教育意识不强。一方面,部分辅导员的政治站位不高,没有认识到自身应该担负的意识形态工作职责,主体意识淡薄,意识形态工作始终处于被动接受、落实、执行的状态,缺乏锻造意识形态教育力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当前形势下的辅导员群体中大部分是“80 后”“90 后”的年轻人,他们本身也是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背景下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影响而成长的一代,由于其认知和阅历有限,导致他们对如何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思路不清、定位不准,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时难免方法不够,底气不足,缺乏自信。
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是指辅导员通过自身工作将党的创新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执政理念、文化价值观念、理想目标等内化为大学生群体思想基础的能力[4],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教育传播能力、社会思潮管控引导能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能力、意识形态研判能力及统筹意识形态工作与日常事务性工作的能力[5]。但是实际上,由于辅导员的专业背景迥异,自身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有局限,辅导员对主导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把控监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对研判防范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等均表现出能力不足的窘况,导致其引领大学生思想乏力,影响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比如,有的辅导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知半解,导致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教条化”“空洞化”;有的不能适应网络新媒体迅速发展的速度,导致网络思想阵地失语、失声;有的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缺少政治敏锐性,造成网络舆情危机事件。
针对辅导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应然角色与实然面表现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提升辅导员意识形态教育力(工作能力)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迫切需要,是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辅导员队伍的迫切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该充分释放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优势,不断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从工作的作用来看,辅导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攻手,是贯彻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落实学校教书育人各项要求的“排头兵”“尖兵连”,对于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是学生管理的主导者,其工作涉及通过班团建设、评优选先、困难帮扶等具体事务性工作,将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融入日常,化“虚”为“实”,润物细无声;是学生成长的主心骨,一直陪伴在学生的左右,深得学生的信赖和认可,最能影响学生。
从工作的方法来看,辅导员要做好“六导”,即政治领导、思想引导、情感疏导、学习辅导、行为教导、就业指导,这为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重要途径。
从岗位的身份来看,辅导员承担着伟大工程施工员的责任,就是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加强塑造学生的精神灵魂;承担着伟大事业质检员的任务,就是要严把质量关,培养新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实践者;承担着伟大斗争战斗员的角色,就是要发扬斗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承担着伟大梦想服务员的义务,就是要践行初心使命,是青年学生放飞梦想的启梦者和梦想起航的引领者。
“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理论上的清醒,就没有政治上的坚定。辅导员工作说到底就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铸魂育人,这就要求辅导员聚焦主责、主业,强化理论武装,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不断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人格魅力和政治底气。
第一,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原汁原味地阅读经典著作,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熟练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二,要认真学习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最新会议精神、文件精神、讲话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向和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敏锐度强化落实责任。
第三,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的新思想、新战略和对青年工作的新论述、新要求,准确把握青年工作的内在规律,提高青年工作的业务水平。
第四,要广泛涉猎《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意识形态领域各项工作制度,贯彻落实依法治校的政策方针,树牢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
第五,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探索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规律,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法,总结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经验,努力成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行家里手”。
1.提升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效果,深化三种能力,将“本领恐慌”化为提升能力的内在动力
第一,深化阐释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能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6],是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新征程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部署。一方面,辅导员要给学生讲清理论之理,用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彻底的理论解读、阐释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快速回应学生的理论困惑,把基本原理变成身边道理,让理论接地气,用话语的真理性针砭时弊,弘扬正气,赢得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7];另一方面,还要讲清事实之理,针对学生关切的问题探寻多方论据,如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光辉历程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用灾难面前我国对其他国家的无私援助阐释大国担当,用事实之理击破谣言,瓦解臆测,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第二,深化把控和监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能力。全媒体时代,网络成为大学生接收信息、传播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阵地,其多元性、匿名性、难控性等特点,给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极大挑战。一方面,辅导员要积极适应时代需要,主动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高地,倾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脉搏,及时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要充当好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员”,建立健全的网络信息员、舆情管理员、网络评论员队伍,实行网络意识形态信息“三审三校”工作制度,严格遵守信息发布审核机制,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批驳和纠正网上流传的错误思潮和言论,敢于亮剑,敢于斗争。
第三,深化研判和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能力。一方面,辅导员要时刻绷紧意识形态安全之弦,增强忧患意识,抓牢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加强指导与监管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始终保持意识形态无小事的警惕心,在提高前瞻性和预测力上下功夫,守好校园阵地;另一方面,要落实、落细排查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隐患,建立风险点台账,对“重点人”“重点事”一人一策、一事一策,制定工作方案,动态跟踪管理,防患于未然,对已经发生的网络舆情或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响应、科学处置、及时化解。
2.提升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现实效果,推进三种“创新”,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第一,推进内容创新。一方面,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具说服力的教科书。辅导员要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聚焦和青年发展相关的理论热点和政策导向,引导青年用世界眼光和历史视野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深刻理解共青团百年青年运动史的历史意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际行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另一方面,时代呼唤榜样,榜样引领未来,辅导员要深入挖掘身边榜样,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时代楷模等先进事迹教育学生、勉励学生,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用最美大学生、自强之星、优秀志愿者等身边的榜样激励学生、感染学生,充分发挥朋辈育人的带动与辐射作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促使先进典型成为铸魂育人的鲜活教材。
第二,推进载体创新。一方面,辅导员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构建多方联动的网络育人全媒体矩阵,综合运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自媒体、生动活泼的青言青语、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网络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引导青年在思想交锋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在即时互动的过程中释疑解惑,在现实对比的过程中辨明是非[8],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辅导员要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充分利用重要时间节点、重大事件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满满的仪式感中接受精神洗礼,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校史馆、红色景点等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思政大课,让理想信念教育走心、走实,通过青鸟计划、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强化实践育人,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在文化熏陶、躬亲实践和耳濡目染的过程中筑牢信仰之基。
第三,推进方法创新。一方面,辅导员要将“育人”与“育心”相结合,将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全过程,通过宿舍走访、谈心谈话、意见征集等形式真正走进学生、走近学生,将“键对键”线上互动和“面对面”线下服务结合起来[9],真实了解学生的“困点”,准确掌握施策“难点”,着力解决问题“重点”,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10];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加强培养学生党员、主要学生干部、青马学员骨干力量、入党积极分子、入团积极分子,加强培育网络社区“意见领袖”,加强指导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班级,让大学生自身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担当人”“引导人”“释惑人”,激发情感认同,凝聚育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