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能力提升研究

2023-10-20 22:07夏玉涛
学周刊 2023年31期
关键词:队伍辅导员思政

夏玉涛,王 泉

(潍坊科技学院,山东寿光 262700)

2016 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2017 年10 月1 日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规定了其九项工作职责,而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为首要职责,同时还提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其精神品质,使之与时代发展趋势相符,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全面持续发展。提高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能力不仅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因此要多方面、多途径地提升高校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能力,进而有效促进实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奠定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

一、提升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能力的重要意义

高校辅导员队伍作为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力量,提升其思政教育工作能力对高校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是其主要价值

高校作为社会的缩影,无疑是大学生正式步入社会的一个过渡带,辅导员则成为大学生形成三观、精神塑造的重要引领者[1]。高校辅导员自身思想水平、思政素养及能力的高低,直接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以及价值观念挂钩。

(二)能推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水平和实效性

教育工作者的能力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成正比,辅导员作为重要的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升其教育能力是必然要求,这对日后高校顺利实施思政工作及深层次发展都存在重要意义。

(三)是新时代建设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关键内容

提高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能力是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养的辅导员队伍的关键因素,既有助于解决建设辅导员队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又能探索出多种提升辅导员思政教育能力的路径,奠定高校建设专业化、结构化师资队伍的基石。

二、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认定不清晰

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的双重身份。1980 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联合通知中提出: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从政治、业务都好的毕业生中选留或从教师中选任。他们既要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坚持业务学习,有的还要担负一部分教学任务。这是首次提出高校辅导员的双重身份。2006 年9 月1 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 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一章总则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2017 年10 月1 日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更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双重身份。虽然相关政策文件清晰地规定了辅导员的定位,但是却直接造成了辅导员工作冲突与角色模糊,也导致辅导员难以全身心地投入思政教育工作。从教师的层面来看,辅导员需要担任学生的心理教师、人生导师、思政教育者等角色;从管理者的身份来看,辅导员要扮演政策执行者、活动组织者以及学生管理者等角色,最终导致高校辅导员难以全身心地投入思政教育工作,从而导致思政教育工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2]。

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的任务繁重。根据相关文件可以看出,辅导员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骨干群体,其主要职责是针对大学生实施思政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却出现了偏差,部分高校辅导员成了学生的“生活保姆”,他们把更多的时间都花费在执行政策与组织活动上,忽视了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复杂繁多的工作给辅导员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对其提升思政工作能力也造成了消极影响。

(二)高校辅导员自身相关能力及认识不足

在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发展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部分高校辅导员并未接受过系统化的计算机应用训练,因此其计算机素养不高,也未能熟练掌握互联网应用技能。高校辅导员在实际教学管理过程中仍然采用单一性的传统教学方式,不能正确辨别与筛选互联网中的资源信息,从而也不利于后期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还有部分高校辅导员自身固有的观念认为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思政教育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容易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导致他们对信息技术产生排斥思想。如果高校辅导员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就极其不利于其提升与发展思政教育工作能力,最终导致思政教育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三)缺乏一定的社会支持

高校辅导员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能力离不开物质、政策文件、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一方面,国家资金与政策支持是辅导员发展思政教育工作能力的重要保障。就国家政策而言,其对高校思政教育投入的资金不断加大,相关政策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实际情况却是烦琐的事情占据了辅导员绝大多数时间,未能提升与重视其教学管理地位,通常辅导员只是在入职之前参与培训,而在入职之后缺少系统化培训与学习,从而导致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工作能力不强。另一方面,社会舆论也是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学生的思想素养与价值观念不仅是高校重点关注的内容,还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与精神文明程度的有效指标[3]。社会对学生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素养的影响要远远大于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而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能力与思政认知水平也是通过学生个人的精神素养与政治立场体现的。如果出现个别极端事件,那么公共舆论都会将这一现象的矛头指向高校教育工作者,所以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能力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如果校园秩序和谐、学生思想稳定,那么社会舆论的矛头就不会对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从而也能够从侧面说明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如果缺少相应的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不仅容易出现辅导员队伍人员流动性较大、开展思政教育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还会导致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向发生偏离,如重视结果忽略过程、对自身的职业产生懈怠心理等,极其不利于有效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明确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认定并完善角色制度

当前国家制定的政策文件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双重身份,但是在双重身份的影响下还会延伸出更多身份,久而久之,不仅会导致辅导员对自身缺乏明确定位,还会分散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注意力,从而导致其产生不良情绪。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规范化发展的基础是明确辅导员的身份角色,这就需要不断完善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制度。因此,高校应该积极优化并完善辅导员角色制度规定。一方面,就国家层面而言,高校辅导员是传播社会意识形态的关键群体,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促进国家发展的参与者,这就需要加强重视辅导员角色制度规定,对其进行细致、明确分类。如可以通过改革的方式调整高校内部系统,给予辅导员更加明确的定位,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也可以学生需要为导向,逐步确立辅导员的专业化角色,使其在获得一定社会地位的同时促进高校发展思政教育工作。在提高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国家切实保障其角色身份,确保辅导员有更加充沛的精力与时间实施思想政治教育[4]。另一方面,从高校自身来看,高校要充分考虑不同学院与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学院的发展方向以及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对其角色进行合理、细致地分类。与此同时,相关的管理部门要优化与调整辅导员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与整改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与时代相符的辅导员队伍结构,从而进一步实现辅导员角色定位的统一性,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稳定性。

(二)提高知识素养,加强辅导员的专业能力

时代在发展与进步,学生在不断成长,其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个人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特点。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时代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要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高校辅导员的日常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其思政教育能力也对学生成长与发展有深远的意义。因此,高校辅导员要更新传统、单一的思政教育思想与方式,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教育思想。第一,高校要加强重视培养辅导员的互联网素养,开展多元化的计算机学习活动,使其熟练掌握互联网应用技能。高校针对辅导员开展互联网应用培训是提升其思政教育工作能力最直接、效果最佳的方式。高校应该定期开展互联网技术培训活动,对辅导员进行系统培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与内容,同时保证教学装备到位以及硬件设备完善,引导辅导员深入学习制作思政教育网课以及其他技术[5]。还可以邀请互联网专业人士到校开展讲座,借助生动形象的视频对辅导员开展教学,培养辅导员掌握信息检索、信息辨别、信息处理的能力。第二,高校要针对辅导员开展总结活动,要求辅导员在每个月规定的时间总结自身教学情况,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解决对策。定期总结活动是帮助辅导员找寻自身缺陷、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能力的有效方式。同时,相关负责人要利用电子设备记录与存储辅导员的汇报与总结结果,以便促进辅导员更好地发展。第三,案例讨论。高校要不定期举办讨论会议,让辅导员分享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案例并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辅导员之间互相分享教育经验,进而达到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能力的目的,为高校建设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奠定基石。高校辅导员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参加各项学习活动如研修会、培训讲座等,积累更多实际教学经验,如此才能够避免枯燥无味的讲授式教学,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推动高校教育事业持续发展[6]。

(三)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支持

高校辅导员发展思政教育工作能力与高校政策与国家资金支持有密切联系,辅导员挖掘职业发展方向、价值内涵都需要资金与政策保障。第一,要加大高校的资金投入,设置专项建设资金,加强建设与创新辅导员队伍,实现辅导员针对性发展。资金支持是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根本物质保障,是建设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重要基础。由于思政教育的内容丰富,要求辅导员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与积累实际经验[7]。设置的专项资金不仅可以应用于辅导员定期学习与培训,鼓励辅导员积极走出校园,借鉴先进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经验,开展校际交流,不断提高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水平,避免出现因为资金短缺影响而导致辅导员能力不足的问题,还可以将此资金应用于辅导员激励制度,给予优秀辅导员一定的物质奖励。第二,高校要建立健全的辅导员思政教育评价机制。高校辅导员职称评定不仅要有一般性事物,还要将思政教育纳入评价标准,可以通过设置考核小组的方式,根据不同岗位的情况展开针对性考核与评价,客观、科学地评价辅导员的各项能力,进而激励其积极开展思政教育。第三,高校要构建完善的辅导员激励机制。高校可以适当提高辅导员的薪资待遇或者借助岗位提升或转正对其进行激励,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健全的激励制度不仅有助于调动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的积极性,还有助于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思政教育工作,全面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性。第四,高校要设置专门的辅导员办公室,加强辅导员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多方协调进而制定完善的保障体系,鼓励辅导员将思政教育视为终身职业,从而保证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除此之外,政府要不定期考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成果,实现有效应用教育经费。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对于高校而言,要客观看待思政教育工作情况,深入分析其问题的根源,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困难与问题,为辅导员实施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保证;对于国家与政府而言,要不断加大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队伍辅导员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