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静
苏州被誉为“东方威尼斯”。“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这些名篇是诗人们对水城苏州的形象描绘。苏州古城的街坊巷弄充分利用水乡格局,展现了江南水都精巧秀丽的风貌,至今仍是苏州最闪亮的金字招牌。从南宋《平江图》石碑上可以看出,当时苏州城内有小巷六百多条,街二十多条,其他称为前、里、场、堂、园、庄、湾的有七十多条。河道和小巷纵横交错、浑然一体,构成了苏州城市风貌的基本格局。
改革开放后,苏州的城市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城市形态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从宏观上看,主要经历了单中心城市、“古城新区”的“双星”模式、“东园西区,古城居中”的“一体两翼”及“五区组团”的新空间格局,形成了新、老苏州交相辉映的现代版图,在为古城减负松绑的同时,既拉开了城市框架,也保持了园林城市的精巧布局。
再从微观层面来看,以苏州园林为例,大多是历代富商巨贾、退休官僚为回避官场倾轧和尘世喧嚣而造,并将个人高雅趣味和丰厚的文化修养注入住宅设计,实现其“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居住理想。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这些经商或养老的达官贵族给苏州带来了重视生活享乐的消费观念,使整个社会都弥漫着游戏、娱乐的氛围,同时也决定了苏州城“闲适”的城市心态。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提升,苏州园林已经成为文人写意式山水园林,其间充满着返璞归真、悠闲养性的氛围,渗透着道家文化的哲学意境,在今天的苏州城市建设发展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具体到操作层面,如何用现代建筑来打造城市的文化品牌,是每个城市在经济建设的同时需要特别关注的重要课题。苏州的做法是在古城区内修旧如旧,古建筑周边控制新建筑高度,为后人留下一处城市建筑文化畅想的天地。同时保护古城镇格局肌理,维持街道小桥流水的景观,为历史保留下一笔殷实的回忆“财富”。这种心态在当下显得尤为珍贵,也正在成为一种被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取向。對于现代化城市建设而言,更要从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学习苏州城市规划中不过分功利的态度,用精巧的城市空间布局涵养城市的文化底蕴。
同属于江南文化圈的上海也受到了苏州经验的影响。明清时期,苏州是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周边地区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争相模仿吴风吴俗,上海也曾长期受到苏州文化的影响。如苏州有浓厚的尚文氛围和悠久的诗词书画传统,上海也紧随其后,并在书画方面渐显其长,时人记载道“学诗学画学书,三者称苏州为盛,近来此风沿入松江(今上海市)”。苏州的梨园乐部时称最盛,上海人便经常前往购求戏子戏班,争尚苏州戏。苏式细木家具更为上海人所喜欢,松江一带的有钱人往往亲往苏州选购。苏州城内流行的服饰、头饰,上海人常觉“雅俏”而仿之,就连苏州酒在上海地区亦颇为缙绅所尚。熊月之主编的《上海通史》认为,海派文化有创新、开放、灵活、多样的特点,也深受苏州文化的影响。如重商观念深入民心,缙绅以货殖为急,这一特点对上海的影响非常明显。清中叶之后,上海因其商业逐渐繁荣,曾有“小苏州”之称。清末太平天国军攻占苏州后,苏州的地主富商纷纷迁入上海租界,促使江南最大的商业中心由苏州转移到上海。苏州城市文化精神也随着人流迁移到了上海,并在这块长江口的宝地上生根结果,迎来新一轮的繁荣发展。
从昔日的明清会馆繁荣,到今日的新区园区产业鼎盛,充分体现出苏州城市文化中包容开放精神的代代相传。而这一精神早就流传到长三角各个地区,成为江南文化在当代城市群发展中最有黏合力的一个支撑。
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临太湖,接长江出海口,在以水运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古代,苏州商业的发展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明清之后,苏州不仅成为江南地区最大的工商贸易城市,也成为“天下四聚”之一,是全国丝绸、粮食、布匹、工艺品的主要集散地。时人莫旦所作《苏州赋》称其“文物萃东南之佳丽,诗书衍邹鲁之源流,实东南之大郡”。商业的繁荣,吸引了全国各地商人前来贸易,各种会馆蓬勃兴起,是苏州经济地位显赫的真实反映。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正是苏州城市中的亲商、重商风气,使得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商业主有着宾至如归的良好感觉,在异乡的土地上放手创业致富,由此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新苏州人,不断积淀苏州城市文化中亲商的因素,张扬苏州城市文化中开放的风气和务实的风格。
此外,苏州城市的繁荣还与周边农村市镇协调发展密切相关,昆山霸榜中国百强县域十七年即是明证。苏州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远小于全国平均水平。这里面有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苏州郊县的农民有田地,口粮和蔬菜都可以自己解决;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近郊农民有了资产性收入,如房子、土地出租带来的收益;苏州原本乡镇企业发达,进行股份制改造后,苏州有大批农民成为股民,能够分红;苏州的年轻农民都在工业或商贸领域就业,有了工资性收入……城乡和谐既是苏州的传统,更是当代苏州经济文化繁荣的现实景象。另外,苏州城市在发展中也做到了经济繁荣与环境美化、经济实力提升与生态保护相对和谐。现在,苏州市区周边农村纷纷打出招牌,用生态环境吸引城里人。到了周末,市民开车四处转转,随处可见青山绿水。小镇古朴、山水相间、城乡一体,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风貌正在成为苏州旅游的新景观。
水乡特色是江南城市共有的先天自然优势。水是城市和乡村共同的资源命脉,更是江南文化鲜活的灵魂。从这一角度来看,只有利用好“水乡格局”,延续城乡和谐发展的传统,才能走出一条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化的路子来。
由于人口规模与空间资源适度、自然与文明和睦相处,个体的欲望与环境的供给达成平衡,苏州成为新兴城市文明与传统文化思想、城市生活与乡村习俗和谐兼容、平衡发展的典范。包括长三角在内的现代城市,要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应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文化塑造和城市经济转型等方面参考苏州的历史经验,实现以文化为精神内核的现代化城市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