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杰
朱东润到齐鲁大学任教的时间是1951年初春,到当年的秋季结束,经历了春、夏、秋三个季节,去除中间的一个暑假,大概有半年时间。那么,朱东润是通过哪条渠道来齐鲁大学执教的呢?从《朱东润自传》可见,他是在征得时任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叶圣陶的意见之后成行的。
叶圣陶与朱东润在抗战期间曾一起在迁址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文学院任教,当时的武大文学院派系林立,朱东润和叶圣陶都是后来者,无派无别,加上脾气个性相投,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抗战胜利后,武汉大学复原回籍,朱东润和叶圣陶各自离开寻找新的工作。朱东润先后在中央大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无锡第二中学、江南大学等学校任教。进入1950年秋天,朱东润一边在无锡作学术研究,一边等待校方新的工作安排。但是这一等就是大半年的时间,无奈之下,朱东润不得不在1951年春节前返回老家,一是与家人过年,再一个是在等待中看看有无其他工作机会。说来也巧,过完年不久,北京文学出版社来信约朱东润去做编辑工作。朱东润遂向江南大学辞职,然后从上海乘火车进京。但是由于文学出版社正在创办阶段,一切从零开始,甚至连起码的生活起居都无法保障,宿舍、食堂没有,办公室也没有固定下来。处于彷徨中的朱东润此时收到一封家信,附有一张齐鲁大学文学院的聘书,便去找老同事叶圣陶商量此事。朱东润到文学出版社工作,应是叶圣陶的主意,若要离开当然需要老同事的意见。朱东润向叶圣陶说了自己的两难境地,留在北京,文学出版社正处于白手起家的阶段,工作不容易做。转赴济南呢,又感觉与事理有悖,毕竟是文学出版社有约在先,齐大在后。没想到叶圣陶听了朱东润的述说,立即表态:“当然还是到济南为是。”朱东润问:“那么文学出版社呢?”叶圣陶给朱东润吃了定心丸:“文学出版社的事,出版总署做得一半主,问题不大。”
朱东润写道:“在这个情况之下,我摆脱了文学出版社,没有在北京逗留,径往济南。”
1950年化学家杨德斋正式出任齐鲁大学校长。文学院院长是历史学家张维华,他同时兼任历史系主任,中国文学系主任是评论家田仲济。朱东润到齐鲁大学任教是以文学院院长张维华的名义邀请的。张维华本科毕业于齐鲁大学,又是燕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师从历史学家洪业,跟随历史学家顾颉刚编辑《禹贡》杂志,后回到母校任职。田仲济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曾在济南第九中学任教,又是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副教授,抗战时期与臧克家在重庆编辑《东方文艺丛书》,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任现代出版社总编辑、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教授,1950年调入齐鲁大学担任中文系主任。
朱东润到校时间短,又适逢学校处于动荡不安的调整之中,因而朱东润对于齐大的很多内部情况缺少认知。关于校長杨德斋,《朱东润自传》中记:“这个大学的校长,我只见过一面。据说是学物理的,他的专业成就我不曾领教过,但是对于掌握这座大学确有专长。校长对于各系教师的情况了如指掌,某人和某人的关系如何,某人某日拜访某人,谈些什么,到过什么地方,有些什么联络,无一不在校长的掌握之中。校长无疑是一个专门人才,不过以这样的人才,不去为国家担当更重要的工作,而把他的岁月消磨于文网之中,实在是一种委屈。”杨德斋,1900年生于山东胶南县,十八岁到日本东京高等预备学校就读,1928年毕业于美国北加罗林大学研究院,获化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齐鲁大学化学系主任,齐大总务长、校长。齐鲁大学被撤销之后,杨德斋曾任山东农学院副院长,1972年逝世。
对于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的张维华,朱东润似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我接的是文学院的聘书,院长张先生是以历史系主任兼任的,因此把我留在历史系,无论中文系主任田仲济怎样要我在中文系开课,张先生概不同意,因此我在工作中总感觉到左支右绌。”《朱东润自传》又记:“张院长(张维华)也是人才,可惜的是在院内闹斗争,一院只有历史和中文两个系,他就和中文系的田主任不团结,因此文学院的工作,也就无法开展。中文系从上海请去了三位教授,教授们的见解和主张也很有意味。一次学生们交的作文卷中用了一个‘韭字,教授们总觉得非加一个草头不可,菜字蔬字都有草头,‘韭字不加草头,怎见得是菜蔬的一种呢?诸如此类问题也还不少。”此处朱先生可能记忆有误,自1948年底齐鲁大学复原之后,齐大中文系因各种原因未能正常招生,大概这也是张维华把他安排在历史系教书的原委。
诸事不顺,或者说朱东润新到一地,有很多不习惯,致使出现认识上的偏差,这也正常。恰在此时,又因自己的三篇文章在《光明日报》连续发表,引起知识界轰动被“商榷”,朱东润深感疲惫。事情的原委表现在他与叶圣陶的通信中,叶问其最近有什么著作,后者回复有四篇关于《楚辞》的文章,不过论点的争执太多,不宜发表。叶说给他看一下也无妨,朱东润就把文章寄给了叶圣陶。不承想叶圣陶看后很是赞赏,在没有征求朱东润意见的情况下,就直接把文章交由《光明日报》发表了。文章引起了中国科学院(当时尚未分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的注意,在当年的5月到6月先后发表了五篇带有批评性的文章。本来朱东润有意回驳,但考虑对方人多势众,他孤单一人,寡不敌众。再者朱东润还要教书、备课,无法专心应战,还有齐鲁大学图书馆资料有限,挂一漏万,容易出现破绽,故而朱东润作沉默状,将争论拖延过去。
1951年6月初,徐中玉从上海写信给朱东润,约他一起担任沪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徐中玉曾在山东大学中文系读书,抗战结束被校长赵太侔聘为中文系教师,未久去了沪江大学任图书馆馆长。朱东润说:“我在齐鲁大学担任历史系教授,实在不是我的本愿,因此接受了沪江大学的聘书。临行的时候,校长一再挽留,其实齐鲁大学合并到山东大学已成定局,他的挽留与否,已经不成问题。”于是,秋天以后,朱东润离开齐鲁大学到了上海的沪江大学任教。1952年夏天,齐鲁大学被令解散,文学院历史系老师被分配到山东大学历史系,中文系老师分配到了山东师范学院。张维华自此加盟山大历史系,并被誉为“八大教授”之一。同年秋天,朱东润加盟的沪江大学亦被解散,中文系合并到了复旦大学,朱东润从此执教于复旦中文系,直到1988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