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霞,邹 喆
(集美大学, 福建 厦门 361000)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 建筑种类形态各异,建筑形式及民俗风格经过岁月长河的积淀,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 传统民居大多数都是当地居民以及邻里相助自行建造而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沉淀,民居建筑一代又一代,年复一年的添砖加瓦,风雨侵蚀,颜色气味,形状大小,仿若与生俱来的融合,不像是人类构建出的房屋,像是自然生成的建筑一样,人们隐居在其中,邻里融洽,远离嘈杂凡世,像是置身于自然画卷中的美好生活。 现代的建筑完全摒弃传统的形式,高楼大厦,小区洋房。 防盗铁窗紧扣,邻里互不往来,建筑的冰冷映衬着世人的冷漠。 对传统建筑的遗忘,与自然的断绝,仿佛是时代进步的象征。
所谓天井是指状若 “深井”, 由四面墙体建筑组成一个室内空间,而“天井”则处于整个室内空间的中心位置。 天井并非是一个形制建成,而是上下连贯。 通常“下”即地面,曰之谓井,皆以青砖铺成,凹陷下沉,与之对称,中空顶部,谓之“天”,合之为天井也。 天井是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特色, 天井之所以深受各地域居民的欢迎,是因为天井不会局限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因素,相反,各地能工巧匠会根据当地区域特色,以及当地的建筑材料、人文风俗、文化特色进行创新改造, 以打造出适应其地域环境的微气候生活空间。
图1 徽派传统民居下侧天井(笔者自绘)
据相关记载,归纳总结微气候的“微”实际上有三层含义:分别是小、少、隐。 小是范围较小,控制量少,隐性的,是不易被察觉的小指标。“气候”,是一种自然科学名词。 室内微气候是人们在室内空间生活的良好条件, 打造室内微气候有三个必备因素。 如下:
一是,室内的温度且科学测定显示,在15℃-18℃的环境阈值中, 人的记忆及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且效率也是处于最高状态;
二是,室内湿度。 大量考察表明,冬季湿度为30%-80%,而夏季一般为30%-60%。 当湿度达到45%-65%就可以。 当室内湿度过高时。 空气中的含水量就会增高,空气潮湿,湿气重,增加患有风湿的风险以及呼吸不适;
三是,新风量。 新风量是指将室外新鲜的空气带进室内空间。 通风采光是营造室内空间的核心重点。 如果一个室内空间长期无法通风,会导致住户出现头疼,易疲劳,身体不适等状况,容易引发神经及呼吸系统等方面的疾病。 室内中常见的解决新风量的方法即通风, 如开窗户或是机械通风。 往室内引进新鲜空气除了通风换气,还有稀释室内气味,带走过量的湿气,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
由此可见,微气候生活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人们健康生活的重要指标。 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微气候的影响, 设计师们在改造建筑中需要对微气候这一角度要格外重视。
1.形成特点
徽派建筑多以砖石进行铺砌, 虽吸热纳凉,但阳光照在砖石上形成反射光,十分刺眼。 因此室内空间会建造高墙以遮挡直射光。 徽派建筑在形制上比较类似传统四合院模式, 根据其模式进行改造设计。 后又因其特殊地理环境,院落采用高墙深院,为防寇贼,窗户高而狭小,从而导致建筑内部采光通风较差。 徽州民居在建筑内设“天井”,利用天井来改变室内采光。 天井通常是采用光滑圆润的石板制成, 当天井上空的光,照射在石板上,经过石板的反射进入厅堂厢房中。 光线经过反射后柔和静谧,照射在室内明亮干爽,从而改善了南方夏季潮湿闷热的状况。天井连接室内,形成对接气流,将室内外打造成一条连贯的通风系统,为室内空间提供新风量。天井经过直射光,会导致室内温度上升,房屋周围的冷空气与天井产生的热空气进行对流,向室内输送源源不断的暖空气, 打造出与人类体表温度相适宜的的生活环境[1]。 (如图2)
从分析结果(见图4)来看:侧壁厚度越接近主壁厚,翘曲变形量越小。整体厚度趋近一致,收缩相对均匀,因此翘曲变形量相对较小。
图2 天井空气流动方向(笔者自绘)
2.古今微气候“天井空间”的优缺点
在徽派建筑中,由于地域条件的因素,天井演绎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它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更加适宜的生活环境。 传统天井式住宅的构建模式对室内微气候的营造,深受百姓喜爱。 这种特有的建筑在形制上符合古代封建式家族同居的宗族意识,基本上满足了室内通风、采光、除干祛湿、保温御寒的日常生活需求。
天井式民居是依据地理位置进行建造的,它改变了地理位置带来的不足,但与此同时,天井带来的缺陷也让百姓深受其害。 夏季阳光过于曝晒,导致人们深受直射日光的侵害, 梅雨季节阴暗潮湿,屋内发霉发潮,家具破损严重。 为了解决此类问题, 人们采取各种方法对天井进行改造, 把天井顶部加上遮阳顶棚来改进天井带来的缺陷。 除此之外,有些地方还采用在天井上铺设明瓦进行阻隔。 冬季,寒风凛冽,以往的天井受到冷风侵袭,再传达到室内厢房,人们夜不能寐,寒冷异常。 但经过改造后,加上顶棚,冬季夜里阻隔冰雪寒风,白日吸收暖阳空气,传递到各个厢房厅堂,整个天井犹如温室一般;春秋季节来临,打开天井上面的顶棚遮阳活动设施,新鲜的空气和花草的香气穿过天井飘向厢房回廊中;到了夏季,将顶棚开至最大,然后再换上遮蔽阳光的材质,使得空气通畅的流转。 在天井内种上绿植,形成室内小型微气候景观,室内生机盎然,充满蓬勃的气息。 室内室外融为一体,自然与建筑毫无间隙, 表现出强烈的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情怀。
现代建筑中设计的天井空间, 极富特色,独特且美观。 设计师,建筑师们积极发挥他们的价值, 将传统天井中优秀的建筑底蕴毫无保留地运用在现代建筑中, 同时也将现代建筑中优秀的建筑底蕴建筑内涵赋予其上。 这类现代天井毫无保留的设计, 所呈现的价格也是普通家庭挥霍不起的,通常出现在博物馆走廊,饭店以及大型展览场所及私人别墅内[2]。 (如图3 所示)在这种情况下, 天井的运用似乎成了现代特有场所的象征。 这种情况的出现十分不益于优秀传统建筑的传承, 传统可持续的建筑精髓并未得到最大的发挥,百姓是文化传承主流,也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元素, 只有将优秀的传统天井文化运用到普通住宅中, 可持续的建筑才能贯彻到现代建筑中得以延续发展。
现代化建筑满足住房的需求,并未考虑到其他方面的发展因素。 这样的建筑形制单一,楼层之间毫无差别,仅靠着数字标签区分,建筑迟早会被新的建筑形式取代,不会长久。 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风土人情,地域特色,风俗习惯,充满人情味。 自然建筑也毫不例外,建筑应该凸显出地域特色,将古建筑中优秀的设计进行现代化的重新定义, 打造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筑群[3]。这种建筑群的建立不仅是为了居住这一单一的功能,应考虑周边环境,考虑自然能源的枯竭,利用自然打造出天然微气候居住环境, 而非消耗有限能源,机械化改变室内环境[4]。
传统天井空间在现代建筑的运用会带来一系列的好处:在精神情感上,一个具有传统特色的现代化建筑群,天-人-建筑,三位一体,天人合一相融于自然之中, 给居民带来情感价值的共鸣,是人们精神的寄托、理想的人居环境。 这种类型的重述亦是新生, 既体现着传统的文化古韵又渗透现代的自然思想内涵, 走进现代建筑群中,这是一种若有若无的传承,这种历史感情在雕梁画栋的建筑之间隐隐约约的, 如烟飘渺的存在着,散发着整个族群的期望。
在经济发展上, 传统特色的建筑群, 会吸引来自各个地方的人前来探究,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奇心,他们会探究与他们以往所见到不同的建筑,领略不同地域建筑风格。 同时,旅游业也因此带动发展起来,人们的经济也会随之带动发展。 再加之与自然的紧密结合,改善生态环境,降低污染,使得整个城市低碳环保,绿色共生。
在社会历史上,传统特色的建筑群,它是城市文明的象征,是中国建筑历史的延续,也是新生,它承载着前人的智慧,也传达着现代人们的思想,是社会建筑历史的瑰宝[5]。
徽派传统天井空间多为“四方一口”,围合而成。 一个宅院甚至有多处天井,这跟传统民居的建造形态有着很大的关系, 徽派传统民居在平面布局上是北方的“四合院”演变过来的,所以在布局上基本上相差无几。 徽派民居中的院落较小,四面围合,顶部中空可采光通风,底面设有暗渠可排水。 天井空间起到整个宅院的采光通风的效果,然而小面积的天井空间,并不足以支撑整座宅院通风换气。 针对此类问题,人们会在宅院内增加天井的数量。 通常大宅院内可能会有两三个天井空间, 这就很好的解决通风问题[6]。 (如图4)
图4 安徽乐叙堂天井屋顶内侧下沉(笔者自摄)
由于古民居的室内布局几乎是一间接一间的,进门先是一面装饰性极强的照壁墙,为族中后生考取功名、壮大家族以警示,树以榜样。 然后便是四面围合的天井, 该天井便是整个宅院内的主天井空间,主天井后紧接着是会客厅,家族议会等一系列大小重要的事都会在此举行。主客厅的正中通常会挂有先祖的画像或是受人敬佩的当朝将军供奉。 左右两边摆有座椅,正中位置左右两侧会开两个小门, 门后有高高的门槛,门后便又是一个围合空间,四方天井筑于其上,光线透过天井上方,照射在地下的蒲团上,蒲团下是一小方天井暗渠, 这便是家族祠堂所在。 一般祠堂会置于宅院最深处,往往家族庞大的人家会有好几处四面围合的 “天井空间”“一间”接连“一间”,都是随着家族壮大不断扩建的结果。 在本质上来说, 传统建筑是以情感为纽带,以人为本进行构造,每一“间”的天井都是起到为整个空间打造微型小气候的作用, 所有的一切都是基于人的生活方式, 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所设计思考的。 (如图5)
图5 三间两廊式天井
天井空间在现代建筑的使用与传统天井有着很大的差异, 所体现的寓意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在徽派民居的构建中,是以人为主的。 如当地气候, 地理位置的种种因素给当地百姓的居住产生影响,如天井被盖上了顶棚,此类顶棚天井成了独具一格的新创造。 是人们根据当地外在因素的缺陷改造的, 以形成独特的小型室内微气候场所。 人们对于环境不适应,匠师们就会用精湛的技法和智慧去解决问题, 以打造出适宜的人居环境[7]。
然而现代化的建筑也会设置天井空间,但现代化的天井空间大多是以装饰为主, 以美观为主要目的,因此,天井大多设计在公共场所,人的需求并不是主要因素。 如新中式饭店, 博物馆、酒店等[8]。 以博物馆为例,大多数博物馆,售楼部中心位置会设置天井,起到引导的效果。 有些展览馆会将天井设庭院之中,种上绿植,摆上假山,打造小型景观小品,形成观赏地带,再加之融合现代元素,美观的同时,与自然的联系也更加紧密[9]。 但总的来说,这些天井虽然传承了天井空间的形制,并未完全发挥其营造微气候环境的重要作用。 并不能被大众所享用,它的价值也只是局限在这些特有场所[10]。 (如图6,图7)
图6 展览馆天井
图7 酒店天井
徽派建筑在徽文化的长久熏陶下,倡导传统,遵循古致,顺应自然,尊崇俗成。 因此天井空间的大小十分考究,过大会泄气退财,过小会沉闷。 古人对天井的尺度把握,可以说是做到极致[11]。
在现代化大规模建设中, 随着时代的进步,建造工艺的改变,以及空间形态的变化。 对于天井空间的传承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的天井空间尺度。 如现代室内步行街中的天井空间,无论是从尺度规模上,还是使用功能上,都与传统的天井大相径庭。 现代天井虽未能发挥传统天井空间的真正价值, 仅仅是对古代传统建筑形制上的模仿。 但是,规模扩大后的现代化天井空间通常会成为建筑内的中心,成为交通流线的核心,成为举办大型活动的最佳场所, 现代化的节奏赋予天井空间新的生命活力。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惊人,大大的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带来的影响也是无法忽视的,自然能源的过度消耗, 环境的破环, 全球变暖等。 在这些弊端大于优势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可持续发展, 还子孙后代一片青山绿水[12]。 传统天井空间对于现代空间并不完全适用,设计师更应该去思考, 如何有效传承充满古人智慧的可持续设计。 如住宅天井设计,应该得到传承,它所蕴含的人居价值意义深远。 现代天井的尺度、建构形式与传统天井大为不同,随着技术的发展,在现代住宅中设计天井,努力打造冬暖夏凉、遮风避雨的微气候环境,有效的改善了室内气候环境和提高节能效率。 现代天井传承传统建筑中的优秀建筑精髓的同时对其进行改造创新, 形成现代化社会需要的有机微气候室内环境。
弗兰克·赖特的有机建筑理念深入人心,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居住在其中的人切身感受山石、流水、草木等自然环境。 如赖特闻名遐迩的“流水别墅”,该建筑表现出的自然主义,大胆而极富创意,与自然的融合达到了极致。
天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类似 “流水别墅”,虽不是完全置身于室外空间,但其顶部中空,与自然和谐相融。 古代天井空间位于建筑中间一方,位置十分适合景观绿植的生存,形成微气候空间环境,与外景观呼应相连,可以形成一个人工生态景观,有效调节室内微气候[13]。 同时,对天井空间进行合理利用。 从而形成室内外空气交换流转, 室内环境与室外景观融为一体的现代化有机生态建筑模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天井顶棚运用太阳能光伏板的材质进行构建,夏季酷暑炎热, 光伏板储存热量。 冬季寒冷干燥,太阳能光伏板向室内散发热量,调节室内微气候[14]。 在现今资源匮乏的社会,减少有限资源的浪费,从而形成可持续的建筑理念。
随着社会快节奏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收入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建筑住宅舒适度的需求越来越高。当然,随着社会的忙碌,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日益减少,人们在顶受巨大压力的同时越来越想要回归自然,被钢筋混凝土的房屋困囿的当代年轻人极度渴望重归自然, 感受自然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比古今天井进行分析,现今的天井空间多数运用于博物馆,展览馆,饭店等,天井空间并未在现代住宅中得到完整的继承运用,现代住宅对有限资源的消耗是相当大的,天井空间能够利用自然条件打造微气候场所,有效的调节了住宅空间对环境过度消耗的困境。另一方面由于现代住宅建筑的单一性,天井空间可以较好地改变现今的单调建筑局面, 从而打造特色建筑群,带动周边经济发展。